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98章 真相

第98章 真相

    我们下面就要通过有限的史料,来揭开赵匡胤暴毙的真相。首先是史料记载:

    癸丑,上崩于万岁殿。时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程德玄先坐于府门。

    德玄者,荥泽人,善为医。继恩诘之,德玄对曰:“我宿于信陵坊,乙夜有当关疾呼者曰:『晋王召。』出视则无人,如是者三。吾恐晋王有疾,故来。”

    继恩异之,乃告以故,扣门与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它人有矣。”

    时大雪,遂与王于雪中步至宫。继恩使王止于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恩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王俱进至寝殿。

    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耶?”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甲寅,太宗即位,髃臣谒见万岁殿之东楹,帝号恸殒绝。

    上面这段话是这么个意思:

    当夜,赵匡胤死后,宋皇后让内侍王继恩出宫请皇子赵德芳进宫。然而王继恩却出了门径直来到赵光义府上,碰见了赵光义亲信、开封府属官程德玄,二人简单寒暄后便一起见到赵光义,在王继恩的一再力劝下,赵光义随同进宫。

    宋皇后一看来的是赵光义而非赵德芳,便知大势已去,故而以“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之话语,低头认输,赵光义于是在次日登基继位。

    这就是史料中关于赵光义登基过程的全部记载,过程极为简单,明显有很多反常且要素不全之处,结合以上这些有限的信息,

    我给出我的观点:赵匡胤之死,是由赵光义全程一手策划的。

    先说一下上述几个关键人物:

    王继恩,此人乃赵匡胤贴身内侍,可谓是大内总管。当赵匡胤暴毙之后,在没有传位昭书和口头遗诏的情况下,能够决定皇位归属的就是宋皇后,此时宋皇后属意的接班人是赵德芳,然而从她选择让王继恩去通风报信这一刻起,就已经输掉了这盘棋。

    被渗透多年的王继恩自从与赵光义开始谋划改朝换代,就已经筹划好了每一步行动,先是搞死赵匡胤,再是封锁宫闱、封锁消息,第一时间迎接赵光义成为唯一的皇位接班人。

    这其中的环节,除非宋皇后能第一时间突破皇宫的封锁,在赵光义得手之前将赵匡胤的死讯通报朝廷,把密事变成公事,再由朝堂与其共同决议接班人选,此事方才可有一线之转机。

    她把传递信息的重要任务就交给了王继恩,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也交托了出去。

    果不其然,已经跳反了的王继恩按照计划,第一时间就把赵光义带到了皇宫直面宋皇后,在这种情况下,宋皇后面对的是权倾朝野的晋王和掌握大内的反贼王继恩。

    她这个年轻、威望潜且素来未曾干政的皇后决计不是对手,经过了一番无谓的抗争之后,只得接受赵光义上位的事实。

    程德玄,作为赵光义的亲信,事发的十月二十日夜,他的行为举止极为反常,不在自己家中、也不是在官署中值班,而是坐到了赵光义的家门口。

    他自己的解释是:本来在家睡觉睡得好好的,突然听到有人说晋王找他,出了门却发现没人,一连三次总是这样。他于是担心会发生事情,所以来到了晋王府邸。

    那么问题来了,你程德玄既然担心晋王找你有急事,都跑到晋王府了,为啥不进去,见到晋王不就可以知道出什么事了吗?敲门没人开这也没可能啊,你见到王继恩之后,你俩不费劲就敲开王府大门进去了。

    所以结合王继恩和程德玄两人的行动,我们可以判断出来了:

    当晚赵匡胤暴毙就是赵光义、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一手策划并组织实施的,这三人都参与了此件最高机密之事。事成之后的安排就是王继恩出宫报信,赵光义第一时间入宫夺位。

    程德玄之所以坐在王府大门口,那是因为左等右等等不来王继恩,所以赵光义让他到门口去等,这也是人在高度紧张和焦急之下的一种自然反应—“你去门口等等,有消息了赶紧报过来”。

    也有一些人不赞同是赵光义谋害赵匡胤的说法,主要的观点有两条:

    第一,记录这件事的史料不够真实客观。

    理由是宋皇后命王继恩去宣诏赵德芳继位,此举越过了长子赵德昭,这不符合基本的逻辑。其实这个事件也好解释:

    先说一下赵德昭、赵德芳二人,赵匡胤共有儿子4人,但只有德昭、德芳2人活到了成年,因此当时的皇位选择无非此2人而已,其中德昭是951年出生,由赵匡胤的发妻贺皇后所生,而德芳是959年出生,生母不详。

    赵匡胤前后共立了3位皇后,分别是发妻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是在王皇后过世后,才在968年被纳入宫封为皇后。宋皇后生于952年,比赵匡胤足足小了25岁,甚至比赵德昭还小上1岁。

    但是此人出身高贵,其父是后周水军大将宋延渥,出身高贵,是李存勖的外孙。

    宋延渥在柴荣征南唐时立有大功,也是后周及宋朝初期,第一批主政水军的老资格将领。其母为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女儿。

    在这种家庭背景下,宋皇后自小便出入宫闱之中,见多识广、举止有度。赵匡胤将其迎娶为皇后后,她一心一意侍奉赵家,深得杜太后宠幸。

    由于宋皇后年小赵德昭1岁,所以她与赵德昭之间交往接触分寸感很强,因此感情也较为疏远,而相比之下,她对小自己7岁的赵德芳,则宠爱异常、感情亲近。

    所以无论是宋皇后选择更为亲近的赵德芳继位,还是赵匡胤弥留之际考虑太后、皇帝之间的和谐而有意传位于赵德芳,这都是说得通的。

    所以不存在以赵德芳越过赵德昭继位为由,而认为史料中记载的不是事实一说。

    第二,赵匡胤之死源自突发性疾病。

    这些人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宋朝皇帝的饮食习惯普遍偏油腻、偏高热量,认为长此以往容易出现三高症状,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病来了个心梗、脑梗啥的,一命呜呼也属正常。

    针对这个观点,赵匡胤在此之前并没有什么患病或身体不适的记录,且日常记载中也经常见到他视察军营、骑马锻炼等活动,再加上常年习武、素来身体强健,把死因归结于突发疾病感觉太过于牵强,并且也不能就此排除掉赵光义的嫌疑。

    其实,赵光义上位最大的缺陷也是其命门,就是自始至终没有合法的传位昭书,你再向世人、朝臣说什么哥哥生前就有意立我、我母亲也曾说过要兄终弟及什么的,这都是口头上的一家之言,没有任何实证加持,纯属一张嘴搁那里干片片儿。

    这也是为什么赵光义上位之后要把赵廷美安排成亲王尹京的局面,因为他要通过有意立赵廷美为接班人来证明自己接班的合法性。

    同时,这也是在他登基多年后,赵普能靠着一出莫须有的“金匮之盟”戏码重回中央的原因,赵普这就是瞅准了赵广义的痛点、以自身的功绩、经历和威望为赵光义背书,证明其所谓的继位合法。

    不论赵光义现在还是之后很多年如何的美化自己、篡改史料、编造谎言,但事实总不会骗人,没有传位昭书就是硬伤。

    在这一点上,契丹人撰写的《辽史》非常的痛快和直接,就一句话四个字:

    “赵炅自立”(赵光义继位后,给自己改名为赵炅)。

    此外,再看看后来赵广义对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的态度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个皇位到了他这一支那里,压根就没打算再交出去,这些之后我们会讲到。

    况且由于事发当夜和宋皇后关于继位产生的交锋,在995年宋皇后过世后,赵光义取消了其作为前朝皇后应享受的待遇:他本人不为皇嫂成服、不准群臣参加丧礼,也不将宋皇后与太祖合葬。

    从哪一条来说,在赵光义的身上,我们都看不出一丝一毫正大光明继承皇位的自信与从容,彻头彻尾一个狠毒、阴暗、狭隘的小人样。

    那么再回过头来看,赵光义到底是如何谋害赵匡胤的呢?其动机又是如何呢?

    首先,关于具体的谋害手段,目前仍是一桩历史悬案。很多人赞同毒害的说法,其根据是:

    第一,此事件的重要参与者程德玄,精通医术,同理就等于精通用药用毒;

    第二,后来赵光义继位后,一杯毒酒赐死的事干了不止一回,像各种正史、野史版本里提到的李煜、钱俶等人,都被赵光义赐过断肠酒。

    但是毒害的手段未被实锤,赵光义究竟是如何谋害赵匡胤的仍是一桩未解之谜,恐怕也会一直谜一样的存在下去了。

    第二点,赵光义谋害赵匡胤的动机呢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夺位,但这种想法不见得由来已久,更像是一种形势突变下的应激反应。

    自从赵匡胤西巡洛阳开始,之后的半年里赵匡胤与赵光义二人之间实际上已经是在打明牌,双方不仅互相知晓对方的底牌,同时也清楚对方之后打出的每张牌的套路和用意。

    尤其从赵光义一方来说,不仅清楚地知道了赵匡胤再无传位给自己的可能,更要趁着赵匡胤没有明确储君之前拼了命的和时间赛跑。

    对于朝臣来说,哪怕赵匡胤再抬高赵廷美的地位、晋封赵德昭、赵德芳,但只要储君没有明确,那么赵光义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资历、威势以及传说中或有或无的“金匮之盟”,仍然会对满朝的文武大臣继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

    这就使得赵光义在采取雷霆手段夺位后,无论是之前就态度暧昧的文臣还是那些掌握兵权且对赵匡胤死忠的武将,都找不出绝对正当的理由推翻赵光义。

    反正皇帝也没明确储君,尽管总会让人不那么信服,但谁也不能说兄终弟及就不行。

    赵匡胤在这场斗争中,唯一犯下的错误就是没能第一时间明确储君。

    这是他作为皇帝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但也正是他作为兄长善良的体现。

    自古以来,夺位之战只有两个结果,不成便死。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舍不得自己的弟弟,哪怕这个弟弟已经在不归路上走了很远很远。

    但不幸的是赵匡胤最终自我主导了这场农夫与蛇的故事,当赵光义看到自己哥哥单纯善良的已经失去了一个帝王的基本标准之后,他也就找到了唯一一个翻盘的机会,那就是泯灭人性当魔鬼。

    这是那个卸掉防御、自废武功、蜕化成人的皇帝赵匡胤,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抵挡不了的。

    西巡洛阳之后,赵光义一直在等合适的机会动手。直到这次大军出征北汉,精锐的禁军和忠实于赵匡胤的悍将都在太原城下,京城空虚,而皇帝也会在此期间关注前线局势而放松对其他事情的警惕。

    最重要的是,在北汉局势未定之前,赵匡胤不会做其他的大动作,但只要北汉被灭,无论赵匡胤随后采取什么行动,都意味着赵光义离皇位越来越远。

    时间不在赵光义这里,所以这次大军出征北汉,就是赵光义能看到的唯一机会,他抓住了。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成功者,但伤天害理、泯灭良心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代价,赵光义足够自信,不怕一切因果报应,接下来我们就看他是如何丢丑现形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