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通往写作的自由之路 » 识 势

识 势

    什么是势?

    以下列举古代经典中对“势”的描述:

    (1)《孙子兵法》:“转圌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择势而为,智也!”

    (2)《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韩非子·观行》:“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4)《六韬·文韬·兵道》:“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

    (5)《孟子》:“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6)《北史·于仲文传》:“乘势击之,所以制胜。”

    (7)南朝范晔曰:“神龙失势,与蚯蚓同。”“势存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

    (8)《三国志》卷二十一《王卫刘傅传》载:“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

    (9)《庄子·秋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其《权书》:“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10)宋代苏洵《六国论》:“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11)宋代张商英《护法论》:“儒者尚势。”

    (12)明代昌坤《呻吟语》:“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势之所在,天地圣人不能违也。”

    (13)六韬·龙韬·军势》:“圣人征于天地之动,软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

    (14)《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物有象,表象即表法。有象必有势能,势能不会消失,它无问南北,莫曰古今,一直都在!人若无任何势能之时,死亡便是表象,亦不过是势能又转化为另一种显现而已。关于“表象即表法”,我们从《庄子》所言的故事中,或可得到更明晰的认知。

    《庄子·外篇》载:鲁哀公当政时,庄子拜见鲁哀公。见面后,鲁哀公说:“鲁国多儒士,很少有信仰先生道学的人。”庄子答道:“我认为鲁国少儒士。”鲁哀公说:“先生此言差矣!在我们鲁国,穿儒服者随处可见,怎能说鲁国少儒士呢?”

    庄子不卑不亢地答道:“我听说,儒士中戴圆帽者,知晓天时;穿着方鞋者,精通地理;佩带用五色丝绳系着玉玦者,遇事能决断。君子身怀那种学问和本事者,未必穿儒服,而穿儒服者,未必具有那种学问和本事。”鲁哀公听得很入神,庄子接着说道:“事实上,仅凭穿着来判断是否为儒士,是很可笑的!若您认为不是这样,何不在国中号令:没有儒士的学问和本事而又穿儒服者,处以死罪!””

    鲁哀公不服气,于是在全国张贴命令。五天后,鲁国国中仅有一个身穿儒服者,立于朝门之外。鲁哀公立即召他进来以国事征询他的意见。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果然是位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事后,原先自以为国家人才济济的鲁哀公,感到很惭愧。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所言从儒服的装扮上可以代表各自内在精通的功夫与智慧,即是表象即表法。

    格物之学要牢记格物是功夫,明德是境界的核心要旨,并需牢记南宋辛弃疾所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的准则。

    而格物智慧的诀窍就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践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事事相关,物物相应,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