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24章 五代第一英主

第24章 五代第一英主

    郭威病重之际,已经处于间歇性的昏迷状态,柴荣亲自侍奉左右。

    每逢郭威清醒之际,他交待柴荣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身后安排:

    他先是要求柴荣迅速修建陵寝,但要一切从简,只能协商雇用民力,不得惊扰百姓、不得强制摊派。

    其次,不许修建石人石兽、下宫,不安排守陵人,只在陵墓前立一石碑表明身份即可;

    最后,要求不许用金银财宝陪葬,只能用瓦棺纸衣下葬。

    下宫是陵墓的配套建筑,通常包括守陵人员以及祭拜人员休息、祭祀、活动的场所。因此,古代帝王的下宫一般都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

    不管是按照当时的规制,还是历史的惯例,郭威陵寝的简陋程度,简直连最低配的丐版都算不上。

    他的墓不仅规模很小,没有下宫、石人、石兽等,就连陵园都是在数百年后的明朝时期修建的。

    非但如此,郭威还因担心柴荣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修陵,特意以极其严厉的口吻告诫他,如有违背自己即便在阴间也不会保佑后周。

    后来郭威陵墓的石碑刻着这样一句话:

    “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

    以郭威嵩陵为代表的后周皇陵群,就在今天河南新郑市郭店镇,他开启的这种薄葬之风,其影响一直渊源流传。

    即便在今天,当地还流传着“葬之失礼,入土为安,后周遗风,纸衣瓦棺”的薄葬美谈。

    一个艰辛建国的帝王,在临死关头,没有交待任何国家要事,而是看似婆婆妈妈、事无巨细的嘱咐如何节俭的修建自己的陵墓。

    一个心善仁爱的父亲,在临死关头,没有交待任何家庭琐事,而是以一种近乎诅咒式的严厉口吻强令儿子不要违背自己节俭的意愿。

    郭威是一个能人,更是一个善人、好人。

    抛开他的皇帝身份和行为,我们能扔剥茧抽丝的看到高尚纯质的品行和闪耀的人格魅力。

    来不及为郭威唏嘘,我们要关注接过他交接棒的那个人,会如何擎画后周的未来。

    954年正月,柴荣在开封继位,改年号为显德,正式开启他短暂而又壮阔的君主生涯。

    从后世的角度,周世宗柴荣击北汉、败后蜀、破南唐,后来又直抵幽燕、不战而取三关二州,打的契丹朝野震动。

    若不是天不假年,他定能完成自己“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夙愿。

    也正因如此,柴荣是比较公认的五代第一英主。

    但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他在登上帝位的初期,却遭遇了难以置信的轻视和怀疑。

    柴荣刚一继位,就迎来了第一道考验:

    北汉皇帝刘崇大兵进犯。

    虽然建国之后第一次进攻,刘崇就被王峻打了个劈头盖脸,但他并没有丧失精神,之后仍然几次出兵,意图消灭后周、恢复后汉。

    然而,刘崇属于典型的出道即巅峰。

    他除了第一次进攻逼出了王峻率领后周中央禁军抵御之外,之后的几次,刘崇都是被后周的地方军击败,连跟后周中央军再打个照面的资格都没有。

    后来,刘崇终于认清了两国之间、尤其是他和郭威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在随后的时间里老老实实的躲在太原休养生息。

    本以为会就此了却残生,但没想到郭威突然壮年而卒,这让他又看到了机会。

    因此,在郭威逝世的第一时间,刘崇便整顿兵马、联络契丹。

    仅仅半个月之后,北汉3万军队,连同契丹的2万援军,便浩浩荡荡的直奔后周而来。

    刘崇甚至还放言,要一战而灭后周。

    能让这个老趴菜突然之间如此自信的原因,自然是因为看不上柴荣。

    别看柴荣后来威风八面,但在刚继位的时候,某说是让人看出他身上有什么“韩、白、卫、霍”之影子,能不把他归结到朱友贞、李从厚、刘承祐之流,都算是别人顾及体面、嘴下留情了。

    原因倒也不复杂:

    郭威尽管对柴荣进行过针对性的培养,但时间毕竟太短,更为关键的是,柴荣登基之前从没有过在战场历练和表现的机会。

    所以,柴荣尽管年齿已不小(继位时33岁),但没上过战场同时又盲目自信,的确很容易让旁人产生这是个“生货”的判断。

    别说是刘崇,就连后周朝堂都对柴荣不抱希望。

    刘崇进犯的消息传来,后周中枢马上召开了一场扩大会议,貌似参会人数挺多,实际上就两个主角在持两种意见进行PK。

    一方是当朝宰相、中书令冯道,他首先给出判断:

    “刘崇这些年被我们揍得他妈都不认识他,哪敢还来送死,这是假消息,不用理他”。

    另一方是新任皇帝柴荣,他反驳道:

    “刘崇知道我厉害的爹死了,以为我是个软柿子,一定会来往死里捏的”。

    冯道:(小柴害挺有自知之明)陛下准备咋办呐?

    柴荣:我要御驾亲征,让刘崇知道我是谁!

    冯道:(卧槽,几个菜啊,喝成这样)陛下万万不可!

    为增加趣味性,下述对话依照史实转述:

    柴荣:以前唐太宗创业时,无不亲自征伐,我有什么可害怕的。

    冯道:陛下效仿不了唐太宗!(你当唐太宗是“再来一瓶”啊,说有就有不值钱?)

    柴荣:刘崇一伙乌合之众,如遇朝廷大军,一定就如泰山压卵!

    冯道:不知道陛下能不能当泰山。(小柴你能当个土坡就不错了,还泰山…)

    柴荣:。。。

    这场对话都把在场的臣子惊呆了,他们震惊的原因并不是柴荣这么有血性,也不是冯道这么瞧不上柴荣。

    事实上,他们此时对柴荣的判断和冯道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小趴菜,胆儿还挺大。

    真正让大家惊异的是,为什么老油条冯道这次会如此硬(羞)顶(辱)皇帝。

    这样的冒失和冲动,一点都不符合他几十年来“没心没肺不倒翁”的人设。

    说到这,就要好好掰一掰冯道这个五代“奇男子”了。

    冯道,生于882年,是燕云十六州之一的瀛州(今河北沧州)人。

    此人年少时便勤勉好学、很有才干。后来就近被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征辟,由此进入仕途。

    这个时期的冯道,年少正派、刚正不阿,因经常劝谏刘守光并纠正其错误而遭受怨恨,并被打入大牢。

    初入社会便遭受如此毒打,也为冯道后来转性成为奠定了成因。

    后来趁着刘守光兵败,冯道逃到李存勖那里。

    凭借之前积攒的名声和过硬的能力,再次受到信任和重用,成为了晋王李存勖霸府的掌书记。(一种官职)

    在藩镇或其他割据军阀中,掌书记的地位极其重要,类似于总幕僚长或办公厅主任的角色,一旦将来大佬登基为君,掌书记都极大概率会成为宰相。

    李嗣源登基后,冯道晋升为同平章事,这也是他第一次位列宰辅。

    后来李从厚继位、李从珂反叛,冯道作为宰相却首先打开城门请李从珂入城。

    但没想到,他的这份主动反而遭到了李从珂的鄙夷,罢其宰相贬出京做了节度使。

    石敬瑭建立后晋后,冯道再度迎来春天,不仅被封为宰相,还奉命出使契丹,也就是通过这次出使,他给耶律德光留下了深刻印象。

    石敬瑭对冯道十分敬重和信任,垂危之际专门命人将幼子石重睿抱到冯道怀中,托孤之意不言而喻。

    然而没想到冯道根本不在乎石敬瑭这份情谊,出了门就和禁军统帅景延广一起拥立了石敬瑭养子石重贵。

    结果石重贵上台后也不念冯道的情,再次将其贬至外地做节度使。

    后来就到了耶律德光马踏中原,由于之前出使留下的印象,耶律德光在中原当家的短短三个月内,也依然征召冯道做宰相。

    耶律德光退出开封时,开始也带着冯道一起北返。中途耶律德光病故于杀胡林后,冯道等人也成为了无主之臣。

    后汉建立,冯道再次入京,刘知远念他岁数长、资历深,留在中央以“太师”之职做了吉祥物,并无实权。

    郭威建立后周后,再次将冯道封为宰相,一直到今天。

    纵览整个五代,冯道历仕五朝、三起三落入中书,号称十朝元老,前后位居相位近30年。

    这本身已是奇迹,更何况期间还经历了契丹外族当政,从这点来说,冯道可谓是独一份的官场不倒翁,但他没心没肺、没脸没皮倒也一直是街头巷尾的民间热议。

    冯道生性俭朴,为人平和温顺,每历一职也都能兢兢业业,单从这点来论算是个好人、好官。

    然而历史上一直对冯道评价不高,倒也不是冤枉他。就冲他历任数朝、千般不倒,面对国家兴灭,神情自若,也难称得上“忠、义”二字。

    按理说,冯道这次不该对柴荣御驾亲征一事表现得这么激烈,凭他的经验和修炼,早该到了“风吹雨打我自不动”的境界。

    毕竟,即便是后周灭亡,无论是北汉还是契丹,冯道也都能延续自己的生活和地位。

    但我认为,他心底终究还是有家国民族情感的。后唐、后汉、后周再怎么折腾,毕竟是一家一族之事。

    而这次北汉身后站着的是契丹,便如同当年石敬瑭背后的耶律德光一样,一旦势力,将又是一次中原被外族支配下的统治。

    所以冯道令人意外的选择了往死里怼柴荣,就是要打消他的幼稚思想,意图保全国家。

    只不过,见惯了世事变迁、人生百态的冯道,却注定要在柴荣这里看走眼了,他以为的莽撞无能青年,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五代第一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