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29章 钱,很重要

第29章 钱,很重要

    王朴的《平边策》一出,后周举国上下就都知道皇帝要打仗了,还极有可能先打南唐。而且依着柴荣火一般雷厉风行的作风,这仗估计说打就打。

    然而就在这个时刻,柴荣却把战事停下来了。原因倒也不复杂,国家没钱了。

    这些年所谓的中原政权,财政就从来没宽松过。每次皇帝更替,但凡不是老子传儿子的正常接班,基本就意味着要掀起一番兵锋。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打仗花钱,只能压榨百姓。

    新皇帝好不容易上了台,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国库翻个底朝天来兑现此前对军人的承诺,从而稳住军队这个基本盘。

    但国库也是有限的,当发现国库无法覆盖开销后,皇帝只能动用自己和皇后的私房钱来填窟窿。

    但悲催的是,很多时候这种私房钱根本不够看,即便你已经把姿态做得很足(自己没钱也不能让兄弟们白干活儿),但军队仍不买账。

    那最后就只剩下了一个办法,放任士兵劫掠百姓,抢到多少是多少,丰俭由己。至于什么抱薪救火、饮鸩止渴的,这都已经顾不上了。

    但问题是这样还不能解决问题!皇位变更频繁的时候,新皇帝会发现即使是让士兵去放开了劫掠,也搞不到钱了,因为老百姓早就被洗劫干净了。

    这个事儿也不离谱。别看是皇帝,但能绝对控制的地方也不过就是京城附近一小片,稍远一点那就是人家各个节度使的地盘了,这些个地方的财政收入可不是完全归属中央的。

    换句话说,人家那里的老百姓也不是你想抢就能抢的。

    如此这般的总是可着一只羊薅毛,可不就三下两下薅秃噜了嘛。(不抓你个挖墙脚罪还能抓谁)

    所以别看五代这几个中原王朝地盘大、人口多、发展底子好,但因为连年战乱,经济实力还真比不过南唐、后蜀这些多年稳定不折腾的区域性大国。

    所以仔细观察会发现,自打后唐取代后梁以后,发动的大部分战争基本上都是必须要打的。

    或者是抵御外侵、或者是平定内部,这都直接关系着政权生死存亡,就算是砸锅卖铁也得上。

    但也仅限于此了,指望着主动发动对外的扩张(统一)战争,基本都没那个底气。

    尽管郭威登基后,踏踏实实的恢复经济,但也只有短短三年而已,攒下的底子根本不够支撑柴荣实施《平边策》这样的大动作的。

    所以,柴荣如果想发动统一战争,第一件事就是搞钱。起码,要搞到足够发动第一场战争的钱!

    只有这样,才能靠着后续的以战养战实现正循环,同时还要兼顾着持续恢复经济。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全国各地不是被皇帝薅羊毛就是被节度使薅羊毛的背景下,哪里还能蕴藏这一笔巨大的存量财富呢?

    别说,还真就有,那就是寺院。

    这个寺院虽然不能说是很有钱,那也是太有钱了。有钱到什么地步?

    在当时,后周境内有寺院总计33000所,平均一个县就有20余所。

    每所寺院的人员,除了维持正常运转的僧尼之外,还有大量的失去土地的流民依附于其中,那么可维持这些人生存甚至是较为不错的生活,所需要的土地数量则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封建时代,没有什么资本一说,论资产大小,就只有土地这一个指标。

    但就这些还不算完,因为寺院的产业不需要缴税,一些缺乏政治庇护的地主在战乱年代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就只能选择与寺院合作。

    将自己名下的土地划给寺院来躲避朝廷的盘剥,这样做自然是有需要分给寺院相当数量的干股的。

    为了这一笔海量财富,柴荣最终选择了最为直接的手段—灭佛。

    第一个问题,寺院为何这么有钱?

    首先,我国古代,在清朝雍正推行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以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历朝历代是按照人头征税的,俗称人头税。

    但是有些群体却不需要缴税,其中就包括寺院。

    其次,因为寺院拥有自己的产业(主要是土地),这在乱世对流民相当有吸引力。思源可以凭借这个资本优势来不断地吸纳人口。

    吸纳人口之后就会增加产出,再次积累资本,然后接着兼并土地、吸纳人口、积累资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这种循环模式,往往在战乱年代会发展得异常迅速,甚至是呈指数级的增长。

    因寺院此很容易发展成为经济寡头,占据极大的经济分量,俨然一个政权里的独立经济体,威胁到国家的中央财政。

    第二个问题,柴荣以什么名义来“灭佛”。

    佛教之所以能拥有诸如“免税”这样的优渥政策,核心原因还是它所倡导的信仰逻辑比较容易成为封建统治者安定内部局势的工具。

    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推崇佛教并予以扶持的,只有当极少数时候威胁到了国家的统治,才会施以雷霆重手。

    整个封建时期,大会规模的灭佛运动不过是4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武一宗”灭佛。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柴荣)灭佛。

    因此,柴荣要灭佛,需要一个恰当的理由,毕竟身为皇帝,总不能赤裸裸的来句“此山是我开”对吧。

    这个理由不难找。

    前面说了,寺院吸纳大量的人口。这林子一大,什么鸟就都有了。但凡内部管理和监督跟不上,欺男霸女、鱼肉乡里之类的事情就会此起彼伏。

    而处理这种涉及道德正义的舆论焦点,朝廷自然是极为欢喜的,容积冠冕堂皇的介入不说,还能最后既得了里子还挣了面子。

    所以,第二个问题也解决掉了。

    那么,就剩下了第三个问题,具体该如何操盘。

    柴荣主要出了3招。

    第一招是定编。

    首先,全国各地的寺庙,凡有诏赐名号的一切照旧,其余则全部关闭。

    (也就是说,凡是当年不是经过一把手亲自签批成立的,都是非法组织,要关!)

    其次,以县为单位,如果完全没有诏赐名号的寺院,那么可以选择规模最大的和尚庙、尼姑庵,各保留1所。并且今后不允许再修建新的寺院。

    第二招是审查。

    男女要想出家,首先要有家长或监护人准许才可以,如果是家中独子且有老人需要赡养,则不许出家。

    犯有罪行,受过官司刑责的人,以及背弃父母之人,逃亡的奴婢、奸人细作、恶逆党徒、山林强盗、未捕获的贼党、负罪潜逃之人,均不准削发出家。

    凡有寺院擅自收容上述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一律严肃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责任。

    (这叫做严把入口关,最大限度较少增量)

    第三招是考试。

    通过从业资格审查的人想要出家,或者原有僧尼继续从业,就必须通过政府组织的能力达标考试。

    要求如下:男子15岁以上,能念100页经文,或能读500页经文,女子13岁以上,能念70页经文,或能读300页经文者,以上算作通过考试

    若有敢私自削发者,则强制勒令还俗,并追究相关机构责任。

    (这叫抬高从业标准,不仅逢进必考,还要搞全程淘汰,增量存量一起减)

    柴荣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拳拳到肉、成果巨大。短短3个月的时间,后周境内便废除寺院30336所,保留寺院2694所。经严格审核留队的和尚42444人、尼姑18756人,离职人数不详。

    如果说这些,只是清理了土地,扩充了人口劳力,那么柴荣同步还进行了直接的财务积累:

    朝廷同时规定:除了朝廷的礼器、兵器以及寺庙道观的钟磬、钹镲、铃铎之类准许保留外,其余民间的铜器、佛像,五十天内全部让送交官府,由官府支付等值的钱;

    超过期限隐藏不交的,凡重量在五斤以上的直接死刑,不到五斤的则依量量刑。

    乍一看这是等价交换,好像没什么,但柴荣怎么可能费这老大劲无利可图呢。

    之所以要收缴铜器、佛像,是为了铸钱。而所谓的政府支付等价的“钱”,早就是完全不具备信用和流通能力的前货币。

    通俗点说,这招就是拿擦屁股纸去换金元宝。

    到了这里,柴荣最为关注的“马上带来直接经费支撑战争”这一问题,才算是形成闭环、妥当解决。

    看起来虽然整个过程行动极为彻底、时限极为苛刻、惩治极为严格,但实际上柴荣是顶着相当大的阻力的。

    就拿砸毁铜像这件事来说,很多官员都因为各种顾虑而不愿推行,最后还是柴荣亲自上阵砸毁一尊佛像,才算是为这件事开了头。

    佛教毕竟是牵扯到很深的信仰问题,柴荣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曾专门说出一番话,很能见得他的立场:

    “你们不要为毁佛而疑虑。佛用善道来教化人,假如立志行善,这就是信佛了。那些铜像岂是所说的佛呢!”

    “况且我听说佛的宗旨是在于利人,即使是脑袋、眼睛也都可以舍弃布施给需要的人,倘若朕的身子可用来普济百姓,也不值得吝惜啊。”

    话虽如此,但有些东西确实还无法用当前的科学来解释,就拿灭佛的“三武一宗”这四位爷来说吧,我们只列举事实:

    北魏太武帝跋焘,被近臣所杀、享年45岁;

    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出征前夕病逝、享年36岁;

    唐武宗李炎,因病逝世、享年33岁;

    后周世宗柴荣,突发疾病逝世、享年39岁。

    但柴荣作为皇帝,确实是没有私心,他只要认为对国家有利,就会坚决去做。

    而且他所谓的“灭佛”,其实本质上是限制佛教,并没有进行完全的清除,只是把那些危害到国家经济和统治命脉的枝叶给砍掉了而已。

    这其中的因果机缘,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就不再细述了。

    总而言之,柴荣现在拿到了一笔巨款,足以支撑起他转动起统一战争的车轮。

    接下来,就是一个四面八方风声鹤唳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