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140章 吕端大事不糊涂

第140章 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上面这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并且因为***晚年的一句话而得到了极大的流传。

    能在这样一句堪称顶流的评价里和千古名相诸葛亮并称,另一位主角吕端自然是非同凡响,但与丞相(诸葛亮)一生持久光辉的灿烂不同的是:

    吕端则是在经过了漫长甚至平淡无奇的积累之后,在自己生命后期且宋朝面临皇位更迭的关键节点上,用最朴实无华的动作为自己挣下了身后大名。

    吕端的经典镜头我们会在下一章赵光义立储和传位时详细介绍,这里先做前期介绍,为大家打好铺垫。

    吕端出身名门,父亲做过后晋的兵部侍郎,而哥哥更是大名鼎鼎的吕余庆。

    吕余庆在宋朝可谓是根正苗红,从赵匡胤开始当节度使,就一直在幕府任要职,论地位和重要性仅次于赵普、李处耘,甚至还领先于沈(义)伦。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对藩邸幕僚大加提拔重用,吕余庆先是被封为京城开封府的知府,而后在当年赵匡胤亲征平定李筠和李重进叛乱时,都担任京城副留守之要职。

    964年,随着赵匡胤罢免范质、王溥、魏仁浦,正式任命赵普担任独相的同时,也将薛居正、吕余庆一并提升为参知政事。

    到了10年后的973年,赵匡胤决定搞赵普,先是扩大参知政事的权利,让参政与宰相轮流押班、知印,不久后便正式将赵普罢免。

    10年熬资历、腾飞在今朝,就在这个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吕余庆生病辞官了,静静的看着同级的薛居正和略低于自己的沈义伦一起升为了宰相。

    3年后吕余庆病逝,职业生涯最高官阶到参知政事截止。但不管怎么说,有着这样一个大神般的哥哥罩着,吕端的仕途开端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太祖时期,他既在地方当过知县、知州,也在中央当过太常少卿,还曾以副使身份出使辽国。

    到了太祖晚期,吕端已经担任成都知府这样的地方要职。在宋朝的行政体系里,中央以下便是府、州一级,二者虽级别相同,但政治重要性却不可同日而语。

    按规矩,只有都城、陪都、皇帝生前担任过节度使的治所(州),以及其他被灭掉的政权首都,才可以叫做府。做过后蜀都城的成都和南唐都城的江宁,则是其中之绝对代表。

    由此也可见吕端这顺风顺水的仕途之路,这位兄台除了关系大之外,能力和品行如何呢?

    一个词—不错,史书评价八个字:

    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到了赵光义继位,吕端的生活开始变得精彩。他先是换了个岗位,到开封府担任判官,而此时他的直接领导正是以秦王身份兼开封府尹的赵廷美。

    要是在赵匡胤时期,给开封府尹打工,那绝对是件大有前途的好差事。可是换到赵光义当皇帝,这个工作可就变得危险起来了。

    之前我们就说过,按照史书的记载,赵光义亲征北汉的时候,本来是要赵廷美待在开封主持留守大局的。

    可是吕端却极力劝阻自己领导向皇帝哥哥申请随军出征,死活不能待在开封。

    但不管赵廷美如何表忠,随着高粱河一战赵光义屁股中箭、驴车遁走之后,他和赵德昭、赵德芳等人的命运也就随之注定了。

    赵光义在请出赵普开展反“美”活动之前,先打了一波外围战,以走私巨木为由头处理了京城的一批显贵势力,作为斗争核心对象的开封府自然中招,而出来背锅的就是吕端。

    吕端虽然由此仕途遭受了曲折,但反而躲过了后来赵廷美被迫害、开封府一众官吏随之倒霉的结局。

    再联系之后赵光义对吕端的使用,我们很难排除吕端本来就是赵光义派出的卧底这种嫌疑。

    吕端被贬官后,兜兜转转一圈,干着干着职务又上来了,重新回到中央任大理寺少卿、右谏议大夫(宋朝建国后,赵普第一个担任的就是这个官)。

    没两年,赵光义在确定大儿子赵元佐接不了班之后,让二儿子赵元僖以许王的身份兼任开封府尹,再次用“亲王尹京”来明确接班人。

    但与当初任命赵廷美“亲王尹京”只是权宜之计不同,赵光义对自己儿子可是实打实真真的,为此他又给自己儿子严挑细选了一个可靠之人作为辅佐,这人不是别人,还是大家都认识的老同志—吕端。

    吕端再次上任开封府判官,再次给皇储当大师爷。但历史的有趣正在于此,尽管赵元僖与赵廷美“亲王尹京”内核不同,结局却没啥两样,都是死在半道上没坐上龙椅。

    赵元僖突然因病暴毙,并在随后被查出重大问题线索,这一点下章会有详细介绍。

    本来还在为宝贝乖儿子之死痛不欲生的赵光义,一下子被触及逆鳞、龙颜大怒,派出以贴身大宝贝王继恩为首的高规格工作组,调查早就经过动荡检验、知根知底的吕端。

    吕端当然清楚皇帝的禀性,从容不迫、坦然应对,并向皇帝报告:

    “我以前辅佐秦王,就因督查不力、承担过领导责任,陛下对我宽宏,再次委我以重用。这回许王犯事儿,我还是老毛病不改、督查不力,就算陛下能原谅我、我自己都不能,请狠狠责罚。”

    已经冷静下来的赵光义再听见吕端这么一说,心智马上就回到常态了,他只用了四个字来为这件事画句号—朕自知卿。

    瞧见没有,不是自己人能说这话吗,这话一说还需要再额外说其他的吗?

    紧接着,吕端升为枢密直学士,不到一个月升为参知政事。

    我们这里再对比着回顾一下赵普的官职轨迹: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枢密使、同平章事。

    当时赵普也正处于第三次拜相时期,这个时候的他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举荐人才之上,除了前面说到的张齐贤,吕端也是其中之一。

    赵普向赵光义推荐吕端的原话是这样的:“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赵普是什么分量和洞察力我们就不说了,他推荐张齐贤说的是才华,到了吕端不仅敬称为“公”,还越过一切直接点到城府和气量上了,这种滋味儿你品,你细细品。

    吕端担任参知政事的时候,正赶上赵光义最煎熬、最无力的时期,宰相换了好几圈,甚至李昉、吕蒙正两个人之间你接我宰相、我再接你宰相,咱哥俩轮着上场轮着歇这种戏剧都能连着上演两次。

    可是换来换去,宋朝内忧外困的局面却一点都没变。

    这一蹉跎就来到了995年,此时距离赵光义逝世也就不到两年了,能感知到自己命运的赵光义也决定不再纠缠和辽国、党项的高下长短了,反正铁定是要交给后辈了,选好班子交好班才是当下第一要务。

    就在这一年,两项最为重要、关系国家前途的任命下达了:

    先是当年4月,罢吕蒙正宰相位,任命吕端担任宰相。

    别看这区区一纸诏书,事先事后可是发生了不少事。早在赵光义有意任命吕端为相之前,就有不明原因之群众考虑到吕端曾两次带崩开封府和储君(赵廷美、赵元僖),向皇帝进言,说吕端糊涂,不能担任宰相。

    深知个中原委的赵光义不能不回应、又不能实话实说,干脆回了一句言简意赅、一招到位的话:

    “吕端大事不糊涂”。

    从事后来看,这一句话足可谓赵光义一生排名前几的名言,这也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那句名言最早的出处。

    不仅如此,为了给吕端上位压场子,赵光义还魄力十足的做了好几件让人瞠目的事:

    先是向朝野反复吹风,说自己用吕端用的晚了,早就该提起来。

    再就是突然一天赵光义从内庭出手札给朝堂:

    “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

    啥事儿不经过吕端就不能到我这里,从今儿起,都给我规规矩矩的敬着你吕大爷!

    别惊下巴,皇帝对吕端这样自然有其深意,这不,任命吕端为宰相仅仅4个月后,另外一项重要人事任命就下来了:

    八月,皇帝正式册封自己的三儿子,寿王兼开封府尹赵元侃为皇太子,并改名赵恒。

    这两项任命一下来,宋朝皇位交替的大局也就定下来了,进入官场40年、时年已经60岁的吕端,终于成为了百官之首,赵光义给他的任务只有一个—给朕交好班,他能完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