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72章 新星陨落

第72章 新星陨落

    再说回湖南这边,本来周保权担心麾下大将杨师璠不是坏叔叔张文表的对手,所以派兵征讨的同时向赵匡胤求救。

    可是杨师璠此战却异常的给力,经过初战不利、稳定战局、拉锯消耗后,竟然一举击败了悍将张文表。

    然而此时慕容延钊、李处耘的大军也已经搞定了南平,面向湖南虎视眈眈。

    看到这架势,本来周保权都已经决定直接投了,但麾下将领不同意,不知用了什么手段蛊惑的周保权决定跟大宋硬刚到底。

    这下赵匡胤乐了,终于可以师出有名,他狠狠地斥责了一番周保权“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无耻行径,然后下令大军南下。

    慕容延钊首先在岳州(今湖南岳阳,洞庭湖、长江、湘江交汇处)展现了一把多军种联合作战示范课目,一举打的湖南水陆军队大败,缴获战船700余艘,斩首4000余级。

    紧接着宋军将战场转向西面的澧州(今湖南常德澧县),然而在此处,李处耘的所作所为却颇令人难以接受。

    也许是为了迅速瓦解敌人斗志、结束战争,李处耘在剿灭敌人一处军寨后,从俘虏里挑出了数十个大胖子,直接命手下军士分而食之。

    非但如此,他还另外挑选了少部分身体强健的俘虏,将其黥面(脸上刻字或涂墨,一般用于犯人才会如此)后放回湖南军中。

    当听说了宋军又是吃人又是刻字的恐怖行为后,剩余的湖南军队再无斗志,纷纷弃城逃跑,宋军兵不血刃的一路收割,收复了湖南全境。

    周保权被俘虏,湖南周氏政权卒,潭、岳、朗、澧等15州(监)、66县、共计97388户悉数并入大宋。

    宋朝这场收复荆湖的战役可谓顺风顺水,从一月调兵遣将到三月战役结束,宋军以极其微弱的代价,迅速、圆满、不留任何后遗症的达到了战略目的。

    荆南、湖南构成的荆湖地区自古以来便为天下之腹,四通八达,三国时期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荆州。

    对于三国里刘备这样的弱小势力来说,荆湖虽然交通便利但却容易受到夹击,可对于宋朝这样的当世boss来说,荆湖简直就是最好不过的前沿阵地。

    向东,可顺流而下直趋南唐;向西,可朔江而上进入巴蜀;而对于正南方向的南汉(占据两广及海南),荆湖简直就是头顶之利剑。

    可以说此战过后,整个南方的局势之于宋朝豁然开朗,赵匡胤下一步想打谁就打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尽管赵匡胤此战大获全胜,但他仍然收获了一个十分不好的结果,那就是他千挑万选、苦心培养、给予厚望的李处耘在此战后上升之路就此终结。

    莫说是带兵打仗,甚至就连发挥辅助作用的机会都不再有了。这到底是为何呢?

    原因只有一个,慕容延钊死了。

    原来在此战中,李处耘一直与慕容延钊发生摩擦,且随着战事的深入愈演愈烈。

    先是10州之兵聚集襄州后,当地的市井小贩欺负这些大头兵人生地不熟,高价兜售商品。

    李处耘于是抓了两个典型,丝毫不顾慕容延钊当时有病在身,直接把人送到节度使府上,意思是让慕容延钊这个当地最高军政长官自己看着办。

    慕容延钊尽管在赵匡胤篡位的事情上表现的十分明白和配合,但不代表他会对赵匡胤的嫡系卑躬屈膝,更不意味着他可以忍受李处耘这种晚生后辈近乎打脸的轻视和羞辱。

    因此他对于李处耘的要求怒而不受,两人也就此在大军未出征之前便结下梁子。

    后来,慕容延钊麾下的将领犯错,李处耘将其狠狠地斥责一番,经过此人的添油加醋,慕容、李二人矛盾继续升温。

    最后导致双方彻底撕破脸的事,则是慕容延钊的一个贴身马夫擅闯民宅、抢劫搜刮,李处耘将其抓获后施以鞭刑,由于此事实在是无可辩解、且又是关键时候上眼药,慕容延钊大怒下直接砍了自己的马夫。

    但这一刀下去的同时,也宣告了二人之间矛盾再无可调和。

    问题闹到赵匡胤那里,赵匡胤选择维护慕容延钊,不但没有任何处罚,反而将李处耘一顿斥责,并以此为由将其由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贬为淄州(今山东淄博)刺史。

    李处耘此时才意识到问题之严重性,方寸大乱,史书载:恐惧不敢自明。

    更不幸的是,仅仅2个月之后的十二月,慕容延钊便过世了。

    这一下子不管是因为寿终正寝、还是宿疾缠身,总之李处耘算是彻底撇不开了,他没能熬过那或许会有的转机之前漫长的黑暗和寂寥,不到3年后便在淄州刺史任上郁郁而终了。

    李处耘作为我们之前重点介绍的关键人物,以坚定的忠诚和卓越的才干被赵匡胤选为第一波替代功勋宿将、肩负领军重任的核心,然而人生之路却在刚刚崛起之时便结束了。

    其中的核心原因只有一点,就是他站位不高、大局观不够。

    杀降卒、分食人肉、将人黥面,尽管可以按照赵匡胤的意思迅速地结束战争,但他却没想过这会给当地百姓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创伤。

    与慕容延钊爆发激烈冲突,看似是执法严格、端正军纪,内里未尝不是其故意甚至是老板暗示过的,有意敲打慕容延钊之举,但最后却导致到慕容延钊公开上表要求圣裁。

    这些事情表面看是李处耘没有拿捏好尺度和分寸,但核心原因是他根本没有站在领导的角度去系统辩证的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对与赵匡胤这个靠篡位起家的皇帝,他是想快速结束战争、确保国家稳定,他也想通过提拔重用自己人从而给慕容延钊为代表的前朝老将进一步的教育引导。

    但同这个目的相比,赵匡胤更在乎的是百姓的评价和慕容与李二人矛盾激化后的负面影响。

    李处耘杀人吃人,老百姓只会把帐算在赵匡胤头上,慕容延钊被李处耘轻视羞辱,纵然错在自身,但也只会让其他的功臣宿将因此而生兔死狐悲之意。

    无论赵匡胤想要什么,民心所向、旧臣归心永远是北宋这个新生政权初期最根本、最核心的关切所在,更不要说这其中还掺杂了不少个人真实的情感

    (史载赵匡胤素与慕容延钊亲近,常兄事之,及即位,犹呼为兄)。

    李处耘从来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这个大局,一直停留在看山是山的初级阶段,落得后来的下场也就无可厚非了。

    李处耘是个能人、也是个好人,他被提升为枢密副使离开扬州之时,当地百姓老幼遮道涕泣,累日不得去。

    但他却没有在职务晋升的同时同步的提高认识和大局观,也没能扛过巨大落差下的痛苦煎熬,年仅44岁便过世了,所以他也是个可怜人。

    赵匡胤听到这个噩耗后,悲伤悔恨交加,不能自已。

    尽管李处耘的一生高低坎坷、令人唏嘘,但赵家对他的补偿可谓厚重。

    李处耘的女儿后来嫁给了太宗赵光义,被封为皇后,而他的儿子李继隆更是历仕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数十年间战功彪炳、闪耀无双。

    李处耘的故事要告一段落了,但和他相似以及相反的人和事,还会在不久的将来轮番上演,为我们进一步诠释领会贯彻上级意图在仕途中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