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魏延疑案 » 第二章:夷陵之战

第二章: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在三国时期并称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那么夷陵之战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发起的?难道真的是因为刘备重义?为了给关羽报仇?在这里我同意易中天老师的解释,刘备作为一名政治家,不可能因为为了私人恩怨去得罪东吴,但是荆州临近益州,对刘备来说那是兵家要地,而在三国时期,荆州也是兵家要地。如果东吴占领了荆州,随时可以攻打益州。卧侧之塌,卧侧之塌岂容他人酣睡。这个道理刘备不可能不懂,而在东汉时期,但凡出兵必须是师出有名,因为师出有名代表的是正义。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之战)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征战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与蜀军相持而战,最后于夷陵一带打败蜀军。该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而在这里,尤其著名的就是陆逊发动火烧连营,一夜之间导致刘备七十万大军崩分离析。那么在这里就是一个矛盾点,夷陵之战,刘备已经和陆逊僵持了四个月。而作为刘备集团,其引用易中天老师的话,刘备的兵家大忌刘备是一条不拉的全犯了,在他品三国中并没有详细介绍火烧连营的具体细节,只是寥寥无几的几句话,陆逊看出了刘备的破绽,营地连成一排,蜀军七百多里连营遭吴军火攻击破的历史事件。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为复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

    222年6月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700多里意味着什么?700里意味着350公里!350公里皆是刘备的精锐,按易中天老师的话,古人把里和公里当时也不这么计算,那么退一万步说,也有100多公里,100多公里说烧就烧,而且一把火蝴蝶效应,这怎么可能?就算营地失火,一把火直接烧你70万大军!那么营地里就没有哨兵吗!?就静静的躺着让你烧?

    要知道古代通讯是很慢的,刘备作为主要军事领导人,夷陵之战总指挥,大营肯定是在后方,后方意味着什么?有可能在100公里开外,把70万大军打折35万在打折15万,15万人就被活活烧死了?当然,从三国志,还是裴松之,再到三国演义,也都陈述很多人是被俘虏,要么是落荒而逃。难道这些人就没一个通风报信?就算没有人通风报信,那哨兵都是干嘛的?看不到大火?所以我个人认为夷陵之战真实情况并不是火烧连营导致刘备落荒而逃,在这里卖一个小关子。

    只能说夷陵之战是在体现陆逊的才智和他的军事能力,但是相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就有点扯了。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甚至我敢说很多没有读过三国志的人大部分都不知道陆逊这个人!在这里三国演义为了体现陆逊的聪明才智,过大的夸其才能。

    当然,小说总归是小说,毕竟是演义。我们就点到为止,但是因为夷陵之战的失利,刘备就一病不起?从而在亲信的殊死一搏中让刘备逃到了永安,也因此又有了白帝城托孤事件,我很费解,在与陆逊对持中,刘备可谓是前期出奇的顺利,而且还捷报连连的报告蜀国,就因为火烧连营,导致刘备一病不起,怎么看都怎么觉得是编的,好比现在一个大企业,即便效益不好,破产了,老板也没有说死就死的,说病可以理解,一病不起就说明刘备在这个时候就丧失了战斗力,好像上天安排刘备必须死,这样才能托孤于亮。

    而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张飞之死,从关羽大意是荆州到败走麦城,再到张飞被两个无名小辈所杀。一些列的原因导致三国后时期蜀国的衰落迹象,那诸葛亮这位被世人捧为几乎神话中的人物难道一点都不知道?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北伐?在和大家讨论白帝城托孤也称永安托孤这件事情上,让我们首先来看刘备集团另一个人的死,张飞之死的谜团到底是不是三国志那样记载的呢?

    请看下期:张飞之死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