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14章 屈辱至极

第14章 屈辱至极

    石重贵登基之后,遇到的第一件事是向契丹报告情况。

    毕竟,作为契丹藩属的后晋发生皇帝变更这样的大事,“大孙子”的石重贵于情于理都要向耶律德光性递交正式的报告。

    但没想到在石敬瑭时代程序化的文书事宜,到了石重贵这里却出现了大问题:

    拥有册立之功、刚刚新鲜出炉的权臣,禁军指挥使景延广主张对契丹采取强硬政策,并首先从报告这件事上一改往日作风。

    所谓开好局、起好步,展现新气象…

    这个建议正好撩拨到了有志青年石重贵,所以他在绝大部分臣子反对的情况下,仍坚持给契丹人一个下马威:

    耶律德光你给我听好了,从今天起我石重贵只给你当大孙子。

    至于我们大晋国跟你们契丹,那是平等国家,以后没有谁是谁的臣子一说。

    个人是个人,国家是国家,咱以后各论各的…

    啥?你说称臣是我爹石敬瑭定下来的?

    谁定的你找谁去,反正我不认…

    你要是不服气,你就来试试,看我能不能把你打得你妈都不认识…

    …

    耶律德光拿着这份石重贵的报告,都给气乐了。

    你要是有种干脆连大孙子也别当好了,这种“说最硬的话、摆最怂的姿势”是几个意思?

    你爹石敬瑭知道你这么“又当又立”吗?

    行,既然你不上道,那我干脆换个听话的人来当孙子好了,反正孙子谁当都是当。

    944年正月,耶律德光分两路大举进攻中原。

    东路:以降将、伪幽州节度使赵延寿为先锋,带领伪军出击河北,他自己亲率契丹军队作为中军随后跟进;

    西路,则以皇叔耶律安端统帅云州(今山西大同)等地兵马,入侵河东(山西)。

    此战中,中原政权失去了燕云屏障的劣势一展无遗,契丹军队从幽州出发进展神速,当月便拿下了后晋屯粮重镇贝州(今河北清河)。

    有志青年石重贵一看耶律德光这是来真的,马上秒怂。命人送去书信,坚决表态:孙子也当,臣子也称。

    耶律德光不理会,石重贵只能打起精神开打:

    他任命高行周等驻军在戚城(今河南濮阳),自己则御驾亲征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

    而河东的防御,则交由刘知远全面处置。

    贵为石重贵老叔的刘知远不负众望,率先打开局面,他在秀容(今山西忻州)击败契丹皇叔耶律安端,契丹攻势就此只剩河北一路。

    此时,耶律德光率领主力进攻位于戚城(今河南濮阳辖区内)的高行周,却一脚踢在了铁板之上。

    高行周从后梁活到后周、贯穿五代,基本上参与了所有大大小小的战役,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战场宿将。

    耶律德光进攻不利,便领兵攻博州(今山东聊城),意图渡过黄河,从侧后攻击。

    然而就在契丹军队渡河之际,后晋军队突然杀到,一举将其击溃,破掉了耶律德光的侧击战术。

    耶律德光无奈,只得继续在戚城与高行周死磕。两军大战一场,皆损失惨重。

    耶律德光无奈,只得退兵。后晋顺势收复了河北各处陷落城镇。

    这就是双方的第一次交锋—戚城之战。

    眼瞅着让自己大孙子给捶了一顿,耶律德光气不过。转过年的正月(945年正月)再次举兵南侵。

    前期经过一番交锋,率先完成兵力集结的后晋军,在杜重威的指挥下从定州北上,先后攻下泰州(今河北青苑)、满城(今河北满城)、遂城(今河北徐水)。

    正当全军上下欢欣鼓舞之际,突然听闻耶律德光已统帅8万铁骑到达幽州虎北口(今密云古北口),主帅杜重威丧胆,马上引军后撤至阳城(今河北清苑西南),结寨以备契丹。

    耶律德光此番是为一举灭晋而来,全军上下战意旺盛。

    追至晋军营寨后,身为全军精锐的铁鹞军(即身穿铁甲的重装骑兵)竟然舍弃优势、下马步战。

    后晋军队哪见过这种“有马变无马”的刺激,一时之间都完成了躺好的准备。

    关键时候,幸亏符彦卿等一众将领孤注一掷,先以骑兵逆风突击,后以步兵结阵出战,这才击溃契了丹军队。

    这边是第二次交锋:阳城之战。

    凭借军民士气旺盛,后晋在这两次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从皇帝石重贵到如杜重威等主要将领,却没有丝毫可取之处。

    军方高层怯懦畏战、指挥体系一片混乱,如若不是意外因素误打误撞加上耶律德光对敌情掌握不清,阳城之战时晋军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换句话说,在现阶段,后晋无任何战胜契丹的可能。

    但石重贵哪里懂得这些,连续两次击败契丹,让他的信心爆棚。

    原来自己之前畏之如虎、想给人当大孙子都求而不得的契丹,其实就是一个纸老虎。

    在他看来,后晋只要上了战场,平A都能把契丹打趴下。

    此刻的他已经不满足于只是战胜契丹了,他的目标是先夺回燕云,再出击塞北,彻底把契丹打成小部落…

    (好久没见过这么大的脸了,这得几寸?)

    这边耶律德光也因两次战败气的牙痒痒,整天处心积虑的想着怎么找回场子。

    946年7月,耶律德光命令伪幽州节度使和伪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以诈降的方式,诱导后晋出兵。

    石重贵闻之而喜,马上命令本就重兵屯驻在河北的杜重威迅速进击,还把京中的禁军也悉数调往河北归属杜重威指挥。

    杜重威初战不利,又听闻耶律德光领主力向南而来。胆小的他和上次表现的一模一样,再次准备“战略转进”(后撤)。

    如果历史真就此发展,兴许后晋还能多挺几年。

    然而,天不遂人愿。

    杜重威在退兵时碰到了正从定州(今河北定州)向镇州(今河北正定)撤退的张彦泽,颇具自信的张彦泽告诉杜重威契丹军力不强,仍可像上次战而胜之。

    俩人合计之后决定沿滹沱河向西退往镇州,并伺机与契丹主力决战。

    然而等他们到达了渡口,却被契丹军抢先烧掉了浮桥。

    与此同时耶律德光主力赶到,并再次发挥骑兵有马的优势,袭取了后晋军侧后方的栾城(今河北栾城西),断掉了其粮道和退路。

    就这样,真胆小的杜重威和假大胆的张彦泽一番操作,让整整30万禁军陷入了绝境。

    此时禁军距离镇州不过5里,若拼力突围与镇州守军汇合后,局势尚有回旋。

    但杜重威已经丧胆,开始密谋投降契丹。

    此时,耶律德光才知道原来后晋所有能战之兵都已经集中在了此处,莫说是黄河沿岸,就连京城开封都是一座空城。

    他马上把目标从找回场子打胜仗变为灭亡晋国。于是许诺立杜重威为皇帝,接受了其投降。

    之后,张彦泽亲率少量骑兵直扑开封,可怜的石重贵自焚未遂,只得向契丹投降。

    947年正月,耶律德光到达开封,同时也宣布了对石重贵的处置。

    石重贵被封为负义侯,并限期离开开封,前往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

    刚启程的石重贵还算稍微体面,一行人中有太后、太妃、皇后、嫔妃、弟弟、儿子,并有宫女50人、宦官30人,东西班50人、医官1人、控鹤4人、御厨7人,茶酒司人员3人、仪鸾司人员3人和其他军卒20人。

    之后他一路北行,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受尽苦头。

    好不容易到了黄龙府,石重贵却又紧接着被召唤至西北千余里的怀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后来还是辽国新帝耶律阮下令允其住在辽阳,石重贵的生活才稍有保障。

    但未过几年,石重贵的幼女就被耶律阮的妻兄强行掳去,后来耶律德光的弟弟又将石重贵宠妃赵氏、聂氏掳去。

    从皇帝沦为囚徒,连妻女都难保。石重贵的遭遇怨不得旁人,但是他的自大无知给国家造成的屈辱和苦难,是永久的记录在历史之中的。

    石重贵北行之时,沿途仍有不少百姓自发地为皇帝送上少的可怜的食物。

    那怕他们自己都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那怕这样的生活皆是由于眼前这个皇帝造成的…

    这就是那个时代善良的百姓和他们朴素的认识,皇帝代表着国家的体面和尊严。

    可惜,石重贵的教训并没有被后来人所吸取,仅仅不到200年后,相似却又更加惨痛的一幕再次在开封发生。

    但那一次造成的危害,对华夏民族几乎是灭顶之灾。

    石重贵后来在东北生活了近27年,于974年病故,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