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104章 曹彬其人

第104章 曹彬其人

    钱俶投降之后,夏天还没过完,宋朝又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死了一个人。之所以说是不大不小,是因为这件事在有的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可对很多后世的人来说,这件事还是有必要提一下的,因为死的这个人太有名了,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在正史的记载里,没有详细的说李煜是怎么死的,只说是因疾薨于京师。可在众多的野史里,李煜之死成为了大IP。

    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是李煜被赵光义毒杀的。话说李煜自从到了开封之后,就一直生活在痛苦的回忆中,喝多了酒喜欢说一些出格的话,并做一些诗词来表达不正确的思想。

    赵光义继位后,曾有一次派南唐旧臣、文坛大家徐铉去看望李煜,李煜见到徐铉后往事历历在目,情绪失控,一会儿放声大哭,一会儿沉默不严。最后突然说出了一句“后悔当年错杀了潘佑、李平。”

    潘佑、李平都是曾力谏李煜改革图强的臣子,李煜说完了这句话,转过头来就传到了赵光义的耳中,引起了赵光义的记恨。

    没过多久到了978年七夕,这天也正好是李煜的生日,他喝了点酒以后又上头了,于是写下那首著名的词《虞美人》,并让歌伎吟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赵光义听完这首词就气炸了,小心眼的他怎么能容忍李煜这嚷嚷着要复国来交班呢,于是当夜便派人毒杀了李煜。

    用的毒药还是大名鼎鼎的牵机毒,此为一种剧毒,人服下之后身体会痛苦的蜷缩起来,以致头脚相接,故名为牵机。

    再有一种关于李煜之死的说法就比较劲爆了,因为其源于情色。话说李煜当年有一个皇后姓周,异常美貌,但这位周皇后的妹妹更加漂亮。

    有一天妹妹进宫看望姐姐,李煜一见到这个小姨子就不行了,于是瞒着周皇后跟小姨子搞一起了。后来周皇后知道此事后气愤交加,不久就过世了。李煜就把小姨子立为皇后,是为小周后,俩人肆无忌惮的如胶似漆、无所顾忌。

    南唐亡国之后,这位小周后陪同李煜来到了开封。男人嘛,别管其他地方差别多大,对美人的感知总是高度一致的。赵光义一见到小周后,也马上不行了。

    晋王虽然位高权重,但那时宋朝还是赵匡胤当家,所以不敢明目张胆的欺负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李煜。

    好不容易等到赵光义当了家,就马上把小周后叫到宫中谈心了。一次两次,李煜还能权当不知道,时间一长,李煜和小周后的矛盾就出来了,小周后受了委屈,赵光义不干了,于是为了方便与小周后长相厮守,就干脆把李煜咔咔了。

    以上这两种说法,都是没有经过正史核实的。尤其是第二种,类似录像厅剧情的,大家听听乐呵乐呵就好。但第一种说法,虽不能说是百分百准确,却也透露出了很多重要的指向。

    李煜作为花间派词作泰斗,多愁善感是他的生理属性,感叹亡国也是很正常的挥发,这必然会触犯统治者的忌讳。赵匡胤时期倒还好说,到了小心眼的赵光义这里,时间长了忍不住把你做掉,也很符合赵光义的风格。

    还是那句话,赵光义曾经多次篡改历史,凡是不利于自己光辉形象的一律不能写。尽管《宋史》中对李煜之死很简单,但马令写的《南唐书》里,却对这段增加了一点点细节,很值得玩味:

    “太平兴国三年秋,后主因疾,上宣翰林医视药,中使慰谕者数四,翌日而殂。”

    李煜得病,赵光义关怀备至,一天之内派了四拨人又是诊病又是看望,谁知道这是帮李煜活呢还是帮李煜死呢?赵光义如果是好意,搁他的性格,怎么着也得把这段对李煜的殷切关怀记录下来。

    所以,李煜之死大概率来看,应该是他本人常年忧郁致疾加上赵广义的蓄力助攻双重因素导致的。

    搞定了陈洪进、钱俶,又送走了李煜,现在的赵光义放眼望去,宋朝内部已经没有什么新疆土给他开拓了,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人和事让他处理了。

    他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对外搞大事了,此刻的他无比的自信,继位以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么多的事情他干一件成一件,简直就是无所不能,这样自信的皇帝怎能满足于这点毛毛雨的小功绩,他把目光投向了西北方向的太远,准备干票大的。

    赵光义决定亲征北汉,是的,他要动兵了。其实他做出这个决定,原因并不难分析。

    第一,在赵光义心中,他自己就是最伟大的皇帝,周世宗柴荣和他哥哥太祖赵匡胤先后几次用兵都没能拿下北汉,如果他灭掉北汉,就意味着他在这一点上超过了柴荣和赵匡胤,这对增加他的威望、满足他的雄心或者说虚荣心。

    第二,赵光义除了在陈桥兵变后短暂的担任过殿前司都虞侯之外,在军中再没有其他的经历和成就,继位之后尽管军队保持了臣服,但那些军头重将们并不信服他对军队的统帅,因此赵光义也需要借着亲征获胜,来取得军方对他的敬畏和佩服,从而真正实现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赵光义心里非常清楚他自己的短板,所以继位后有意识地把工作时间和安排向军队倾斜。每天退朝后,他都要在宫中检阅禁军士卒训练,并选取精壮者充实到皇宫禁卫,担任皇帝亲军。

    与此同时还在开封城西修筑了一个大的阅兵场,组织了上任之后的大阅兵,声势浩大、蔚为壮观,赵光义也借此嘉奖三军,培养和提拔了一批军中亲信,如崔翰等。

    从976年十月篡位登基,赵光义就动了出征北汉的打算,但一直未能成行,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刚刚继位、各项事务千头万绪。抛开976年当年时间较短不算,第一年(977年)他需要理顺内部关系、强化政权掌控,第二年(978年)又赶上了要处理陈洪进、钱俶“主动”纳土归降,所以出征北汉的事拖了下来。

    二是朝中大臣反对者很多。977年五月,朝廷就公开商议了出征北汉的事,未果,并且在国内和国外都造成了相当影响。

    在国内,当时正奉命出使契丹的宋朝使者辛仲甫听说朝廷要揍人契丹的小弟北汉,担心被扣在敌国,吓得立马停在半道不往前走了,然后命人回开封问话,还要不要继续出使。

    同时北汉在978年正月,趁着大过年送贺礼的机会,派出皇子入契丹做人质,纳重币以求援。

    好不容易到了979年,赵光义再也按捺不住出兵北汉的欲望,再次安排征求朝野意见,这次的结果与之前并没有什么两样,以宰相薛居正为首的大臣仍然不同意,他们的原话是:

    昔世宗起兵,太原倚北戎之援,坚壁不战,以致师老而归。及太祖破敌于雁门关南,尽驱其人民分布河、洛之间,虽巢穴尚存,而危困已甚。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愿陛下熟虑之。

    虽然为了照顾皇帝面子,说的原因是北汉穷困潦倒,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

    但话里话外意思很明确,人周世宗和太祖这么牛,都怼不下来北汉,皇帝你就歇歇吧,瞎折腾那劲干啥。

    这对小心眼还虚荣心强的赵光义来说,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更强。尽管如此,但此时的赵光义没有大军功加持,尚不敢完全违逆着满朝大臣独自做决定。

    所以他只剩下了一条道,即找来一个大咖商讨,力求取得他的支持,这个人便是军方处在一线岗位中的第一重臣曹彬。

    之所以这个时候才找曹彬,也是赵广义的无奈之举。曹彬深受赵匡胤提拔重用之恩,以职业军人的身份被封为枢密使。

    赵光义上位后对这位军方大佬不托底,所以提拔了楚昭辅与曹彬共为枢密院双长官,以分其权。

    由于之前这么对待人家,所以此刻能否取得曹彬的支持赵光义本人也没有信心。

    见到曹彬后,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出征太原的事,而是先问道:

    “周世宗和太祖都曾亲征太原,却没有成功,这是什么原因?”

    曹彬很机灵也很上道,他并没有从根源上进行拆解,而是就事论事的分析具体问题:

    “周世宗的时候,是因为在北边防卫契丹增援的史超战败于石岭关,所以军心震动、不得不退兵。而我朝太祖那次,则是因为遇见雨季,军士患病者多,所以才退兵。”

    赵光义一听,原来都是个别的特例而已,这才放下心来,问出了最后那句话:

    “我准备亲征北汉,爱卿你觉得行吗?”

    曹彬这时候不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而是对仗工整、铿锵有力、态度坚定的表达了对领导的支持和信心:

    “国家兵甲精锐,人心忻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何有不可哉。”

    经过此次交谈,赵光义与曹彬才发现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赵光义本来没想到曹彬能这么无条件的支持自己,曹彬也终于逮到了新皇帝继位后最重要的表忠心机会,他通过自己的表现成为了赵光义心中的自己人。

    然而曹彬没有想到的是,眼前的这个权谋不可测的皇帝和之前的赵匡胤不一样,他不知兵且盲目自信,曹彬这般不计对错、只唯领导马首是瞻的态度,只会助长和放大皇帝的错误,并在将来导致决定宋朝命运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