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97章 烛影斧声

第97章 烛影斧声

    被赵光义正面硬刚之后的第二天,赵匡胤便下诏回京城开封。这期间,赵匡胤做了以下几件事。

    他先是到赵光义府邸,亲自考察引水修筑景观事宜,景观落成之后,赵匡胤再次亲临现场查验效果,这可以看作是对赵光义的示好。

    但紧接着没几天,三弟赵廷美病了,此时赵匡胤很罕见的在3天之内连续2次到赵廷美府邸进行探望。

    如果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来看的话,给人的感觉是赵匡胤作为一个好哥哥,对每个弟弟都很关心,光义也好、廷美也好,没什么差别。

    但实际上,这正是赵匡胤在向朝野释放的一种信号,同时也是应对赵普罢相、赵光义一家独大之后的一种手段,即准备扶持廷美制衡赵光义。

    这就是赵匡胤的选择,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逐步化解赵光义的势力和影响力,在将其觊觎皇权的野心打消的同时还确保他可以平稳的退回皇弟的角色。

    另一方面,赵匡胤准备继续用开疆扩土的功绩来为自己迁都的决定站台,建功立威,这也是历代帝王应对朝野反对力量的自然选择。

    赵匡胤此次的目标就是老对手北汉,由于双方已交手多次,互相知根知底。所以赵匡胤以太原攻城战为核心,做了一番精心部署:

    任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大将潘美为监军,率领禁军直逼太原;

    同时安排南面与北汉接壤的宋军部队自西至东,分四路从石州(今山西吕梁离石区)、汾州(今山西汾阳)、沁州(今山西沁源县)、辽州(今山西左权县)出发,在扫平了外围北汉守军后,进抵太原;

    此外,赵匡胤还命令大将郭进在北面向忻州(今山西忻州)、代州(今山西代县)一线进军,这一路军队的主要目的在于扫清太原以北的北汉军队,并做好阻击契丹来援的准备。

    宋军此次作战从准备到行动异常迅速,命令下达不到2个月,各路纷纷取得进展:

    党进、潘美第一时间进逼太原城下,先后数次在城外击败北汉小股部队;

    北面的郭进出兵之后便一举击溃北汉的守军,并将忻州、代州一带北汉民众37000余人迁徙至宋朝境内;

    南面的石州、汾州、沁州、辽州等地也都进展迅速。

    一时之间,北汉全境遭遇攻击,各个方向自顾不暇,太原处于孤立无援之境。眼看就要进入又一次的太原攻城战,正当我们拭目以待此番宋军会如何攻城之时,一切的进展瞬间被强制暂停,宋朝的历史在这一刻发生了急速的转弯,京城开封出事了。

    976年十月二十,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驾崩!

    他的死没有任何的征兆,可谓是暴毙。由此引发了宋朝史上最大之悬案,即太祖赵匡胤是如何死的,太宗赵光义又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我们下面就详细的展开讲一讲。

    首先,是各个玄幻版本:

    (1)这个版本来源于《湘山野录》,讲的就是赵匡胤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之时,把晋王宣到宫中,一番喝酒谈心,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他。具体是如下一回事儿:

    赵匡胤年少时期曾经结识过一个半仙儿,此人曾准确的预料到了正月初四赵匡胤会登上帝位,后经陈桥兵变,赵匡胤便对此人深信不疑,然而之后两人多年未见。

    突然一日赵匡胤再次遇到此半仙儿,便向其请教自己还有多少年寿辰?该半仙儿告诉赵匡胤要注意观察976年十月二十日当夜的气象,若是一片清朗,则赵匡胤还有一纪(12年)的寿命,反之则立刻嗝屁。

    十月二十日那天,赵匡胤一直关注气象,起初一片清朗。

    谁知天黑之后天气突变,阴霾四起、雪雹骤降,于是赵匡胤大为惊恐,赶忙命人将赵光义请到宫中,摒退众人后,唯兄弟二人在屋内对坐喝酒。

    酒至酣处,透过窗户可看到在烛影下,晋王时有离席做推脱闪躲之状,而后两人开门到户外,赵匡胤拄着日常不离身的玉斧,对晋王说道:“好为之”(好好干)。

    之后赵匡胤就寝,并在当夜于睡梦中死去。而那晚晋王没有出宫、留宿于内,听闻赵匡胤死后,在窗前继位。

    以上记录来源于《湘山野录》,讲的就是赵匡胤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之时,把晋王宣到宫中,一番喝酒谈心,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他。

    (2)第二个版本源自《蔡惇直笔》,大体经过与《湘山野录》基本相同,差别在于两点:

    一是那个能掐会算的半仙儿是当时的道教顶流陈抟老祖:二是当夜喝完酒后,赵光义没有留宿宫内而是回到了自己府邸,半夜赵匡胤驾崩后,太宗这才入宫继位。

    (3)第3个版本源于《建隆遗事》,与前两个版本差别较大。说的是赵匡胤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后,专门把赵普、卢多逊召到宫中,欲传位晋王。

    然赵普等起初不同意,经赵匡胤一番讲道理,晋王才得以继位。

    下面分别说这3个版本,首先一句话:以上全是扯淡。第3个版本漏洞百出,最为不经推敲。

    赵普当时已经罢相,时间点对应不上,且此章节本身在《建隆遗事》中前后矛盾,目前的主流判断是有人打着《建隆遗事》的旗号,编纂了这个假故事,故而大家将次当小说看看即可。

    再看第一和第二个版本,由于第二个版本主要是对第一个版本的bug打补丁,即赵光义留宿宫中这是明显的不可能之事,且陈抟老祖代替不知名的半仙儿,可以增加民众的信服力度。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第一个版本即可。

    它的出处《湘山野录》在当时就是标准的野史,其所记录的内容充满了玄幻神话色彩,且不见任何正史记载与之佐证,因此毫无任何根据可言。

    以上这3个版本的分析结论,除了第二个版本是对第一个版本打补丁这一条是我个人的看法之外(但不影响大局),其他的皆来自《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的分析,而这也是史学界权威的一致结论。

    既然上述3个版本都是经过公认的瞎编乱造,为什么我还要费笔墨在这里赘述呢。

    因为前两个版本里出现了烛影、玉斧这两处关键要素,由此引发了后世吃瓜群众津津乐道、愿意深信不疑、招来了顶流的热门剧情《烛影斧声》。

    由于赵光义不受历代人民群众的待见,所以在流传最广的《烛影斧声》版本中,讲述的故事是这样的:

    当天夜里兄弟二人喝酒时,大家透过窗户,看到在烛影下,黑心的赵光义拿着玉斧把他哥哥赵匡胤给剁了,并且赵匡胤在血泊之中骂道忘恩负义的弟弟赵光义“你干的好事”(好做、好做)。赵光义砍死了哥哥之后,登上了皇位。

    这个就是传说中的《烛影斧声》,但很显然,这是一部完全脱离基本事实的终极玄幻大片,它不但忽视了赵匡胤和赵光义二人的武力值,还完全一厢情愿的把赵光义描述成了一个心狠手辣、丧尽天良又武艺高强的黑心大魔头。

    《烛影斧声》来源于清代奇幻文学《宋史通俗演义》和《宋宫十八朝演义》,是为了顺应当时群众对赵光义的认知态度和朴素情感,而在继承《湘山野录》基础上的魔改版本。

    如同大家愿意相信《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一样,烛影斧声这一赵光义弑兄的剧情之所以这么多年还能被津津乐道、流传至今,不是没有道理的,原因就是赵匡胤之死,赵光义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