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25章 奋威巴公原

第25章 奋威巴公原

    尽管在朝堂上被冯道怼得灰头土脸、险些生出内伤,但柴荣仍坚持御驾亲征迎击刘崇。

    北汉军首先进攻的是潞州(今山西长治),周军首战不利。

    柴荣随即做出部署三路兵马:

    一路由河北方向西进增援,由天雄军节度使、名将符彦卿领兵经磁州(今河北磁县)至潞州;

    一路由陕西方向东进增援,由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领兵经晋州(今山西临汾)向东攻击前进。

    但这两路都相距较远,为了第一时间抵挡住刘崇,柴荣还安排了第三路兵马。

    这一路由京城的禁军组成,以宣徽使向训为主将,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和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为副将,构成先锋兵团出击。

    柴荣本人则留在开封,抓紧完成兵力动员集结和物资准备,随后出发。

    尽管应对迅速,但谁也没有想到此次刘崇气势如虹、进展神速,柴荣刚刚完成三路大军的部署后,紧接着就传来了消息:

    刘崇已经越过潞州,直扑泽州(今山西晋城)而来。

    柴荣此时尚未完成所有临战准备,但因形势危急,无奈之下只能率领骑兵先行出发。

    在离京之前,柴荣还特意嘱咐统领后队的大将刘词:部队集结完毕后,一定要迅速跟上前锋和中军,完成兵力会合。

    954年三月十一,柴荣领兵出开封。三月十八,柴荣到达泽州东北郊,当夜安营于村社。

    三月十九,后周先锋军与北汉突然遭遇。双方稍一接触,北汉军便向后退。

    消息传到柴荣这里,年轻的皇帝马上下令,全军急进,要一举咬住北汉军主力决战。

    就这样,在当天,后周军迎来了与北汉军的正面对决。

    北汉皇帝刘崇与后周皇帝柴荣内心都激动不已,皆认为此战本方将大获全胜。

    然而,最后的胜利者柴荣没想到战役进程会如此的一波三折,甚至中间差点命悬一线。

    而刘崇,也没想过这一战不但打掉了他将来所有胜利的期望,甚至会成为他此生之噩梦。

    泽州高平县,巴公原,双方列阵对峙。

    后周这边:

    侍卫亲军司都虞侯李重进领兵位于左侧阵列;

    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樊爱能、何徽位于右侧阵列;

    宣徽使向训统领骑兵位居中路,而殿前司都指挥使张永德以及他麾下的一位小将则统领最为精锐的皇帝亲军,护卫柴荣在全军之后。

    北汉这边,同样排出了左、中、右的三阵:

    右侧阵列,是刘崇麾下头号大将张元徽;

    刘崇自领大军居中;

    左侧则是北汉的强打帮手,契丹大将杨衮统领的骑兵。

    双方此次都没有隐藏实力,均把兵力明明白白的晾了出来。

    如同两只凶猛又狡猾的野兽,他们第一时间都没有贸然出击,而是冷静观察对方的态势。

    相比北汉,后周是临机接战,但久经战阵的契丹人杨兖却经过观察,发现这支部队军容严整、士气高昂。

    他于是马上让传令兵跨过阵列来到中军刘崇处,特意交待:

    “敌人实力强劲,莫要轻易出击”。

    然而,轻视柴荣的刘崇根本没把杨兖的提醒当回事。

    他此时只注意到了后周兵力上的劣势(刘词的后军尚未赶到),更加对柴荣胆敢迎击的行为充满了嘲笑与鄙夷。

    一方面,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趁此良机一战而定天下;另一方面,也为花钱请来契丹帮忙感到后悔和心疼。

    所以,杨兖的提醒在刘崇看来,是妥妥的想要出工不出力。

    于是,北汉太祖刘崇对着天朝上国契丹喊出了自己登基以来最硬气的一句话:

    “小杨你懂个锤子,这仗不用你打,就在一边好好看着我怎么揍后周。”

    刘崇正要下令出击,但没想到紧接着又有人对他施以提醒:

    北汉谋臣王得中死死拽住刘崇的战马,恳切说道:“现在刮南风,我们处于逆风,应等等再出战!”

    刘崇简直气炸了,对契丹人尚能顾忌点礼貌,这回对自家臣子说出的话要难听得多:

    “老匹夫给我闭上嘴,再敢动摇军心一刀剁了你!”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刘崇就像当年官渡之战前的袁绍,接连拒绝了数次示警,自信的开启了失败剧本。

    刘崇挥动令旗,让右军张元徽率先攻击后周的左军。

    按说大兵团对战,这是一个稳妥的举动,先以侧翼试探虚实,再根据情况投入中军搏杀。

    但没成想,就是这么一个试探性举动,直接让刘崇中了个大乐透。

    位于左翼的周军刚与北汉军接触,还没怎么抵抗就败下阵来。

    身为高级将领、被寄予厚望的樊爱能、何徽,竟然在皇帝亲临战阵情况下,就这么连三枪都没放上就尿了。

    更可气的是,要说是因为不经打才这样,倒也勉强能算是能力问题。

    可关键是这两个鳖货,在战场是带头逃跑!

    他们一跑,不仅导致左翼军溃败,更直接击垮了中军和右军的士气,此时后周军已经是岌岌可危。

    数万人的战场上,军队层峦叠嶂,受限于视野和通信手段,指挥员很难做到实时统揽并调度全局。

    因此,一部分军队的溃败会对其他将士造成心理上的沉重打击,并且这些人极容易因为不了解态势而随之溃逃,最后造成滚雪球式的全军惨败。

    所谓淝水之战的苻坚、淮海战场上的暂七师常乃超等,都是按照这么一个套路忽忽悠悠的就瘸了。

    参照这个时期大部分的历史战争样本统计,这一仗如果没有极其特殊的因素,将会是一场后周军的彻底失败。

    尽管事后参战的大多数后周军人从头到尾都是稀里糊涂。

    尽管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这场几万人对决的战役,从列好阵到突然之间身边人全跑掉,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甚至还没怎么看到敌人就这样失败了。

    尽管只有少部分人知道,这场战役真正正面与敌交战不过才损失了很小一部分人。

    所以,根据概率推断,柴荣也将会因此战失败而身死国灭,他的豪言壮语、万千抱负也将会在史书上被记载成志大才疏、自以为是,成为一个像李从厚、刘承祐那样的笑柄。

    但是,柴荣注定不是笑柄,五代第一英主的降临,也将以这次高平巴公原之战拉开帷幕!

    大厦将倾之际,按照记载此前从未上过战阵的柴荣,却像是一个久经战场历炼、参透所有玄机、又充满无畏勇气的王者一样:

    他既没有被震惊的呆在原地,也没有扯破嗓子试图去指挥军队重新布阵,更没有马上带领中军率先撤退。

    他选择的是:

    带着身边的少数亲信卫队,以最迅猛的速度越过层层军阵,直挺挺的像对面的中央突击,他的目标—北汉皇帝,刘崇。

    常年带兵的都知道一句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给我上”不如“跟我上”。

    下一秒,整个巴公原上的军人都看到了标志着后周皇帝柴荣的大纛在迅速的穿过战场中央,一往无前、披荆斩棘。

    当一切指挥手段都失灵的时候,最高统帅的行动就是最直接的命令。

    当一切的冷静都被混乱所代替的时候,最高统帅的冲锋就是对士气最佳的激励。

    壮哉!柴荣!

    激励自己,激励臣民,激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