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15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第15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耶律德光这次出兵,本意不过是要狠狠教训一顿石重贵,为前两次的失败找回场子。

    预期的低价是起码是让石重贵认怂,再割点地要点钱。

    但谁也没有想到,历史在这里突然加速,罕见的好运气一路助推他奔涌向前,速度快的简直是让他内心恍恍惚惚的没停过。

    刚出兵没多久,就碰上杜重威和张彦泽这一对窝囊废,一上来就把后晋的全部兵力百送了。

    等耶律德光吃掉整整30万的俘虏,才意识到开封已经是座空城。

    那就索性直接把后晋灭掉好了。

    但等真正灭了后晋,耶律德光才意识到一个现实问题:中原没皇帝了。

    卧槽…

    这一路的变化太快太大,耶律德光完全就没有预想到这种情况,也没有做过什么预案。

    虽然他在此之间先后允诺过伪幽州刺史赵延寿和投降的杜重威,要立其为皇帝。

    就像当初允诺石敬瑭一样。

    但这次的实际情况不同了,上次他是帮着石敬瑭打赢太原的决战后就走了,可这次他是自己带着兵一路走到开封,接受的石重贵投降。

    灭后晋这件事,是他自己亲手干的。

    尤其是等他走进开封皇宫,看到那威严庄重的宫殿,联想到中原富饶的土地、优越的气候、孱弱的民众,他就怎么也看自己老家那一副破败样子不顺眼了。

    再立一个傀儡皇帝万一过个几年再冒出个“石重贵”怎么办呢?

    思来想去,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爷们儿不走了,以后都城就放在开封,我要亲自给中原的汉人当皇帝…

    这份雄心没有错,这种机遇也确实可遇不可求。700年后,他有个东北老乡多尔衮也赶上了这样的局,并且像他一样敏锐的抓住了机会。

    但跟多尔衮相比,耶律德光后来的成绩简直都不好意思放在一起比…

    坦诚的说,在自己当中原的皇帝这件事上,尽管事发仓促,但耶律德光还是挺上心的,他在947年正月初一正式进入开封城后,就在极短时间内做出了很多方面的部署安排:

    首先,他恩威并施的启发了赵延寿、杜重威的自觉,这俩做了很久皇帝梦的倒霉蛋便主动退出了皇帝的候选;

    紧接着,耶律德光通过征求群臣意见海推海选,迫不得已、勉为其难的接下了为天下苍生操劳的苦差事;

    再之后,他为了笼络人心、争取支持采取了两项行动:

    一是处死了以张彦泽为首的一批被百姓极度憎恶的叛徒。

    可怜这个张彦泽,尽管他只是杜重威的副手、投降派中的二把手,但耶律德光能走到今天真的是全靠他关键助攻。

    没有张彦泽当时“傻大胆”的劝说杜重威“跟契丹干”,杜重威一伙子30万人不会被契丹包围,并导致后面的投降。

    非但如此,这之后又是张彦泽主动带领一部骑兵马不停蹄杀入开封,没有给石重贵固守待援、调整应对的机会,耶律德光才能干净利落的拿下开封、灭掉后晋。

    人家能在刚投降到契丹阵营,人脸还没混熟、椅子还没坐热的情况下,就不计辛劳的奔波干事,这份“大格局”和“大忠诚”当之无愧就该是耶律德光树立的典型和样板。

    但不幸的是,再大的努力和成绩也要建立在正确的方向基础上。

    张彦泽打死也没想到耶律德光突然改主意亲自当皇帝,那之前的所作所为就全部用错了方向。杀掉他变成了耶律德光笼络人心的不二选择。

    从立下大功到人死灯灭,张彦泽也不要有什么情绪,有来世的话一定记住,当狗腿子也是要有起码的底线的。

    耶律德光采取的第二项行动,就是争取各地节度使。他以新帝为由,给这些藩镇大佬予以晋升,并宣诏他们入朝。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藩镇大佬都采取了合作的态度,表现也都很积极,收到宣诏后第一时间赶赴开封。

    经过一个月紧锣密鼓的布局,耶律德光自我感觉形势已安,于是在二月初一正式改契丹国号为大辽,并宣布大赦天下。

    意气风发,俨然一副中州大地换新颜的做派。

    然而此时真正的形势却远不如他所听到的汇报,甚至比他预想的还要严重得多。

    三月中旬,新生的大辽帝国就开始筹划搬家,却不是从东北往开封般。

    他们将原来后晋的官僚、嫔妃、书籍、乐谱、仪仗等通通运往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到了四月初一,皇帝耶律德光更是率领大臣和军队一溜烟的撤出了开封城,用行动打脸自己之前立下的flag。

    满打满算,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耶律德光就从志得意满到灰溜溜的跑回老家了呢,这到底是出现了什么状况?

    这事儿其实不复杂,简单说就一句话:

    耶律德光是被广大中原民兵打跑的。

    尽管,后晋的正规军都被办挺了;

    尽管,各地藩镇也都基本被震慑住了;

    但就是在这无组织无领导的情况下,广大的中国民众面对契丹蛮夷的劫掠和欺侮,自发的组织了起来与之对抗。

    他们每一股的民兵规模都不大,并且武器简陋、缺乏训练,但就是这样薄弱的基础,却硬是造就了万里江山万里营的局面。

    崇尚正义、保家卫国的朴素的民众,用自己的血肉与蛮夷抗争,并将这伙连正规军都不敢一战的强盗打的鸡飞狗跳、遍体鳞伤,不得不退出自己的家园。

    耶律德光在回家的路上,曾经做了一个自我剖析,分析了自己的三个过失:

    一是纵兵劫掠;

    二是搜刮民财;

    三是没有及时让节度使返回藩镇、安定形势。

    这里我们就要挨个的给他捋一捋了:

    先说纵兵劫掠:

    契丹的军队,除了少数的职业兵之外,日常是寓军于民的。每逢战事,都是临时征召老百姓当兵。

    此外,他们的军队不领薪水,打仗的时候很多还都是拖家带口,而其中所有的收益全部来自一项传统习俗:“打草谷”,即各部队全凭劫掠来供养和激励士卒。

    这一点要是放在以往的交战来说,一点毛病没有。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耶律德光都亲自给中原当皇帝了,那中原的子民也就是大辽的子民了,怎么还能自己人抢自己人呢?

    其次是搜刮民财:

    契丹此次之贪婪,肆意的纵兵劫掠仍嫌不够,还要给各级官府摊派任务,强制百姓捐款慰劳军队。

    这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负担和苦难,很多地方都是实在活不下去才不得已起义抗争。

    第三,便是所谓的节度使没有及时归藩。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耶律德光虽然控制了没有实力的中央官僚群体,甚至还有绝大多数藩镇表态效忠,但耶律德光自始至终没有真正掌握这股藩镇的势力。

    在后晋灭亡之时,很多地方实力派军阀并没有参与到抵抗契丹的战争中,他们的实力丝毫未受损失。

    这些人对耶律德光最多只是名义上的臣服,派个使臣到开封祝贺,私下里却是在磨刀霍霍、积攒实力,随时准备应对出现的变局。

    所以,耶律德光想要稳固在中原的统治,一定要从上下两个方面充分的打牢基础。

    上层,要尽可能地团结、拉拢和威慑地方实力派藩镇,下层,则要安抚民心。

    软硬兼施、又打又拉。这个道理不复杂,但耶律德光却无法执行:

    原因也很简单,他控制不住契丹人的野蛮惯性,同时自己也没有真正做足统治中原的思想准备。

    封子,哦不对,串场了。

    那个,德光啊,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摁着头)!

    行,既然不中用,那你就下场吧。

    (不然我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或许是知道自己错过了契丹民族历史上距离最近的一次统治中原的机会,无尽的懊恼与悔恨无法释怀,耶律德光在离开开封仅12天后便病重,又9天后,病死于栾城(今石家庄市栾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