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通往写作的自由之路 » 刘勰谈“议”“对”

刘勰谈“议”“对”

    刘勰的《文心雕龙》不但是文学理论著作,笔者更认为它是一部中国古代公文写作史,是一部公文写作的专著。因为它介绍了古代的很多公文文体。

    2023年1月,在山东莒县博物馆,笔者有幸看到了刘勰的生平,去参观了他出家为僧的定林寺,感慨万千。致敬刘勰,希望他的作品被大家广为知晓。

    周代的祖先和豳人的商讨,就是所谓“议”。“议”是讲求符合事宜的,研究怎样合于事理的。《周易·节卦》的象辞说:“君子节制礼仪,使之有定,议论德行,使之适宜。”《尚书·周官》中说:“办事必须根据古义加以评议,政事才不会迷乱。”可见“议”就要控制得当,这是儒家经典的精神。早在春秋时期的管仲就说过,轩辕黄帝曾立“明台之议”,可见“议”的源头已很长远了。

    唐尧时期洪水造成灾难,帝尧曾向管理四方诸侯的四岳提出询问;帝舜为了找到能任百揆等官的人选,曾向群臣征求意见,确定了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五人;夏、商、周三代办理政事,征询

    意见的举措可以一直到达打柴草的人。春秋时期楚国释放宋襄公,鲁僖公曾参与此事的商议。战国时赵武灵王想要换上胡人的衣服,他的叔父不同意而与他进行了反覆的争论;商鞅在秦国变法,反对者甘龙和他进行了辩论:虽然“议”的基本法则尚未确定下来,但以上辩论是应该值得注意的。

    到了汉代,“驳议”的体制才正式确立。所谓“驳”,就是杂;议论是纷纭复杂的,所以叫做“驳”。从两汉文化昌明之后,典范的奏议显著而完备了,坐时人才济济,好的奏议充满朝廷:如贾谊代替所有老臣所写的事议,可以看出他是写奏议最敏捷的作者了。又如吾丘寿王对禁止人民挟带弓弩的反驳,韩安国和反对与匈奴和亲者的辩论,则捐之反对用大军平定朱崖郡叛乱的议论,刘歆关于不应毁坏武帝宗庙的争辩等,虽然内容和文辞各不相同,但都抓住奏议的要人,三国时魏国程晓驳斥校事官的弊端,司马芝建议再铸五铢领了。

    至于东汉张敏反对“轻侮法”,郭躬议论秦彭并非擅自杀钱,晋代何曾要求免除对已嫁妇女不合理的刑律,秦秀议论怎样定贾充的谥号等,都写得符合实际,公平恰当,这些可说是通晓奏议体制的了。汉代善于写驳议的,应当以应劭为首;晋代长于写奏议的,则以傅成为首。但应劭博通古事,而文章铨衡贯通,颇有条理;傅咸很懂治理国家的方法,文章却写得枝蔓纷繁。

    至于陆机的《晋书限断议》,还算锐利,但未删减其繁杂的文辞,对于文章所能表达的力量还是有所影响的:这些也还各有优点和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凡有行动,首先要加以讨论;要明了事物,必须先把可疑的问题考察清楚。这是为了以后能严肃慎重地处理各种政务,使治国之道缓怠适度。所以,写议奏的主要依据,必须以儒家经典为典范,继承前代的优良传统,研究当今的实事变化;说理不应在枝节问题上大发谬论,用词不应在文采藻饰上过分铺张。论祭祀,必须熟悉各种礼仪;写战争时,必须懂得军事,讲种田,首先要通晚农业;议断案,务须精通法律。然后突出其重大意义,运用公允严正的文辞。议奏文以明辨简洁为主,不以繁富的采饰为巧;论事以明白核实为优美,不以深幽隐晦为奇:这就是议

    奏文的基本要领了。

    如果不通晓国家政治,而随意搬弄文墨,东拉西扯地构成文章,牵强附会地凑成奇巧的文词,这种徒然施展华丽的文章,固然要被事实所抛弃;即使讲出一些道理,也会被大量的文采所淹没。从前秦穆公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跟随着大批服饰艳丽的陪嫁女,晋国人便重视陪嫁的人而轻视秦穆公之女,她国有人卖珍珠给郑国,用熏了桂香、装饰了玫瑰的精制匣子装好,而郑国人却只买盛珠的匣子而把珍珠给退回了。如果文饰淹没了所讲的道理,形式胜过了所表达的内容,那么,秦人嫁女,楚人卖珠的故事,便又会出现在今天了。

    那么什么是策呢?什么是对策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说的。

    又一种叫做“对策”,是应帝王的诏命而陈述政事的,一种叫做“射策”,是就自己探取的论题而呈献意见的。对答中旨,说理准确,就像对着箭靶射中目标一样。所以,“对策”“射策”虽是两个不同的名称,但都是奏议的体制之一。古代学成的人,是通过口头上考核做官的。到西汉文帝中期,选任官吏才开始有举贤良的制度;晁错的《举贤良文学对策》,是当时高中科举的优秀作品。到汉武帝时期,选拔制度大放光明,广泛搜求杰出人才。

    参加对策选拔的人,第一名提升任用;参加射策的人,考入甲科者授官:这的确是选拔贤才的重要方法。读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引用古今事理为证验,措辞简洁,选用事例贯通而丰富,他的试策名列前茅,事实证明他确是写得不错的。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根据《春秋》的道理,本于阴阳之气的变化,考察历代的发展变化,写得文句虽多却不混乱,就是因为作者深明事理。公孙弘的《举贤良对策》,简略而不够广博,但能抓住要点来运用文辞,论事确切而情意明显;因此,主考官列为下第,汉武帝却提升

    为第一名。杜钦的《白虎殿对策》,虽然简略却有专指,他的文辞是为治世而发,不是为做文章而写的。

    其后,东汉的鲁丕,文辞朴素,以博雅入选,独中高第。以上五家,都是前代最显著的典范。魏晋以后的对策,逐渐追求文采华丽,用华丽之文来对待具体的政事,已有很大缺陷了,何况像晋元帝时的应试者,即使到场,也称病不敢对答。这时就算想求得对策之文,却已不可能了。所以,汉成帝鸿嘉二年,正当博士举行饮酒礼的时候,一群野鸡飞集于堂上,晋成帝成和六年,正当策试秀才之际,一只獐子跑到堂前:这不是别的怪事,而是有失于选拔人才所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驳议侧重于辨析事理,各有其不同的见解;对策主要用以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发扬光大治国之道。因此,论事要深明治理朝政的方法,说理要切合实际,应参考汉代文武之世的经验来治理当世,而不是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要能随机应变以拯救世事,而非刻薄的欺人之谈;要如广阔的风吹送得遥远,像满满的水却不外溢:这就是朝廷的美对了。文人应具备的才力,真是不易呀!有的熟练治理,却缺乏文才,有的精于文辞,对政事却很生疏;对策所需的人才,确是全面的通才,文质兼备的人,历史上不是很少么?

    总之,“议”用于商讨政事,应该名实相符。分析道理要有力量,运用文辞不能软弱。在帝王之前对策,众多的应试者同时斟酌对答;只要把握好议对文应有益于治道的特点,雅正的谋议就能远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