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55章 英主逝

第55章 英主逝

    安排完了辅政班子,一切也都尘埃落定了,身后的事情会不会如柴荣所愿,只有老天知道了。

    在这样的时刻,在贵为五代第一英主的柴荣谢幕之前,让我们一起陪他走过最后的时光吧,权当是对这个英雄人物的尊重,对他短暂而又荣耀的一生的礼敬。

    在959年六月,柴荣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除了紧锣密鼓的部署身后事之外,还接见了南唐的使臣、李璟的儿子李从善与大臣钟谟。

    柴荣问道:“你们南唐的军队现在还练兵备战吗?”

    答:“我们既然已经臣服大周,当然不能再干这样的事情了。”

    柴荣马上说:

    “这样不对。我们当年是仇敌、今天是一家,国家大义名分已定,没有变故的话自然是如此。但是人生世事难料,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回去以后告诉你们家国主,趁着我在的时候抓紧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这也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啊。”

    说实话,看到这段记载,心头莫名有一丝悲戚,柴荣这番平实又伤感的话太容易让人共情了。

    后周、南唐曾经是死对头,可是缔结了和平之约后,柴荣是真把这份合约看作信义,多次同南唐交好、互赠物品。

    现在他已知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还在考虑南唐的安危。担心自己死后发生不可预知的事情而南唐没有防备,所以特意进行提醒和规劝。

    尤其是柴荣专门提到要南唐趁着他还在世的时候加强战备,这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亲儿子和大臣会在他死后将南唐的这种举动视作挑衅而引发纷争。

    如此的细致甚至婆婆妈妈,完全不像他英武霸气的平生。

    也许,人在死前,确实会真正的超脱世俗固有的规则和束缚,那一刻他可能只是想释放心底最真挚纯净的情感,而这个,我觉得是人性的善良,是柴荣的底色。

    若干年后,类似的事件也在同样的人生节点,出现在了赵匡胤对待吴越王钱俶身上。

    959年六月十九,柴荣终于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于宫中病逝,享年38岁。

    1日后,柴宗训按遗诏在灵前继位。

    五代的故事到这里也基本要告一段落了,我们从本书的开篇写赵匡胤出生,按照时间先后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4朝10帝(截止到柴荣)。

    前面后唐、后晋我们尽可能的简要介绍,后汉由于涉及到了郭威,我们适当的倾注了笔墨,待到后周一朝,则是重点的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其中原因既是这个时期是赵匡胤进入仕途、成长壮大的关键阶段,必须详细介绍才能为后续赵匡胤的故事铺平来龙去脉,另一个原因则是源于对郭威、柴荣两位明君发自内心的敬佩与惋惜。

    郭威与柴荣有相同的地方,即勤勉、爱民、自律。

    他们父子在位期间,忧心国事、宵衣旰食。二人皆出身贫苦,哪怕后来位居高位,也都保持了勤俭朴素的作风,并且格外的体恤民生之不易,轻徭薄赋、整顿吏治、规劝农桑。

    尽管在此期间国家没有停止用兵,但后周境内的百姓生活安稳,人口与经济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尤为不易的是,郭威柴荣都是极度自律之人,作为军人出身,他们在长期的刀光剑影、身心紧张的环境中始终保持了较为平和的心态与理性,完全不似一般的将帅甚至是皇帝。

    这些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就是一旦紧张的军旅征伐取得阶段性胜利、所处形势不再危如累卵之时,便无法自控的开始自我放肆与堕落,纵情声色、好大喜功、暴虐弑杀。

    正是这种原因,导致很多人能从乱世中九死一生的杀出,却不能在治世里平和理性的控制己欲、运用权利。从这点来看,郭威、柴荣非常令人钦佩。

    郭威年轻时候历经战乱,进入仕途是一步一个台阶走上来的,在那样的乱世里每一步走错都有可能导致覆顶之灾。

    因此,郭威追求稳定、追求四面结缘,他在刘承祐与杨邠、史弘肇、王章矛盾斗争最激烈的时候,都始终坚持做到两边不得罪、并尽可能两边都讨好。

    建立后周后,在处理日益跋扈的第一权臣王峻问题上,纵然可以轻易摆平,但郭威仍然为了国家政局平稳选择以退为进,尽可能延缓并采用温和的手段拔除掉这个隐患。

    在位的3年,作为一个年过50的老人,他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整顿内部秩序、打牢统治基础上面,绝不贸然发动战争。

    因此,如果单看郭威做皇帝的表现,很多人会感到平淡无奇甚至些许乏味,但只有真正经历了沧桑和世故的人才能察觉并赞叹郭威这份久经历炼积累的人生智慧:洞于世事、精于人性、实事求是。

    与郭威不同的是,柴荣虽然早年也经历人生疾苦,但他是在郭威仕途发展起来以后才转而跟着郭威走向仕途道路的,所以柴荣从起步阶段就有郭威的一路培养和照料。

    如此一来,尽管同样资质出众,但柴荣在成长升级的过程中遇到的经历和磨难却远不如郭威复杂,这也是他继位之初以冯道为首的臣子反对他御驾亲征的原因。

    冯道的意思其实非常直白:你柴荣不是要学李世民嘛,可人家李世民一类的天才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不常有,但在咱们都熟知的短短五代里,那些个自以为是的败家子二代却到处都是。

    可是老油条冯道这回看走眼了,柴荣还真是一个在历史上都能数得着的天才。他勇敢睿智、机敏果断,天生为大场面而生,越是在复杂的时候、越能凭借自信和坚毅取得意想不到的破局效果。

    用现在时兴的话来说,如果将郭威和柴荣看做一个组合的话,那郭威决定的是这个组合的下限,而想要突破上限则主要看柴荣。年轻人怀揣梦想、自信拼搏,会很容易被柴荣所感召而膜拜。

    但与郭威相比,柴荣确实是少了一份从容与平和,他要求己严、要求臣下更严。在柴荣手下做事,纵是做了百件对事、好事,但也极有可能会因做了一件错事而翻车。

    因此柴荣这样的统帅不容易像郭威那样自然的成为整个集体的领袖,这是他的短板和问题。

    柴荣在位后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有意识地进行匡正,但上天却没有给他再留下更多时间。

    通览整个五代时期,郭威、柴荣二人是各代君主群体里综合素质表现最高的,建立的后周也是最有可能终结五代乱世的王朝。

    当我们看到后来这一切被赵匡胤清锅包圆的时候,很难抑制的去设想假如柴荣活下去,这天下会怎样。

    但无论如何,历史滚滚的车轮不容假设。五代第一英主柴荣带着万般的遗憾离去了,而后周以及整个五代也将随着他的离去真正来到最后落幕的时刻。

    一切的存在就是道理,我们只能放下叹息,一起来看后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