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119章 道德楷模赵光义

第119章 道德楷模赵光义

    辽国的第三次南侵其实并不是值得具体某次战役,而是在981年至982年期间,辽国对宋朝数次入侵的一个总称而已,之所以这样来表述,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是这几次进攻的强度和战果都很有限,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第二就是在这一阶段的进攻结束后,随着辽主耶律贤的驾崩,宋辽双方因为各自内部的凹糟事情,开启了一段持续三四年时间的战争暂停状态。

    所以最后的这几次进攻也可看作是宋辽自高梁河之战开始的第一阶段互殴的结束标志,因此统称第三次入侵,一并介绍。

    先是随着980年十一月瓦桥关之战的结束,耶律贤退兵后听说赵光义竟然想反推他、还在边境一线大造防御工事,所以当即在转过年的980年准备先手削赵光义。

    首先是980年正月,辽国以偏师进攻宋朝最前沿的阵地易州,结果被宋朝易州守军击败,斩首300级,俘获战马500匹。

    易州是整个宋军防线里唯一一个深入辽境的突出部,之前无论是满城之战还是瓦桥关之战,辽国都没有将攻击目标放在这个碍眼的钉子上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易州西靠太行、背后有支撑,首先攻打它既不能把战线推进至宋朝腹地,又会吸引宋军来辽国境内决战;

    第二,易州力量有限,放过易州直扑纵深,不必担心易州的宋军从侧后袭扰。总而言之一句话,在辽国的眼里,易州有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月,耶律贤又要亲征攻宋,都已经带兵到了幽州,结果后方出了乱子。

    先是他自己的儿子突然死了,紧接着上京临潢府闹出了叛乱的大事。得益于这几年辽国几次战胜宋国,也俘虏了一些宋军士兵,于是就把这些人分散在国内安置。

    而临潢府这次的叛乱就是被迁管到那里的宋军降卒导演的,别看这些当兵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怎么说也是在天朝上国的先进文明中沐浴出来的,一个个非常的有眼界、有权谋。

    他们到了临潢府之后,发现了一个“大炸弹”—耶律喜隐。

    这个哥们身份那可是贵不可言,他的父亲就是耶律阿保机的三儿子、也是述律平最喜欢的儿子耶律洪古。

    作为差点登上帝位的皇室贵胄,耶律喜隐一直不安分守己,在他堂哥“睡王”耶律璟时期就几次谋反,甚至因此牵连他爹耶律洪古被赐死,耶律璟对这个堂弟还不错,一直没杀他,只是关押。

    到了耶律贤继位,赦免了自己的堂叔耶律喜隐,但这个耶律喜隐好像根本不长记性,先后又是几次造反叛乱。

    耶律贤也和耶律璟一样,没有杀这个至亲,都是关押起来、过一阵子认错了就再放出来,还给派遣差事。

    一直到瓦桥关之战的980年,也就是去年,耶律喜隐又被人一撺掇闹造反,耶律贤就给他带上手镣脚镣扔进临潢府唱铁窗泪去了。

    这下子可让这里的宋军降卒捡到宝了,为了反抗辽国皇帝的暴政、制止他对人权和亲情的践踏,由200多名宋军降卒自发组成的国际志愿军,在981年的五月份意图拥立耶律喜隐继承辽国大统。

    但没想到关押耶律喜隐的铁房子过于牢固,宋朝的国际志愿军们打不开进不去,但他们也没一根筋走到底,而是转头就去找到了耶律喜隐的儿子,让他暂时代父起义。

    尽管这场叛乱很快便被扑灭,但就此一来耶律贤的精力也被这接二连三的事情牵扯不断,谋取攻宋的事宜也就不了了之了。

    因此,在整个981年一整年的时间里,除了正月易州爆发了小规模的冲突之外,宋辽两家相安无事,而我们无敌的赵光义皇帝也就将将利用这短暂的间歇期,在国内搞出了大事件,这个稍后再仔细介绍。

    到了982年,耶律贤发兵三路攻打宋朝。

    先是四月份,他自己带领大军进攻满城,战事不顺利,太尉耶律奚瓦里被流失射死,统军使耶律善补又被宋军伏兵包围,奋战才得逃脱,耶律贤不得已退兵。

    五月份,崔彦进又在唐兴口(今河北安新县东南)击溃辽军,斩首2000级,获兵器羊马数万。

    紧接着山后也传来捷报,潘美在雁门击破辽军,斩首3000级,并一路向北追击,攻破辽军壁垒36座,俘获老幼平民万余口,牛马5万余头,同时府州方向大将折御卿也大败辽军,斩首700级,擒获酋长百余人,缴获兵器羊马近万。

    这之后,耶律贤的身体就不行了,到了七月份,他命人赐死了造反小能手耶律喜隐,坚决不把这个祸害留给自己的子孙。

    八月份,耶律贤驾崩,遗诏传位长子耶律隆绪,即辽圣宗。

    耶律隆绪时年仅12岁,辽国进入主少国疑的不安定期,因此暂时终止了军事征伐,宋辽两国迎来了短暂的3年战争暂停期,这也意味着以高梁河之战为开端的宋辽战争第一阶段落下帷幕。

    现在,我们可以暂时从北方战场上收回目光,去好好看看赵光义又要搞什么大事情了。

    979年高梁河之战结束后不久,赵匡胤长子赵德昭薨,史书美化的说法是自杀,我们的判断是隐诛。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赵德昭没了。

    紧接着981年的三月,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德芳卒,年二十三。赠中书令,追封岐王,谥康惠。

    赵匡胤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大成人的就赵德昭、赵德芳两个。

    尤其是这个赵德芳,当年“烛影斧声”的当晚,宋皇后让王继恩出宫宣召的就是他。

    按理说,赵匡胤死后,正常的继位顺序是先赵德昭、再赵德芳。

    但之前我们也分析过了,宋皇后年岁小、进宫时间晚,那时赵德昭已经长大出宫建府了,所以宋皇后与赵德芳有母子相处之情。

    无论是赵匡胤匆忙之下考虑自己死后两宫和谐,亦或是宋皇后因情感倾向个人所为,当时让赵德芳继位也不是完全不符合逻辑。

    然而最后的结果呢,是早就投靠了赵光义的王继恩直接领着赵光义进宫了,宋皇后当时与赵光义会面的一幕,处处夹杂着让人难以不联想的细节:

    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耶?”

    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按史书所说,宋皇后一见到来的是赵光义,马上就明白没戏了,所以赶忙服软“他叔,俺娘俩服了”,赵光义倒也不含糊“嫂子别怕,有我在,绝不伤害你和侄儿”。

    但其实这一步的交锋绝对不会这么简单,理由就是在19年后宋皇后逝世,赵光义的行为非常不合情理,他非但自己不为皇嫂成服、不准大臣临丧,还不许宋皇后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

    赵光义的这种反常表现,只能说明“烛影斧声”的当夜,尽管他靠着王继恩掌握了先手并有强大的实力做背书,但宋皇后认同他继位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才会让小心眼的赵光义记恨至此。

    到了高粱河之败,赵德昭在涿州被群臣拥立,促成了赵光义的隐诛。

    那紧接着在1年多之后,无论赵德芳年仅23岁就“以疾薨”是多么的不合理(吓死、逼死、被杀、忧患而死等),赵匡胤的下面这一代已经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那眼下,还有可能对皇位有威胁的就只剩下了一个人—秦王、中书令、检校太师、开封府尹赵廷美。

    在之前赵普罢相那一章节里,我们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了金匮之盟的相关情况,这里不再细述。

    总之,赵光义当年通过谋害哥哥篡夺皇位后,无论是基于宣扬兄终弟及来为自己无诏书继位站台也好,还是基于拉拢赵廷美从而打压赵德昭、赵德芳这两个正统接班人及其背后心有所属的大臣也好,赵光义都只能把赵廷美越拔越高,向着看起来就是接班人的那个方向去推。

    976年十月,皇帝下诏:

    以皇弟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

    8天后再下诏:

    齐王廷美、武功郡王德昭位在宰相上。

    979年十月,再次下诏:

    齐王廷美进封秦王。

    但是每把赵廷美往前推一步,赵光义的内心就越痛苦,这就是给自己将来搞掉这个弟弟加障碍。

    尤其是随着赵德昭、赵德芳都死后,所有朝臣包括赵廷美自己都会意识到,赵光义保不齐将就要下手了,行事只会更加小心不留把柄。

    这就给赵光义增加了很多难度,总不能再来个“自杀”或者“以疾薨”吧。

    现在问题来了,自己给自己立了“道德楷模”牌坊的赵光义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