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通往写作的自由之路 » 读《晏子春秋》对写作有帮助

读《晏子春秋》对写作有帮助

    我对晏子的认识还停留在《晏子使楚》那篇文章里,因为最近在写材料,不得不看书,随手翻开《晏子春秋》,信手拈来读两篇,才发现,和领导讲话,是一门艺术。

    晏子是一个跟孔子过过招的人,说白了,晏子无惧孔子,由于本人知识欠缺,理论浅薄,所以我感觉晏子还给孔子使了个腿半子,挖了一个坑,孔子就跳了,当然阴差阳错,世事难料,塞翁失马,焉知祸福。齐景公没任用孔子,孔子没当上公务员,没机会为人民服务,所以,他回家写书去了,开门收徒,维持生计去了。

    所以晏子春秋,你不读一读吗?你不读,你知道怎么跟领导讲话吗?话都不会说,那就是洒扫你不会,应对也不会,你说你,还能干点儿啥呢?快打开书,读起来,和晏子学学怎么应对吧。景公也不是善茬,经常提一些左右为难的问题,来,看晏子是怎么应对的……

    有人说,那他没有语文功底,读不懂文言文,怎么办?读读翻译过来的白话文也好啊。虽然能量大打折扣,但还是有能量的啊,你还是会有感受的啊!读一本经典著作的文言文,功夫是十成,你读个翻译学到4成。你读一本繁体字的经典著作的文言文,是能学到十二成功力,竖版的十五成功力。你需要学几成功力,你就选几成功力的阅读方法。听书是学到一本文言文的三成功力。

    听书适合外国翻译的作品,你看人生如海,好书是帆的帆书里的樊登,樊登读书里,他讲的书,大部分都是外国作品或者现代人写的作品,虽然涉及心灵、个人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商业财经、社科新知、健康生活等内容方面,但都是白话文作品居多,外国著名作品居多,像《论语》,樊登都是出书了,所以,讲书,讲的书是可能你不需要去读的书,或者帮你节省阅读的时间,但是有的书,得细讲,像《易经》《道德经》,都是得一天讲一篇,一天讲一点儿,一次讲一个主题,这样细水长流式的讲书,不能是一次讲完整本书,像那种书也不可能一两个小时,把整本书讲完,讲透,讲到位,讲到尽兴。另外,讲书这个赛道还有什么空间?有,一个词,细分,细化。例如针对随着艮土八运的离去,离火九运的到来,女性崛起,女性独立的等等。

    这和我们写作有什么关系呢?读书和写作的关系。一读书对写作有帮助。开卷有益,不一定。读书需要选择,这是个大问题,能另写一本书,比如《苏轼是读什么书成为苏轼的》。回来,我们还是谈读书对写作的帮助。

    这是《元写作》这本书里说到的。

    人的写作水平会随着读书数增加,而明显提高吗?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回答。因为阅读与写作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就像男女坐在一起并不能总是让女人怀孕一样。

    总的来讲,阅读肯定有助于写作。而且,写作水平也跟阅读数量正相关。但是,写作水平的高低还与阅读之外的许多因素相关。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如下:阅读对于写作的好处有三:

    一,素材。人类的知识有三大来源:一是书本,二是口传,三是体验。书本上的知识,来得最快最多最便捷成本最低。现在还有互联网,它算是书本媒介的升级,阅读查找更方便。如果你要提高写作水平,却不读些前人的著作,显然是愚蠢的做法。尤其是,你写学术论文,或者写历史故事,你不读书难道想穿越回去亲身体验吗?

    二,思想。思想这个东西,比知识要高至少一个层次。如果文章里面只有一些知识,却没有思想,那就不算好文章。思想从哪里来呢?可以从别人的书中抄来,也可以从生活的实践中来,还可以从别人的嘴里听来,但是,更需要从你的研究与思考中来。阅读,就是与先贤达人对话的过程,它可以让你产生思想的火花。阅读所引发的思想,比起纯粹的冥想能产生更多的思想。当你写文章没什么可写的时候,阅读就能够找到新的写作话题或主题。

    三,技巧。文章无外乎模仿。表达的技巧不需要我们自己从零开始发明创造。这就是学书法最开始需要临帖一样,如何起笔、运笔、行笔,如何起承转合,如何谋篇布局,都可以在前人的文章当中学到许多实用的技巧。当我们掌握了足够多的、基本的技巧之后,就可超越而有所发明。如果你想写文章,而从来不通过阅读学习别人的表达技巧,无疑是闭门造车,事倍功半。

    综观各种关于提升写作能力的文章,几乎都会提到“阅读”这一个建议。但是,也有许多人觉得,自己读了许多书,依然没有提升写作能力。那么,究竟怎样才能通过阅读提升写作能力呢?

    一,系统阅读。系统阅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数量要足够,二是涉及面要广。其实,许多人觉得自己读了不少书,依然没有在写作能力上见效,根本的原因还是阅读数量不够。如果你要吃三个包子才会饱,而你只吃了一个包子,你能说吃包子不能饱肚子吗?因此,不是阅读无用,而是阅读数量不够。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

    关于涉及面的问题,首先要声明,有句俗话说“开卷有益”,但是,从写作来讲,你必须有一个选择——生有涯而知无涯,你一天到晚读到死也读不了多少书。读书必须有规划,有列书单,要有针对性。至少三个方面的书你要涉及:一是写作技巧书。这种书很多,但此处特别推荐一下我的《元写作》。二是专业书。你希望写某个领域的文章,那相关专业的经典必须要读。三是闲书。这个范围有点广,主要就是跟你的兴趣相关的吧。比如,你经常写演讲写作方面的文章,但是我也看西方艺术类的图书,而且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素材与启发。

    二,边读边写。现在流行刻意练习这个说法。边读边写就是要求你刻意练习。我们并不需要把一千本书或一万本书读完之后才开始写作。

    我经常跟一些学生说:“如果你现在的写作水平只有50分,那么要达到100分,就还差100篇文章练习的距离。”坐言起行非常重要,把自己的愿望立刻付诸行动,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刻意练习,不妨按以下两个建议来做:

    第一,写读后感。我所谓的读后感是广义的,包括:读书笔记,读书评论,读后感想。这三种文章的区别在于,你所读的那本书的内容在你的文章中的比例不同:读书笔记大部分是原文抄录,加上少量感悟;读书评论是就书论书,有原文抄录,也是自己的评论;读后感想可能只是由其中某个故事或观点引发,所写内容与原本无关。

    第二,按套路写。文章都是有套路与方法的。千万不要相信“文无定法”这样的话。它只是在强调对技巧、规律不可生搬硬套、墨守成规,而应该灵活运用,不断创新。不能误解为文章没有一定的法则。所谓的套路,我在《元写作》一书里总结过10多种经典而实用的套路,当你把这些套路都以千字文的篇幅各写十篇文章,这样的刻意练习绝对可以让你从此对写作驾轻就熟。

    三,融会贯通。这是对阅读的一个要求。读书,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书;读书,也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读法。但是,我们都要做到融会贯通。没有融会贯通的读书是指什么呢?比如,你看一本小说,你只是沉浸于故事,而不关注思想、写法、修辞之类,就不是融会贯通。

    如果你真心想通过阅读提升写作水平,那么你的阅读的目的性就一定要非常强,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写作而阅读。

    我认为,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用写作倒逼阅读,既可以让你的阅读效益更高,而且也让阅读变得更具目的性,从而让你知道阅读中你要吸收什么。当你把融会贯通式的阅读变成了一种习惯,那么写作水平就会不断地迭代升级,越写越好!

    二读书对写作没有帮助。读书对写作一点儿帮助都没有,这个观点我不认同。读书对写作可能没有决定性的帮助,或者说是100%的帮助,但一点儿帮助都没有,我不认同,所以本观点我不参与论述。写到这里,感觉自己在和自己辩论,这个是一个辩论赛的好题目啊!

    三,有没有写手,是不读书的,或者说他就是刻意避开书籍,书籍对头脑的限制,禁锢,先入为主,刻板印象,而有意不读书,就靠自己的头脑去写作,去创作的,有没有这样的写手。或者说他从来没有读过课外书,课内书,没机会读书,没受过任何的学校教育,有没有这样的人,现在在当写手的?我不知道。所以这个观点我目前也没有发言权,因为笔者接受过教育,还算是很爱读书的一个人,所以笔者是第一个观点的见证者,认同读书对写作有帮助,有很大帮助。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遇到过的人。

    读《晏子春秋》第一天,就感觉到,读这本书,对写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