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通往写作的自由之路 » 谈“练字”

谈“练字”

    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大家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梅花“

    练字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这是个问题。这段练字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炼字,不但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重要考点。下文将要从词性、作用、答题方法入手看炼字。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1、动词。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2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诗经》和《乐府诗》喜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叠词不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诗句音韵和谐,舒缓连绵。另一种情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迟”字,用意精深: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含蓄而深沉地写出了离愁别绪。

    3、名词。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在这里就代表了思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名词(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4、数量词。数量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再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千万百”的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5、虚词。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语气词。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再如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又如“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一句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练字除了上文的例子还有下面的例子。

    一字传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字写出了一轮明月高悬在松林间,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以动衬静,写出了夜的静谧。

    化静为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以乐衬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此时中的鸟语花香让诗人见了却有泪落心惊的感觉。以乐景衬哀情,使哀情更哀了。

    一语显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两句表面上说宴乐西湖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