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67章 打上印记

第67章 打上印记

    赵匡胤剿灭李重进后,大摆宴席。南唐也派出了由李璟儿子李从镒及户部尚书冯延鲁带队的使臣,携带厚礼前来祝贺。

    按理说在庆功宴这种场合,本应该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其乐融融场面。更何况南唐一直对新生的大宋王朝极为谦恭:

    赵匡胤篡位后李璟第一时间派人祝贺,并主动承诺此前与后周签订的条约一如既往;

    李重进撩拨南唐参战,李璟也是第一时间用行动向赵匡胤表忠心;

    赵匡胤抵达江淮前线后,李璟专程派人前往犒劳王师,生怕哪个地方做的不周到惹怒了赵匡胤。

    但正所谓越是老实人越容易被欺负,喝了点酒后,老牌gai溜子赵匡胤开始任性洒脱,他声色俱厉的对使臣冯延鲁说道:你们主子问什么私下与李重进勾连?

    冯延鲁当然是一通解释。赵匡胤一看来冯延鲁嘴皮子挺溜,叭叭叭一通后竟然挑不出毛病,于是决定来横的。

    他威胁道:

    “你说的倒是有几分道理,但是兄弟们都跟我说,来都来了,干脆过江去弄你们好了!”

    冯延鲁反应也不慢,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再一味地说软话、讲道理了,于是克制且隐晦的回应道:

    “陛下是挺叼,我们江南小国不敢跟你刚。”

    “但是我们国主手下也好几万兄弟指着吃饭呢,不可能就这么投降。再说长江水面宽阔、风大浪高,万一出点幺蛾子也是很正常的。”

    赵匡胤一看也没吓住冯延鲁,马上恢复了成熟街溜子的正常应对方式:

    “你瞅瞅你,逗你玩呢,看你认真的。”

    赵匡胤之后在迎銮(今江苏仪征)简单的搞了一下水军演习,吓唬吓唬李璟,便于当年的12月返回开封了。

    此后一直到963年初,整整两年多的时间里,新生的宋王朝除了与北汉、契丹在边境的例行性小规模冲突之外,再未发动任何一场对外战争。

    这种做派要是柴荣知道了,估计会掀开棺材板跳出来锤赵匡胤。

    柴荣33岁登基,在位6年,基本上就是在不停的打仗和准备打仗。

    赵匡胤小柴荣6岁,也是33岁登基,第1年被迫平叛,后面连着两年不动兵。

    他到底是在干什么呢?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赵匡胤充分吸取了柴荣的经验,作为皇帝,干得再多但是皇权根基没打稳,万一天有不测风云自己突然嘎啵了,等于辛辛苦苦给别人做嫁衣。

    所以赵匡胤这两年里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稳固皇权上面,他主要干了三件事:

    第一,强化中央集权。

    赵匡胤有一天找到赵普聊天:

    “我自从当了皇帝以后,越来越感觉到这个家不好当。每每想到晚唐以来战乱不断,天下不断改朝换代,就非常的苦闷,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看到主子这次是真发愁,贵为头号贴心人的赵普上来先搞心理抚摸:

    “老大,你能这么想说明心系社稷,这可是天下苍生之福啊。”

    紧接着,他又邀功自夸的给出答案:

    “我最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感觉问题的核心就是中央太弱,藩镇太强,所以要削弱藩镇力量。”

    赵匡胤眼睛一亮,马上问道:“那应该怎么解决呢?”

    赵普随之给出了一揽子的解决办法,核心就是三句话: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赵匡胤一听,不再给赵普接着装的机会,马上说道:“你别说了,我啥都明白了。”

    这三句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先说稍夺其权。这里有三层意思:

    首先是削弱了节度使的管辖范围。以前节度使虽然官署设在了某个州,但其管辖的范围往往有数州之地,术语叫做兼领支郡,如此一来节度使便成为了事实上的省一级主官。

    稍夺其权首要的就是取消节度使兼领的支郡,使之成为中央直辖。

    其次是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前节度使可以随意指派身边军校以镇将的名义,事实上控制地方的行政权、司法权。

    朝廷先是明令节度使辖区内乡村的行政司法权力归于地方官员,城镇(城郭)里仍由节度使指派的人员管辖,后来进一步将城镇内的行政司法权一并交由地方官员管理。

    最后便是取消节度使对于属县的完全控制权。之前这些属县的县令位低权轻,无法摆脱节度使的掌控。

    后来赵匡胤以一些典型藩镇为试点,直接由中央派遣县令赴任。

    这些人尽管职务不高但因为是中央选调,便以此为凭借不再随意受节度使摆布,由此节度使失去了对属县的控制。

    再说制其钱谷。这一条的核心意思就是分税制改革。

    此前节度使完全掌握辖区内税收,基本不向中央上缴,偶尔上缴还是以向朝廷供奉的名义,顺道换回来皇帝不少的嘉奖和荣誉。

    这次赵匡胤的改革就是直接将地方的税赋除留作本地日常支出外,其余全部上缴中央,后期还专门在地方设立了转运使和通判负责此项业务的执行与监督。

    由此可见,赵匡胤的这个分税制改革还是比较彻底和到位的,没有经过分设国税、地税的过渡而是一步到位,直接设立自上而下的税收机构一把守权。

    最后是收其精兵。

    这个就好理解了,赵匡胤多次下令,地方将精锐兵卒送至中央充实禁军,为了防止偷奸耍滑、滥竽充数,赵匡胤还从禁军中选出一批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

    比如什么身材高大、力量爆表、射箭精准、跑步凶猛、爬墙敏捷甚至包括特别抗揍等等,将这些人挨个送到地方作为“兵样”,令各地照此选派。

    之后,赵匡胤明确全国军队分为两种,中央为禁军、地方为厢军。

    经此选拔,地方厢军的战斗力基本等同于不经常训练状态下的民兵预备役,平日里顶多干干站岗放哨、缉捕拿盗的差事,自然无法和骁勇善战的中央野战军相比。

    需要说明的是,赵匡胤的这次强化中央集权的改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在充分考虑历史惯性和敏感事项复杂性的基础上,按照有所区分、有所侧重的原则逐步推行。

    事实上,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是在赵匡胤时期完成的,而稍夺其权一直到后来赵光义时期才逐步实现。

    但无论怎样,赵匡胤为如何解决长久以来存在的藩镇强立问题,为新生的大宋王朝开了个好头、打了个好样,奠定了模范蓝本。

    而经此改革,节度使由起初的事实上掌握一省之军政司法财税大权的封疆大吏,退化为只掌一州之地的行政权,再后来甚至变成了级别高、待遇高却丝毫不掌些许实际权力的吉祥物,哪怕是拥有使相这一崇高待遇的亦不能免俗。

    第二,牢固掌握兵权。这个内容赵匡胤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