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68章 杯酒释兵权

第68章 杯酒释兵权

    牢固掌握兵权,主要是通过削弱领军将领的权力来实现的。

    961年三月,赵匡胤首先把大砍刀伸向了慕容延钊和韩令坤。

    虽然这两人与赵匡胤关系不错,尤其韩令坤更是和赵匡胤光屁股长大的发小,但毕竟二人的声望和经历在前朝就与赵匡胤相近,此时又是分掌禁军的殿前司和侍卫司,用他们远不如石守信、王审琦这样的小弟靠谱。

    因此,慕容延钊、韩令坤分别被免去殿前司都点检和侍卫司都指挥使的实职。

    经过人事调整,侍卫司这边,石守信由副都指挥使升任1号、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空缺,张令铎、韩重赟、罗彦環仍然分别担任都虞侯、马军和步军都指挥使。

    殿前司这边则稍有特殊,慕容延钊免职以后,其他人员不变,仍是高怀德、王审琦、赵光义分别担任副都点检、都指挥使、都虞侯。

    由于殿前司都点检这一职务实在是过于招蜂引蝶,因此赵匡胤借机将此职务封存,慕容延钊于是成为了自后周到宋朝第3个、也是最后一个殿前都点检(前两个是张永德、赵匡胤)。

    高怀德则以副都点检之职成为殿前司1号,老高不必为没有当上点检而遗憾,他现下的副都点检同样有十足的纪念意义,因为就在此后不久这个职务也随着高怀德的去职成为了历史。

    然而,还没等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高兴太久,刚7月份,赵匡胤的第二刀就砍向了他们。

    就在赵匡胤与赵普那次关于削弱节度使权利的著名谈话后不久,赵普又一次找到赵匡胤,建议他剥夺石守信等人的典掌禁军权利。

    对于这个建议,赵匡胤起初是十分拒绝的,他说给赵普的理由是:

    “小石他们都是我小弟,威望资历都很浅,没有我的提拔重用他们到不了今天的位置,我相信他们的忠心。”

    赵普白了一眼天真的皇帝,就说了一句话便结束了此次谈话:

    “你小赵当年跟柴荣不也这般一模一样嘛。”

    于是小赵不再天真,经过苦苦思索,他抽了一天请石守信几个人吃饭。

    起初饭局一切如常,石守信他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跟着大哥在衙门和军营里那种潇洒快乐的日子。

    结果吃着吃着,他们突然发现赵大哥满面愁容、唉声叹气,赶忙询问原因。

    赵匡胤于是开始了准备多时的表演:

    “兄弟们呐,没有你们我当不上这皇帝,可是当上了皇帝,却发现这生活还不如以前当节度使快乐。”

    石守信等当然不解,老赵接着说道:

    “节度使有好多个,别人想当也碍不着我啥事。可是皇帝就一个,别人也想当了,我该咋办。”

    石守信几个人喝的有点多,一时还没反应过来,随口就说道:

    “天命已定,大哥就是皇帝,谁他娘的还敢有这想法。”

    老赵一看这帮家伙脑袋木,也就直接挑明了:

    “我知道你们是我兄弟,不会有这种想法,可你们的兄弟呢?他们要是想让自己大哥当皇帝,也给你们来一出黄袍加身,这可咋办?”

    石守信等瞬间脑袋宕机了,桌上的琼瑶玉液、山珍海味也不香了,赶忙跪下,一边哭一边说道:

    “大哥,你给兄弟们指条活路吧。”

    赵匡胤一看气氛铺垫到位了,便缓缓的说道: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有钱才是王道啊。”

    “我把你们的兵权解除,再给你们找个富裕的大镇当节度使,你们去了以后在市中心多买点房子和铺子,这样不就可以一铺养n代,子子孙孙都受益嘛。”

    “到时候你们再多整点唱歌跳舞的美女,每天莺莺燕燕的小酒喝着,这日子该有多快活。”

    不仅如此,为了打消石守信他们担心失去权利而被任人宰割的顾虑,洞察人性的赵匡胤进一步说道:

    “你们解除军权之后,我老赵家跟你们结为姻亲,以后世世代代永不猜疑。”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能怎么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人皆以身体有疾为由,辞去了禁军职务,皇帝改封他们为节度使,并在驻地赐了一座宅邸,暗示他们尽快赴镇。

    其中石守信的辞官未被第一时间批准,他仍然保留了侍卫司都指挥使职务,不过也已不再掌握实权。石守信直到962年九月,才被正式免去侍卫司都指挥使。

    上述事件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后来对此颇有争议,有很多人甚至认为杯酒释兵权造成了后来宋朝军事贫弱的原因,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我们先从结果来看,杯酒释兵权拿下的是以石守信为代表的禁军将领的兵权,但不代表这些人不领兵就降低了宋朝的军事实力。

    别说后来的战争这些人很多也都参加了,即使是在他们之外,也马上涌现出了其他优秀的将领,整个赵匡胤时期,宋朝的对外战争没有输过,重大的战役赵匡胤都是御驾亲征或是遥控指挥,有赵匡胤这个堪为当时第一战将的领导,杯酒释兵权与军队战斗力不构成任何联系。

    其次,杯酒释兵权主要剥离的是将领与军队的日常联系。

    军队平日的建设由一班人负责,待到打仗的时候再挑选将领领兵出征,这也是最为人们诟病的弊端,所谓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实际上这种主导部队建设的军政与主导指挥作战的军令体系互相分开,恰恰是当今世界主流军事强国通用的做法。

    美军是如此,普京上台后俄军的改革也是如此,我军从2015年开始的轰轰烈烈改革也是这个方向,即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中主建。

    这种制度设计一方面是可以有效的构成权力制衡,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便于集中精力研究提升部队综合战斗力,将一大批指挥军官从繁重的部队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专习研究作战,这是经过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通过实战检验、富有成效的做法。

    最后还有一点,随着战争的不断变化,面临不同的战争任务,出动的部队编成不同、规模不同,有时甚至需要采取高度模块化力量编组,所以部队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平日建设训练中的指挥体系来作战,仍然需要指派组建新的指挥体系。

    最后一点,也许仍有人会说,在当代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军队这样的体制是有利的,但在古代这样做不合适,还是会降低部队战斗力。

    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明代中后期对外战争,也是挑选文官作为统帅领兵出征,只有后来在极其危难情况下才有了类似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之类的长期带兵作战之现象。

    可以说,在和平时期将军队与主要统兵将领相剥离,是宋朝以后大部分皇权基于综合考量后大概率的一种选择。

    况且说到底,一个国家后期军事实力下降、对外作战失利,根本原因在于文恬武嬉、政治腐化、战备训练松弛,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制度没什么关联。

    宋朝后来自檀渊之盟便开始了与契丹的百年和平,这才是毁掉军队战斗力的前提,然而大宋的西军(西北边防军)由于长期与西夏作战,仍然保持了高超的战斗力,纵是在面对金国崛起之初的百战精兵也不落于下风。

    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最后再举一个简单例子就好,满清入关时候,八旗子弟威风凛凛、战无不胜,清朝为了保证这一优势便在各地设立满城,定由驻防将军统领八期部队。

    然而到了中后期又如何呢,所谓的八旗精锐完全就是不堪一击,也没有见他们跟着自己的将军天天待在一起就保持了强悍的战斗力。

    介绍完了前面的强化中央集权和牢固掌握兵权之后,我们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赵匡胤采取的这些稳固皇权的措施有可能会让官员们难以获得如同之前一般的做官体验,或者说是官不逢时,那么事实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