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89章 致命错误

第89章 致命错误

    赵普第一次出手选择的对象是一个叫做冯瓒的官员。

    他此前担任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大家有印象的话这个职务正是赵普升迁枢密副使之前的职务,因此可以看出赵匡胤对冯瓒颇为欣赏,他曾多次向赵普提到:冯瓒才能不凡,可堪大用。

    王全斌平定后蜀后,恰逢要向蜀地派出地方干部,因此赵普便推荐冯瓒担任梓州(今四川绵阳三台县)知府。但是赵普暗地里给冯瓒埋了个眼线,他把自己的一个亲信派往冯瓒身边担任仆人。

    1年后的966年,赵普派出的这个暗线掌握了冯瓒不法问题的实锤线索,于是连夜从四川跑到京城,并且选择了最生猛的方式举报—敲响了宫门外的登闻鼓

    (登闻鼓本就是专门为平民百姓举报鸣冤而设,自然可直抵天听)。

    听闻鼓鸣,赵匡胤亲自过问,同时急招冯瓒入京配合调查。冯瓒进京之后,自然是一顿辩解,但赵普已经把各种情况掌握了底儿透,他直接派人前往西边的潼关,检查冯瓒留在当地的行李。

    一查不得了,大把的金银及珍玩,还有一封写给拟行贿对象的书信,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时任开封府判官、赵光义重要幕僚的刘嶅。

    这一下子前因后果终于清楚了,既然扯到了赵光义,赵普自然不会轻拿轻放。

    赵普力主将冯瓒处死,其余人等也要严惩。最后还是一向对经济问题宽容度很高的赵匡胤网开一面,将冯瓒流放、刘嶅罢官。

    冯瓒、刘嶅都是赵光义那条线上的,且颇有才能、深得赵匡胤器重,打击了它们既能直接从物理层面削弱赵广义的实力,又能从精神层面狠狠打击赵广义的气焰。

    细思极恐,赵普单是从布局到收网就用了整整1年时间,可见在此之前已经对赵光义一方进行了多久的监控和渗透。

    赵普既然已经开炮了,他也自然成为了赵光义一伙人酒酣后集火痛骂的对象,这其中便包括一个叫姚恕的人。

    此人和刘嶅一样,是开封府的判官,与赵光义亲近程度更甚。

    有一天,姚恕有事找到赵普府上,此时恰逢赵普在大宴宾客,所以没有及时与其会面。姚恕一怒之下扭头就走,赵普听闻之后赶忙命人去追姚恕,然而姚恕打定主意不回头,且言辞颇激烈。

    这下赵普也火了,一个狗腿子给脸不要脸,那就送你去和冯瓒、刘嶅作伴吧。

    杜太后的亲弟弟、赵匡胤的亲舅舅杜审肇担任澶州(今河南濮阳)知州,正逢要为其选择佐官,赵普于是建议姚恕出任澶州通判。

    已经在冯瓒、刘嶅一事上吃过亏的赵光义这次反应很快,第一时间去见皇上,要求留下姚恕,但是被皇帝拒绝了,姚恕只得上任。

    但这次,赵普并没有用阴谋耍手段,而是彻彻底底耍的阳谋,这个阳谋源于贵为皇亲国戚的杜审肇是个纨绔老头。

    姚恕上任没多久,澶州段的黄河便决口了,而杜审肇担心被责罚,竟然摁住消息不上报。可是后来赵匡胤还是知道了此事,并为此大怒。

    虽说赵匡胤对官员的经济问题向来宽容,但涉及到百姓民生的事务则是历来严格,这一下自然要处理相关人等。亲舅舅杜审肇自然是不能真办的,所以赵普借势搞了姚恕。

    怎么搞的呢?弃市(当众执行死刑)。姚恕的家人一开始都不知道姚恕去哪了,直到在河水里见到穿着朝服、面目全非的尸体,才堪堪确认是姚恕本人。

    这还是史书上明白白记录的两次赵普对赵光义的打击,之外的小动作和阴招损招就更不计其数了。赵普不愧是狠角色,不出手则已,出则必中对手要害。

    面对赵普的攻击,赵光义怎么会逆来顺受呢?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录赵光义一伙对赵普的攻击,因为赵普的对手不止赵光义一个人,等他擅权到触怒了皇帝尚不自知之时,赵光义推波助澜便可。

    事实上雷德骧等人的背后一直都有赵光义的影子。

    在宋朝初年由赵匡胤、赵光义、赵普构成的最高权力格局三角中,赵普终究是第一个出局了,他出局的一点也不冤枉,核心还是四个字:

    自以为是。

    对于赵匡胤、赵光义、赵普三人来说,裁决胜负的人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赵匡胤。

    赵普一直在按照自己对赵匡胤的理解和判断去指导实践,在他看来,从赵匡胤的角度,我赵普再怎么飞扬跋扈也绝对比不过赵光义这个有资格继承皇位且对此野心勃勃的人来的威胁大。

    这就是赵普错误的地方,他认为赵光义尾大不掉会是对赵匡胤最大的威胁,他对赵光义穷追猛打是对皇帝表忠心的最高体现,打的越狠他的地位就越稳固。

    然而赵匡胤果真是真样想的吗?

    对赵匡胤来说,赵普、赵光义能处于均势自然是最好的,方便他调节平衡。

    但随着赵普进一步的专权以及对赵光义打击的加重,等于是在逼迫赵匡胤做选择。既然你们俩无法均势共存,那就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不幸的是,在赵匡胤心中,这个更轻的害是他弟弟、不是赵普。

    赵光义虽有野心不假,但他是我的亲弟弟,且素来温和谦卑,他觊觎皇位不过是一时受到金匮之盟的撩拨而已,将来我可以慢慢的调教他,想必以他的性格和聪明,很容易就能退回到我希望的那种状态上。

    再退一万步说,赵光义没有军队的支持,即使是想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是无能为力的,这一点我作为当世第一统帅,还是有这个自信的。

    而赵普就不一样了,便是曾经再有能力、再忠诚,可是一旦走向了我无法掌控的道路,也一定是要坚决割舍的。

    赵普认为赵匡胤一定会把赵光义视作最大威胁,可赵匡胤根本就没把赵光义当回事。

    这就是赵普被踢出局的原因,但这也是赵匡胤犯下的最大错误。

    赵普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这一走,等到再次回到中央权利中心,天下早已大变模样,皇帝从赵匡胤变成了赵光义。

    虽然赵普可以再次回来、二次甚至是三次出任宰相,但永远都无法再站上赵匡胤曾给予他的那份权利巅峰和人格巅峰,将来的他,将不得不为了生存低下头、看脸色、说假话、做黑事。

    赵匡胤则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他低估了自己那个表面温和、永远都低眉善目的弟弟赵光义的能力和野心,也高估了赵光义对自己这个亲兄长的感情和人性。

    这份代价不仅是他自己的暴毙以及两个儿子德昭、德芳的早夭,还是强盛大宋走向被阉割之路的启门之匙,更是朗朗华夏今后400年永失燕云要地的无情悲痛。

    赵普被罢相后不久,赵匡胤随即宣布了一连串的高层人事任免:

    赵光义封晋王,仍兼开封府尹;

    赵光美(廷美)由山南西道节度使改为永兴节度使,同时兼侍中,成为使相;

    皇长子赵德昭由贵州防御使升为使相—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薛居正由参知政事升为门下侍郎,沈义伦由枢密副使升为中书侍郎,二人同时兼平章事,成为宰相;

    石守信由天平节度使兼同平章事,晋衔为兼侍中;高怀德、王审琦皆由节度使加同平章事,成为使相;

    卢多逊由知制诰升为参知政事,楚昭辅由判三司升为枢密副使;

    看一下这一组任命,大体是分了三个层面:宗亲、武将、文臣。

    武将最简单,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三个大佬作为武将代表,皆被升官加荣誉,但手中实权并无变化,可看作是激励表彰意味,对权利格局并无任何影响变化;

    宗亲方面,以赵光义为引领,顺带赵光美、赵德昭一并提升,但获取最大利益的是赵光义,此时他终于达到了“亲王尹京”的尊荣;

    文臣方面,赵普离去后,掌管最高权利的东西二府出现了巨大的真空。

    原参知政事为薛居正、吕余庆,枢密副使为沈义伦,由于此前吕余庆以疾病辞官(史书同时记载了赵普倒台后,吕余庆曾在墙倒众人推之际独自为赵普申辩),因此剩下的薛居正、沈义伦同时被提拔至政事堂担任宰相。

    而备受皇帝欣赏且在倒普运动中立下大功的卢多逊,以及负责三司的楚昭辅则被顺位提拔,分别担任东府、西府副长官。

    没有枢密使,是不是意味着政事堂的权势将会压过枢密院呢?

    事实是没什么用。因为此时的东西二府,都已经被赵光义稳稳的压住了,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楚昭辅,这几个人要么资历威望不行,要么早已和赵光义关系密切,他们哪来的胆量和信心与赫赫晋王争雄?

    没有了赵普的压制,赵光义此时完全可以高昂着头颅直面他的皇帝哥哥了。

    这样就结束了吗?

    赵匡胤不这么觉得,仅仅在宣布这个重大任命的3天以后,皇帝又下了一纸诏书,这次的内容很简单,七个字而已—晋王位居宰相上。

    好了,彻底给你们大家画好圈圈杠杠,我弟弟也就是晋王,位于宰相之上,他现在就是堂堂正正的大宋朝第一重臣。

    也许赵匡胤有十足的信心,他今年才46岁,正值春秋鼎盛,他有大把的时间等待儿子成长成熟,他也能够控制住赵光义,在他心里赵光义这辈子只能是皇弟、皇叔而不可能是皇帝。

    可是不知道他想过一个问题没有:

    在金匮之盟传闻若有若无的影响下,在你皇帝自己大张旗鼓的抬升赵光义成为第一重臣的情况下,在看不到任何皇子被确立为接班人的迹象下,文臣武将们会如何定位赵光义?

    将来果真有什么事情,这些人哪怕只是那么一瞬间的犹豫,就足以给赵光义电闪雷鸣之间一举成事的机会。

    离那一天的到来还有3年的时间,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平静的把后面的事情说下去。赵匡胤皇帝生涯军事征伐的最后一战,南唐金陵城头一江春水终要东流至大海的最后一刻,宋灭南唐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