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28章 如鱼得水

第28章 如鱼得水

    954年,柴荣继位的第一年,年初就亲征迎击刘崇,结果闪耀巴公原。之后紧接着领兵围攻太原,至六月班师。下半年,他就紧锣密鼓的推动整编禁军这项大工程。

    这期间还要处理安葬郭威、接手政务、调研摸底等一系列事情,劳心劳神。

    处在五代这样的时期,柴荣自然是没有底气羡慕那些承平年代的帝王。

    但哪怕是和五代里的其他皇帝相比,柴荣也算得上是劳累命了。

    其他皇帝登基第一年,因为内忧外困的客观原因,不得已只能从年头到年尾,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那么到了第二年总会稍微缓缓劲、悠着点儿节奏来,甚至一些自律差、要求松的,干脆就放飞自我、纵享丝滑去了。

    但柴荣却不是这种人,他到了登基第二年,却比第一年还要忙碌,工作节奏直接挂到6挡。

    955年4月,柴荣公开向布置了两道作业题:《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

    他还特意下令,不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可以就上述两道题目上折子,就连全国的有识之士也都可以直接上书发表意见。

    其实从这两道题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柴荣此时的想法和意图:

    所谓《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其目的就是要告诫臣子,要统一在皇帝的思想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划水摸鱼什么的事情就不要想了。

    而《平边策》更是直白无误地讲出了皇帝自己的意图:

    我要征讨八方、海内一统。

    作为臣子,不需要再去揣测、也更不允许再去质疑这个意图。你们就只剩下了一件事,拿出如何贯彻这个意图的措施和办法来。

    即便帝国最高领导都已经把话说得如此明白,安于现状、习惯得过且过的人还是转不过脑筋,或者说是不愿意选择上道的去迎合柴荣。

    他们给出的答案仍是那些老生常谈却毫无营养的废话,什么“休养生息、教化礼仪、恩泽八方,自然天下一统”等等。

    而且,持这种态度的人是绝大多数。

    最高领导也很尴尬啊!

    鉴于上述这种情况在生活或者职场中也很常见,这里我们插播一个情景带入:

    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决断?

    坦白的说,类似柴荣提出的这个意图,的确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显得有些激进和另类了,不太容易让人接受。

    面对这种激进和另类带来的未知和不安,很多人即便也不是完全认同大多数人“沿着老路往下走”的躺平消极态度,但仍会在主观上倾向于随大流。

    这时,有人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上述这种随大流的人是傻得出奇。

    最高领导的意图,你管他“好坏对错”,抓紧干就完了。

    大多数人都不去迎合,这得是多好的机会啊!你稍微往上拱一拱不就冒出尖来了嘛!

    这种身边全是“渣渣菜对手”的时机简直可遇不可求!

    难道非要等所有人都回过味来,到时候大家一个方向往死里卷,那得卷到啥时候才能把你卷出来?

    柴荣幸运的是,尽管大多数人不迎合他,但仍有人愿意跟着他的思路走。

    柴荣更幸运的是,跟着他思路走的人,并不是因为要投机柴荣这个最高领导,而是因为发自心底认同柴荣的观点或者说是梦想,并愿意与之一道为这个梦想燃烧!

    这个人,叫王朴。

    王朴,年幼便聪慧警敏、好学擅文。但长大后参加科举考试,却一直不顺。直到44岁这年,他才突然运气爆棚,一举高中状元。

    然而,幸运与不幸往往都是相伴而生,尽管中了状元,但他赶上的这个时间点却相当不好,这一年是乾祐三年,也就是公元950年。

    乾祐是刘承祐的年号,乾祐三年既是他诛杀杨邠、史弘肇的那一年,也是他被郭威取代、后汉灭亡的那一年。

    可能王朴中状元的月份比较早,当时杨邠还没有被刘承祐诛杀,正是每天张口闭口“小刘你不懂,憋说话”的如日中天之际。

    因此,王朴这个新科状元也第一时间被当朝首辅杨邠利用职务之便,纳入自己麾下,担任校书郎。

    但也就在此时,王朴第一次展现了他深邃的洞察力和强劲的执行力。

    他看出杨邠狂悖且少智,断定将来必遭横祸。因此果断的放弃了宰相近臣这个羡慕旁人的岗位,跑回老家读书种田去了。

    就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后,杨邠和史弘肇、王章一起在上班路上,连一声都没吱地就被刘承祐咔咔干掉。

    同一天,这几个大佬的家人、下属和亲近的朋友也被一网打尽、共赴黄泉。而本该出现在这群人里的王朴,却在优哉游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朴能考上状元,以他的眼光和见识洞察到杨邠的将来,这并不难。

    但凡事还都有个意外因素和侥幸心理。

    尤其是对于王朴这样一个满腹才华却一直仕途不顺,直到44岁才考中状元,并且还是直接进入宰相办公室核心部门工作的人。

    然而,片刻之间看清长远利弊,不为欲望所累,果断抽身离去。

    这份决断和智慧,也彰示着王朴将来的不可限量。

    郭威登基后,柴荣被封为镇宁节度使,具备了建衙开府、配备属官的资格。

    郭威听说了王朴的事迹,亲自把他请了回来,安排给自己的儿子作属官,职务正是那个响当当的核心—掌书记。

    这已经是本书中我们提到的第二个掌书记了。第一个是李存勖做晋王时的掌书记,五代第一不倒翁冯道。第二个就是王朴。将来还会有第三个出身掌书记的大腕。

    953年,柴荣亲王尹京,王朴随之调动岗位,任右拾遗、开封府推官。

    柴荣虽与王朴相识已久、素来亲善,但两人此时的关系还没有到亲如一人、不分你我,直到柴荣这次给全天下出《平边策》的考题。

    在大多数臣子都不迎合、支持柴荣的时候,王朴不紧不慢的现身了。

    他这道与众人意见都不同的《平边策》,不但在关键时候给了柴荣声援和鼓励,更是高屋建瓴的为柴荣指明了实现意图和理想的光辉道路。

    王朴在《平边策》里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其一是强国。想要平边,首要强国。具体做法倒也不算非常,核心是争取民心。

    通过亲贤远佞、广施恩泽、奖功罚过、勤俭节约、轻徭薄赋等措施,与其他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争取天下之民心。

    其二是征伐的策略,这也是王朴《平边策》里的核心和精华。

    在介绍王朴的具体措施之前,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后周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

    后周位于中原,所面临的敌人主要有以下几个。

    南方8个:

    南唐,占据两淮及江南部分地区,大体是今天的安徽、江苏、江西及湖北、福建一部,这也是后周实力最为强劲的对手。

    吴越,占据浙江。

    闽,占据今天的福建部分地区。

    荆南,也称南平,占据以江陵为核心的一小片地区,是国土最小、实力也最弱的国家。

    楚,占据今天的湖南和贵州、广西部分地区。

    南汉,占据今天的两广及海南地区。

    后蜀,占据今天的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部分地区。拥有最强的地理优势,也是仅次于南唐的实力第二国家。

    北方1个:北汉。(老熟人了,不再展开)

    抛开以上这9个国家,后周还有契丹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即便不发生灭国级别的战争,燕云十六州也是一定要收回来,作为防御屏障的。

    所以,王朴提出的征伐策略,就是围绕上述目标来展开的。

    具体来说:

    首先攻击南方。

    第一个目标就是南唐。南唐尽管实力最为强大,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好打。

    王朴建议:充分利用后周与南唐2000多里的边境,以少数机动部队游走突击,调动南唐重兵布防,消耗其国力。

    然后抓住时机,一举拿下南唐所有江北土地。这之后,进而再可利用实力差距,彻底打过长江,灭亡南唐,平定吴越、闽。

    江南既然已经平定,则位于长江中游的荆南、楚和位于两广的南汉将会受到极大震撼,进而被征服。

    此时就只剩下了最西边的后蜀,可对其传书招降。如果后蜀胆敢依仗地势之力抵抗,那就四面发兵,攻其不能救。

    这样一套下来,南方自然可以平定。

    其次转向北方。

    这时国家可以凭着战争带来的巨大威望,争取燕云十六州的和平解放,实在不行也可武力攻伐。

    当关上了契丹肆意进犯中原的大门后,再从容收拾北汉。

    原因就是别看这个国家小,但它与后周却是除死方休、无法解开的世仇,必然会坚持抵抗到最后一刻。

    对北汉,一定要放弃幻想,坚决诉诸武力。

    以上,就是王朴《平边策》的大体内容。

    其核心要义,可用八字概括: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因为南方势力分散,平定下来难度较小,所以要先攻击南方再攻击北方。

    但是在攻击南方的具体顺序上,王朴并没有死板僵硬的按照“先捡软柿子捏”的顺序展开。

    它把目标首要目标放在了实力最为强大的南唐,原因就是先打南唐获利最大。

    尽管有所谓长江天险,但南唐国土的接近一半此时都处淮河与长江之间,在这里南唐的水军优势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后周的马步军则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最为关键的是,上述淮南之地,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拿下之后可以极大的增强后周的国力,彻底奠定胜利基础。

    所以,尽管南唐实力最为强大,但首先攻打它收益也最大。

    《平边策》从南北整体看,是先易后难;但从南方这个局部看,又是先难后易。

    这就是王朴高明的地方,灵活机动,从不拘泥于定式,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

    也正因为如此,这篇《平边策》让柴荣真正认识到了王朴的可贵和价值。

    此刻开始,柴荣不再把王朴当做一个比较得力的亲信官员,而是视作那个眼光和胆略都与自己高度相似、将来可以人生同行的亲密战友。

    如同700多年前那个冬日里的南阳草庐,此刻的开封,也将再次上演君臣际会、如鱼得水的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