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54章 布局

第54章 布局

    找到栽赃陷害张永德的幕后人物,基本要从以下几个框框求推倒:

    第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搞倒张永德以后,谁能获利最大?

    第二点,这个人的级别不能太低,否则搞张永德对他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点,会不会是仇人结怨,借机报复。

    这几条大概一框,很明显一个人呼之欲出,就是李重进。

    李重进级别不低,而且和张永德之间,论地位轮权势一直是出于并驾齐驱的状态。

    早在当年郭威病重之时,就因担心李重进对皇权威胁过大,而特意在临终之际召唤他,让他当着自己的面向柴荣行君臣之礼以定名分。

    现在随着柴荣病危,李重进即使不会篡位登基,但监控小皇帝、成为一个实际掌权的当家人,他是有着足够的实力和资历基础的。

    但是李重进如果想要打通这一条道路,必须要解决掉一个阻碍,那就是张永德。

    从常理上来说,张永德几乎是柴荣在考虑身后事时,可以安排制衡李重进的唯一人选。

    因此,搞倒张永德,李重进获利最大,收益也最为直接。

    再加上,张永德为人处世素来和善低调,偏就和李重进有仇,而且还曾多次在柴荣面前抹黑李重进。这一点,李重进气得咬牙切齿。

    正好可以借助这次“点检做天子”的阴谋事件,大利私恨一起解决,简直完美。

    正常情况下想到这里,基本就算是破案了。

    然而!

    作为一个已经能够影响整个帝国未来走势甚至是历史方向级别的阴谋,只把问题想到这一层面未免显得太简单了。

    李重进有足够的理由来阴张永德的确不假,但同时也意味着很大的风险。

    不管柴荣是不是能确定张永德就是被栽赃的,有一条最基本的预判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那就是一旦张永德被柴荣扫地出门,李重进大概率也是要跟着一起被提出最高权力圈的。

    因为没有了张永德的制衡,柴荣很难放心把一个无敌的大杀器李重进留在自己年幼的儿子身边。

    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联想到的问题,李重进和张永德二人因为远超于其他臣子的头部位置,注定了他们二人是秤不离砣、同进同退的关系。

    谁想用阴谋搞掉张永德,就等于同时要搞掉李重进。

    基于这样一个基础,我们要再深一步考虑李重进和柴荣到底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

    第一,李重进到底有没有可能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干这件事,他难道就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做了一个局,最后却把张永德和自己一起带走吗”?

    我的看法是:

    李重进当然会担心风险,但他也确实有可能会继续做这件事。原因就是:

    收益实在是太大了!

    柴荣现在已经病重了,这个时候他只要是有那么一丁点的迷糊,相信了李重进的忠心。那就有可能单把张永德踢出去,而把李重进留在辅政班子里。

    这样一来,李重进将直接起飞。

    尽管这种可能比较小,但高风险高收益。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李重进面对巨大的诱惑利令智昏、难以自持。

    第二,柴荣究竟会把问题想到哪一步?

    首先,柴荣轻易地判定出张永德是被冤枉的,然后他并没有犯糊涂,马上就把李重进也一并排除出局了。

    其次,我们不能断定柴荣就一定没有怀疑李重进之外的其他阴谋主使者。

    但这个人究竟是谁?柴荣没有一个结论,或者说,病重时候的他也很难再去深究这个人了。

    因为抛开李重进之外,其他在柴荣看来有可能篡权的人,都被他排除出核心层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要结合着后来的事实再慢慢分析。

    五月底,柴荣回到开封。

    数日后,柴荣立德高望重的名将符彦卿之女为皇后,同时立皇子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柴宗训当时仅有7岁。

    当年郭威在河北起兵“清君侧”,刘承祐在眼见将要亡国的时候,索性“我不活你也别想好过”,将郭威和柴荣留在开封的亲属尽数杀光。

    这一波无差别屠杀,导致郭威和柴荣在世的所有亲儿子全部团灭。

    后来郭威登基,3年多的时间里因为年龄大、国事繁忙,一直努力未遂,没有生出儿子来,柴荣因此继位。

    相比郭威,柴荣在繁衍后代上要做得好过不少。

    他先是娶了一个漂亮的寡妇、军界大佬符彦卿之女,几年后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娶了自己的小姨子、符彦卿的另外一个女儿。

    符家两姐妹在9年多的时间里不辱使命,拢共给柴荣生了4个儿子,因此备受宠爱。

    后来姐姐先被立为皇后,结果不幸早夭。现在柴荣决定立年纪最大的柴宗训为继承人,因其是前皇后所生,为了确保皇权稳固,柴荣决定立符家的妹妹,也就是柴宗训的亲姨娘为皇后,柴荣死后这位小符后就将是当朝太后。

    这样一来,内有姨甥亲情加持,外有太后照看朝纲,年幼的柴宗训应该能平稳度过最初的几年艰难时光。

    安排完继承人后,柴荣紧接着考虑最为关键的辅政班子。

    此时,张永德已经被罢免殿前都点检一职,并让柴荣踢出了京城,回到他所担任的镇宁节度使治澶渊(今河南濮阳)。

    李重进,虽然被保留了侍卫司都指挥使的职务,但柴荣也一并让他离开京城,前往其节度使治所任职。

    而诸如符彦卿等老牌的藩镇大佬,柴荣一直都是让他们远离京城留在辖区,从来没把禁军的兵权交给过这些人。

    没有了张永德、李重进这两位顶级的军队大佬,京城已经处于文官掌权的情况,这也是柴荣最为希望的一种格局。

    柴荣紧接着安排文臣:

    原首相并兼管枢密院事的范质职务不变,同平章事王溥加官门下侍郎并兼职参知枢密院事,而枢密使魏仁浦则加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这样一来,以范质、王溥、魏仁浦组成的三人团,同时掌管了东府政事堂和西府枢密院,全盘掌控军国大事。

    在他们之后,柴荣还任命了吴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充任枢密使。

    吴廷祚作为职业军人,他的作用主要是辅助上面三位文臣领导枢密院。

    以上四人虽然位高名重,但都不实际掌兵。真正决定关键走向的一线兵权,也被柴荣进行了精心设计:

    侍卫亲军司都虞候韩通被提升为同平章事、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

    提升殿前司副都点检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

    他们二人留在京中,具体掌控禁军。

    赵匡胤、韩通都是柴荣任期内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柴荣看来他们不仅忠心还资历威望较浅。

    尽管这二人实际掌兵,但上面还有三个文臣全盘掌控,再加上一个武将出身的吴廷祚辅助,军事方面他们很难忽悠住上层。

    况且按照朝廷调兵遣兵的规制,没有枢密院的正式命令,赵匡胤、韩通也没办法指挥麾下部队履行重大军事行动的。再加上外地的藩镇大佬一个个都是功勋卓著、威望甚高。

    因此,即便赵匡胤、韩通真的生出了什么野心,他们短时间内也很难有所作为,只能夹紧尾巴、忠实尽职。

    从北疆回开封的路上,柴荣苦思冥想,终于设计出了这样一套精巧的权力格局,层层相扣、互有制衡。

    这个时候,他就算还在怀疑“点检做天子”的阴谋并非李重进主使而是另有其人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他看来无论这个幕后真凶到底是谁,但他都已经为儿子完全做好了防护措施,无须再担心和烦忧。

    只是,事情真的能如柴荣设想的那般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