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79章 功过赏罚

第79章 功过赏罚

    967年初,以王全斌为首的宋军伐蜀领导班子,在跨越4个年头(964年至967年)、累计两年多之后,终于完成使命,被召回开封。但是等待他们的自然是赵匡胤无比的怒火:

    从964年十二月出兵到965年初后蜀投降,本来不过66天的顺风顺水,考虑到迁移后蜀的军队和官吏、从开封派人赴蜀地执掌政权安定民心,满打满算最多不超过965年,便可以吃下后蜀的果实,腾出手来用兵其他方向。

    然而因为王全斌等人的过错,赵匡胤比原定计划整整多等待了近2年时间,期间他只能在北方面对北汉和契丹小心防守,丝毫不敢有大的动作,同时还要小心翼翼的呵护王全斌之流的脆弱尊严,生怕一不小心将其逼反。

    抛开这些时间和精力不说,为了支持蜀地平叛,宋朝付出的军费和额外减免的当地赋税数额巨大,一正一反叠加之下使得本就紧张拮据的国库更加的雪上加霜,直接制约了下阶段军事征伐的节奏和进程。

    要不是宋军战力强悍,赵匡胤这次伐蜀差点就成了羊肉没吃着反惹一身骚的赔本买卖。

    这种事情若换做视时间如生命的柴荣,估计王全斌等一干人早就满门抄斩了。

    好在赵匡胤也许心里明白,知道王全斌这套班子归根结底是他自己选择的,所以对上述人等最终的处罚也留足了余地。

    赵匡胤先是令朝堂百官公开评议王全斌等人的罪过,结果毫无悬念:

    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按律当诛。

    给足了恐吓后,赵匡胤以天子之尊下诏特赦,将王全斌、崔彦进由节度使降职一级,为节度观察留后,亲信王仁赡则被免去枢密副使的宰辅大权,降为右卫大将军。

    三人由此皆被免去实权,领了个只有名号而无实权的官制赋闲,不仅如此,爱算经济账的赵匡胤虽然行政和法纪上给了他们轻判,但经济上却下了狠手:

    经过严格审查,没收王全斌、崔彦进、王仁赡三人在蜀地贪占、受贿、劫掠全部款项,累计六十余万贯,同时跟着他们三个一起贪腐的军官也一并遭殃,被责成将所获之不法钱财哪里来便回哪里去。

    不得不说,这又是赵匡胤的一个聪明之处:

    此举等于告诫那些中下级的军官,以后不要以为领导贪腐、领导放任腐败,自己就可以肆无忌惮、有样学样。

    不仅如此,考虑到领导贪腐危害巨大,赵匡胤还借此通过中下级军官对其领导形成一种监督和反制,因为如果这些人坐视领导贪腐而不管不劝的话,别说领导非但不能因此而庇护到他们,皇帝也会直接敲掉他们的核心利益(钱财)。

    当然,有人受了罚,也有人立功受赏。受赏的人员全部来自东路军:

    主将刘光义由宁江节度使改领镇安节度使,都监曹彬升为宣徽南院使、领义成节度使,马军主将张廷翰提升为侍卫司马军都虞候(侍卫马军2把手)、领彰国节度使,步军主将李进卿提升为侍卫司步军都虞候(侍卫步军2把手)、领保顺节度使。

    东路军里面,除刘光义之外,其他几人的官职都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从上到下全部被封为节度使,与北路军领导班子被一锅撸到底形成了鲜明反差,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二者的监军差别太大。

    北路军监军王仁赡,被来是赵匡胤寄予厚望的政坛明星,已经跨入了执宰重臣的行列,然而却在此次行动中带头贪腐劫掠、大肆违纪,他的仕途生涯巅峰也就到此了。

    虽然后来也曾被太宗赵光义启用过,但其人之德行操守已然崩塌。

    这里还要插入一件事,在王仁赡他们返回开封的数月前,原枢密副使、南平湖南行营都监李处耘在淄州(今山东淄博)病亡,赵匡胤特为其辍朝一日。

    我想那个时候,赵匡胤想到还在蜀地的王仁赡,内心一定对李处耘更加愧疚。

    李处耘、王仁赡都是赵匡胤的铁杆核心圈子成员,在初期便被着力提拔重用,与王仁赡相比,李处耘功劳更大、能力更强。

    在征伐南平湖南的过程中,抛开杀降卒以及与慕容延钊的争执,李处耘自始至终都在为了严明军纪、禁止劫掠而严格执法,并且自己在这方面更是带头垂范、私德无亏,李处耘错在没有领会透彻大局、没有掌握好尺度,可王仁赡则完全是放纵自己、一无是处。

    李处耘被贬斥后,不到三年便病亡,只活了46岁,而王仁赡却在此后,还直挺挺的活了十几年,到太宗时期才以66岁高龄依依不舍的离世。

    此间之差别,不提也罢。

    再来说东路军曹彬,这次平蜀是他真正进入赵匡胤视野、走向未来大宋军届双臂的重要一站,除了能打仗,他会做官、会做人的特点也在此次任务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里只举两个小例子:

    第一个是在面对赵匡胤封赏的时候,曹彬拒绝了,他的理由是:这次任务完成的不好,诸位将领都获罪了,他一个人接受封赏,内心不安。

    赵匡胤先是说:

    我之前已经通过王仁赡仔细的了解了你们这次的表现,王仁赡跟我说所有出征将领中,唯有你曹彬清廉谨慎、没有辜负我的信任,能得到王仁赡独一份的认同,本身就说明你曹彬的表现确实无可挑剔。

    赵匡胤接着说:

    你有功无过,还能谦虚谨慎、戒骄戒矜,赏功罚过乃是治国之道,就不要再推辞了。

    曹彬这才接受了封赏,但随之赵匡胤的第二个考验就又来了:

    他问曹彬:这次大军平蜀,还有哪些人表现比较好,你给我推荐一下。

    这种涉及人事的敏感事项,历来是天子乾纲独断的自留地,尤其是在征求其他臣子意见的时候,推荐成功了可能会被皇帝认为有结党之嫌,若是所荐非人,则将来亦可能会受其所累。

    所以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就是个送命题,那么曹彬是怎么说的呢?

    对曰:

    臣止监军旅,至于采察官吏,非所职也。

    面对曹彬踢皮球,赵匡胤根本不接招,必须让曹彬给出明确答案,于是曹彬推荐了时任西川转运使、给事中的沈义伦。

    这个沈义伦确实是当之无愧,作为负责北路大军后勤工作的转运使。

    他非但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贪腐,还在大军进入成都、其他高官纷纷争当五子登科大员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找了一间寺庙住下,避开纷扰、戒酒戒肉,每日只吃青菜果蔬,即便是有后蜀官员主动上门行贿,沈义伦也一概拒绝。

    回开封后,别的官员都是整车整车的拉送脏财,唯有沈义伦的行李是几箩筐的书籍。

    他的这种行事作风,岂不正中赵匡胤此时想要树立的典型模范吗?

    然而曹彬聪明的可不只此处,沈义伦除了表现堪为典范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也是赵匡胤的老班底、妥妥的帝党成员。

    这样一来,曹彬推荐沈义伦,不但能撇清自己趁机结党之嫌,还巧妙地借助这个机会把皇帝想提拔的人通过自己之口说出来,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所以,像曹彬这样的臣子哪个皇帝会不喜欢?

    在曹彬推荐之后,沈义伦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充枢密副使,数年后更是在赵普被罢相时,与副宰相、参知政事薛居正一同被提拔至正宰相、同平章事,仕途达到巅峰。

    尽管知道自己的提拔主要是因为皇帝的赏识,但毫无疑问的是,沈义伦一定会承此间曹彬推荐的情分。

    曹彬作为后来的军届重将,与沈义伦这样的宰辅关系良好,无形之中也会避免很多麻烦。

    当然,曹斌这时候推荐沈义伦肯定不会想到那么多,他只是自然地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凡是那些会做官、会做人的,他们总能一路栽花栽树、团结同事,而这些发自本能、非刻意为之的行为往往会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某个节点结出意想不到的善果。

    相反,那些同僚关系处理不善、群众基础一般的人,却是一路栽遍仙人掌,纵使其再有才、再受领导赏识被破格提拔,也迟早会受到这些问题的掣肘甚至是反噬。这些道理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宋朝平定后蜀的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纵然过程崎岖坎坷,但好在是向着统一天下的目标又奋进了一大步,那么下面还还会有哪些新的问题和考验等待着赵匡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