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105章 你不能看家

第105章 你不能看家

    有了军方第一人曹彬的支持,赵光义气势大涨,再也不顾及其他的反对意见,于979年春节刚过,便开始部署伐汉事宜。

    他先是命人赶赴前线调动军队,紧接着在正月初九任命了统帅班子:

    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担纲前线主帅统御诸军。而根据之前的惯例,宋朝只要进攻,北汉就会收缩外线死守太原,战争实际上变成了单纯的太原攻防战。

    所以赵光义在任命潘美的同时,一并为其他将领安排了太原攻城的具体任务:

    崔彦进进攻城东、李汉琼进攻城南、曹翰进攻城西、刘遇进攻城北,由于太原是北汉最后的据点且素来顽强,赵光义也不再坚持兵法传统讲究的“围三阙一”,直接定下了四面铁桶阵猛攻的策略。

    然而他的这个任命刚刚下达,将领们就出了问题,负责进攻城西的曹翰要求与攻击城北的刘遇互换任务,而刘遇坚决不同意。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北汉的宫城靠近城西,因此城西的防御也相对最为坚固,攻城难度较大。

    曹翰是四个将领中职位最低的,当时担任贵州观察使,而其他的三人则都是节度使。

    因此曹翰以自己职务低应讲次序为由,要求与刘遇换任务。

    按理说,虽然城西防御坚固,但高难度也意味着高收益,破城之后也最容易先一步进攻北汉宫城。类似于这种临近敌方指挥中枢的主攻方向,在解放战争中历来是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各级将领必争的任务。

    结果到了曹翰和刘遇这里,却成了谁也不想接手的烫山芋,由此也可看出宋朝的将领对太原城防的忌惮和头疼。

    眼见双方争执不下,赵光义只得出来调停。皇帝作为最高统帅,下达命令后各级将领就应该无条件遵从,况且你曹翰又不是在谦虚让功,直接一顿劈头盖脸的骂就行了。

    但赵光义却没敢直接怼,反而是温言以激励:

    “爱卿智勇无双,除了你谁也攻不破城西。”曹翰这才就坡下驴,接受了任务。

    做完了太原城下的部署后,赵光义又任命大将郭进任石岭关都部署,负责在北面阻击契丹援军。

    军事部署完毕后,赵光义在正殿为潘美等送行,喝酒倒是次要的,主要目的是要训话,史书记载的是:“上亲授方略以遣之”。

    无从得知赵光义具体讲了什么,若是强调些宏观的原则和纪律倒也正常,可若是具体的战略战役部署,就很好奇外行的赵光义会不会出馊主意了。

    这场宴席间还发生了有趣的一幕,原南汉主刘鋹、吴越王钱俶和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作为还存活的前割据势力头目,也受邀参加了宴会。

    结果刘鋹看准时机狠狠地拍了拍赵光义的马屁,他当众说道:

    “我来提一杯酒,大宋在皇帝的领导下威震四方,我们几个今天坐在这里喝酒,要不了几天刘继元(北汉皇帝)也得过来凑桌,到时候我希望能做我们这个小组的组长!”

    就是这个刘鋹,刚作为俘虏被押到开封的时候,赵匡胤给他接风,席上敬他一杯酒。刘鋹吓得跪地痛哭不敢喝,原来他自己在南汉当皇帝的时候就是以赐毒酒的方式杀害臣子的,结果他以为赵匡胤也是这样,要干掉他。

    赵匡胤明白事情原委后,无奈的摇了摇头,当场把赐给刘鋹的那壶酒给自己倒了一杯,一饮而尽,刘鋹这才放心的喝了下去。

    赵匡胤时期没怎么见刘鋹耍活宝,到了赵光义继位,就一下子瞅准机会拍了个响亮的大屁,当然其中也许有李煜之死带来的触动和变化。

    但无论怎么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鋹虽然昏庸却对人情世故却精明得很,看人下菜碟这招使的溜溜的。

    潘美等人先期出发后,赵光义在二月下诏御驾亲征。他选择和当年赵匡胤亲征一样的路线,不取捷径由河南入山西,而是先行至河北,威慑一番契丹后,再向西翻太行至太原。

    赵匡胤在位近17年,期间数次用兵却只有1次御驾亲征,个中原因我们曾分析过,除了要坐镇开封南攻北守之外,主要也是担心离开后京城不稳。

    而赵光义继位后时间不长就敢离京。虽然现在南面一统只余北方,没有两面受敌的威胁,但靠着阴谋篡位的赵光义,难道就不怕京城中出岔子吗?

    事实上,他还真不怕,因为他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我们可以来看看京城的留守班子:

    宰相沈伦担任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负责宫廷宿卫,枢密承旨陈从信给王仁赡当副手。

    当时宰相共有3位,按次序是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枢密使有2位:曹彬、楚昭辅,按职位再然后就排到了宣徽南院使潘美和宣徽北院使王仁赡。

    可是留守班子里只有沈伦、王仁赡,上不顶头下不接底,中间还漏的有别人,上述高官里不在留守班子的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去哪了,但大概率是跟着赵光义一起出征了。

    这也就是说,整个朝堂中枢赵光义只留下了两个人维持运转,而其余人都带走了,不怕有人掀起风浪。

    更为关键的是,负责保护他老婆孩子的副长官是他的藩邸亲信陈从信,这就又上了一道保险。

    但是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这里面漏了最重要的几个人,起码包括赵廷美、赵德昭。

    关于赵德昭是否跟随大军出征北汉没有明确记载,但赵廷美的情况史书记载的很精细。

    大概意思是,本来赵光义是要留赵廷美守家的,但赵廷美的属官、时任开封府判官的吕端却在关键时候说劝赵廷美:

    “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若掌留务,非所宜也。”

    你哥出了远门,你这个所谓的皇位第一继承人却留在开封,你是生怕你哥不多想是吧?

    你咋这么不上道呢!

    在吕端的这番话后,赵廷美才猛然醒悟,主动要求随军出征,留在赵光义的眼皮子底下。

    这是吕端第一次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史书里,事实上从后来的一系列事情中可以看出,吕端和赵光义的关系非比寻常,很难说这次吕端向赵廷美说的话是不是赵光义安排好了的。

    得益于伟人的那句“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也成为了宋朝宰相中的一个大IP,关于他的事,后续我们还会提到很多。

    总之,赵光义在料理完留守的这些事以后,安安心心的离京出征了。

    赵光义出了开封,先过黄河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再继续向北一直到了镇州(今河正定)。赵光义是在三月初一这天到达镇州的,但在此处停留了40余天,一直到四月中旬才离开镇州前往太原。

    他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

    一是要在此驻军震慑北方契丹从河北方向南下;二是要等候太原城下潘美等攻城的消息。

    但没想到,太原城没什么动静,反而是郭进驻守的石岭关率先传来了大捷的消息。

    郭进自受领任务在太原以北的石岭关(今山西省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北二里的地方)抵御契丹援军后,并没有在此险要之处主动固受,而是前出到白马岭,选择在一处山间谷地沿河布防。

    自从正月宋廷正式调兵欲攻北汉后,刘继元就第一时间向契丹求援。契丹知道宋朝这次是要来真的了,也反应迅速。

    二月,就派出了以南院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耶律敌烈为都监的援兵沿晋北一线支援。

    随后看到赵光义这次进攻声势浩大,担心耶律沙等力量不足,又令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统兵作为第二波次援兵出征。

    三月十七,耶律沙、耶律敌烈等率兵抵达白马岭,发现了沿河布防的郭进。耶律沙是宋军的老熟人了,此前几次宋军攻汉,都是由其领兵增援。

    看到宋军已占据险要之地后,耶律沙意图先行休整、再图战机,但是冀王耶律敌烈坚决不同意,要求马上渡河开战。

    耶律敌烈是契丹第二位皇帝、太宗耶律德光的第四子,妥妥的皇亲贵胄,这次又是担任监军,耶律沙实在是惹不起,只得同意大军过河。

    看到契丹送大礼,郭进并没有等待其上岸后再进攻,而是下令让宋军也下河,直接在河中正面决战。

    尽管已是春末的三月,但晋北的山区里仍然是寒风刺骨,宋军从郭进到普通士卒刚猛异常、无所畏惧,选择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契丹展现宋军实力。

    此役是双方意志品质与血性战力的综合较量,不耍花招、不讲技巧,战役结果极大的鼓舞了宋朝上下。

    据史料记载,耶律沙、耶律敌烈共领兵有数万骑,然损失惨重,冀王耶律敌烈及其子蛙哥、耶律沙之子耶律德里等五员大将悉数战死,耶律沙及溃兵一路向北逃窜,遇见耶律斜轸率领的第二波援军后仍然止不住颓势。

    耶律斜轸不得已之下只得不顾本方误伤,命令万箭齐发射向宋军与契丹军的结合部,这才阻挡住宋军的追击,收拢了本方残兵。

    经此战后,直到太原城破,契丹再未向北汉派出一兵一马的援军。这一仗极大的提升了宋军的士气,也向世人展示了久经战阵的宋军劲旅强大的战斗力和勇气。

    之后刘继元又派出使者潜出太原意欲再次向契丹求援,结果被郭进捕获,大肆将使者在太原城下巡街,北汉守军士气跌倒了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