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141章 人间大炮寇老西儿

第141章 人间大炮寇老西儿

    最后要介绍的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彩蛋人物了,他的名字叫寇准。

    影视剧《杨家将》不仅通过丑化潘美将其捧成了一个大IP,也同时使得寇准为众人所熟知。

    90年代葛优、陈道明两位大咖曾一起拍了一部历史题材的轻喜剧《寇老西儿》,讲述的便是寇准的故事。

    这部片子当时反响并不大,但如今却有个别片段在短视频平台成为了爆点,比如其中一个:

    葛优饰演的寇准骑着一匹高不及人肚子的矮瘦马、扛着一把大刀单人叫阵辽军统帅,台词异常滑稽,什么“白刀子进去、绿刀子出来,我扎你苦胆”、“白刀子进去、黄刀子出来,我扎你屎包”等等。。。

    葛优大爷用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但却严重偏离史实的寇准形象。

    正史中的寇准,如果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刚”,俩字儿形容,就是“刚子”,一句话形容,就是“怼天怼地怼空气”。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得到了赵光义独一份的青睐,而寇准也正是凭借着天下第一刚的作风,在澶渊之盟的时候挽救了宋朝,避免了大宋基业戛然而止、半道崩卒的厄运。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刚子”寇准的成长轨迹。

    寇准生于961年,这一年赵匡胤已经在陈桥兵变后相继平定了李筠、李重进,坐稳江山,寇准算是标准的生在宋朝后、长在赵家下,是沐浴着赵宋王朝的恩泽长大的。

    寇准祖籍太原太谷(今山西晋中市太谷区),出生于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身上兼具了山陕两省人的特点,年少便机敏睿智,15岁即精习《春秋》。

    980年,19岁的寇准参加科举便一举中第,随后开启了仕途历练,先是在地方上做过知县、州通判,又回中央在三司衙门做过推官和判官。

    这期间每逢皇帝召集百官言事,寇准总是言简意赅、直击要害,尤其是他关于北方战事的见解十分对皇帝的胃口。

    989年,赵光义专门询问宰相(当时赵普、吕蒙正二人为相),说他想给寇准升官应该升个什么官?

    宰相考虑到寇准的年龄,因此建议将其作为培养梯队放在开封府推官的位置上,谁料赵光义不愿意自己青睐的这个年轻人卷入开封府的是非(吕端默默流泪),于是决定直接将其提拔为枢密直学士,放在自己身边参与决策。

    当时寇准也就不过27岁,和朝中一众官员相比妥妥的小一辈。按说自己这么年轻就能得到大老板的垂爱,应该集中精力把恩人伺候好才对。

    可寇准天生不是个走寻常路的人,他不但要靠着才干吸引到老板,还要靠着刚直让老板离不开自己。

    寇准和赵光义待在一起的时间长了,经常就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按说这俩人的量级差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但寇准偏不,只要他认为对的就一定要说服皇帝。

    有一次赵光义实在是被说烦了,就准备离开屋子不搭理寇准了。

    依着赵光义的性格,他愿意躲着你而不是当面怼死你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可寇准还不满意,上去一把拽着皇帝衣袖让坐回椅子上,接着继续汇报,直到结果满意。

    我的天,赵光义本来是个小心眼的,尤其是在皇帝后期,北边跟辽国打败仗、西北对党项没办法,家里还三天两头闹个水涝旱灾、流民起义。

    这时候像赵普、吕端哪怕是吕蒙正他们,都是尽可能照顾着皇帝的心情和面子汇报工作,怎么让皇帝舒心怎么来,你寇准简直就是朝堂一朵奇葩啊。

    但赵光义还就是含糊寇准这朵奇葩,被怼的舒舒服服的,公开说道: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寇准既然是连皇帝都不怕的怼天怼地怼空气,那别人就更不在话下了。

    991年,宋朝遭遇了一场蝗灾,其危害严重到赵光义亲自给宰相吕蒙正写诏书,赌咒如果3天不下雨,让臣子们把自己这个九五之尊烧死以答天谴。

    事后虽然蝗灾平息,但朝堂上是一定要论出个老天示警的原委才行。但在封建社会,这种事儿别人还参与不了,只有皇帝和宰执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才够格。

    所以,面对这怼高层的事,别人都是打哈哈的粉饰太平,唯独寇准说此乃刑罚不公平所致。

    赵光义让寇准有一说一,寇准提出了一个要求,把政事堂、枢密院两府高官一起叫来他才说,赵光义同意。

    第二天,就在宋朝最高规格的会议上,寇准直接把苗头指向了时任参知政事的王沔,说他的弟弟和别人都犯下受贿罪,人家是判死刑连带没收全部财产,可王沔的弟弟却仅仅屁股上挨了两板子,连官都没丢。

    赵光义本来就担心官员尤其是两府长官这些人成气候、有威势,结果眼皮子底下出了这样的事,自然是将王沔狠狠整了一顿。

    而主职当秘书、兼职打听消息和监察百官的寇准却因此再次让皇帝欣喜不已,直接被提升为枢密副使,正式进入宰执队伍。

    但寇准这样的作风怎么可能不得罪人呢,你官做得越大别人就越要搞你,因为这意味着你对他们的危害性也越大。

    没多久,寇准就和同为枢密副使的张逊发生冲突,二人多次在皇帝御前公开争执。

    在宋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臣子之间发生争执,无论对也好、错也罢,但要在朝堂上顾及体面,有一说一、就事论事,断不可有辱斯文、泼妇骂街。

    否则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无论谁对谁错都要一起处罚。

    此前寇准和张逊的对飙输出就在赵光义心里添了不少火,又一次张逊借着一个疯子在大街上对着寇准和同行人喊万岁这件事,阴险的将寇准的罪名往大逆不道上面引,这一下事态马上升级了。

    寇准当然知道“被喊万岁”要是说不清楚可是要全家掉脑袋的,但肾上腺素一激增却失去了如常的机敏与冷静,结果陪着张逊俩人把辩论的主题从是否大逆不道转入互相揭短,这一下场面彻底沦为泼妇骂街。

    赵光义终于受够了,把张逊和寇准全部贬出京城,寇准因此丢了宰执职位,离开开封到青州(今山东青州)担任知州。

    然而寇准又一个让满朝堂惊掉下巴的名场面来了,赵光义早已习惯了寇准的陪伴,将其贬出开封以后难受的不行,三天两头问身边人:

    “小寇在青州过得好吗?”

    一开始大家没觉得啥,随口就回皇帝:

    “青州是个好地方,寇准应该日子过得不差。”

    可是随着皇帝问得多了,大家开始发现皇帝对寇准的感情的确不一样,这妥妥是要再召回来的节奏。

    寇准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副作用再次显现,身边人开始给他挖坑,回复皇帝:

    “陛下时常思念寇准,可我们却听说寇准在青州天天小酒喝的滋儿滋儿的,也不知道他想不想念陛下。”

    换别人被这种坑,早就不行了,可寇准呢?

    赵光义哪怕听说寇准不想自己,但仍然在第二年就把寇准叫回京城了,而且还是升官,直接去东府当参知政事。

    瞅瞅,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啊,还是出自有名的冷血小心眼儿赵光义,寇准这是独一份儿啊。

    寇准从青州回到开封,第一时间进宫拜见皇帝,二人重逢的这一幕特别肉麻:

    赵光义当时正患严重的足疾,看到寇准之后赶忙脱下鞋袜让寇准看自己的伤,并埋怨你怎么才回来呢。

    寇准的回答是“没有旨意不敢擅来京师”,双方简单默契的情感交互后,赵光义随即给寇准抛出了酝酿已久的灵魂问题:

    “咱该把皇位传给哪个儿子呢?”

    这一年是995年,吕端还没有拜相、赵元侃(也就是赵恒)还没有被立为太子,当时赵光义的大儿子赵元佐已出局、二儿子赵元僖已死,按顺位应该由老三赵元侃接班。

    但各种复杂之原因,赵光义一直不愿意明确其接班人地位,这才问计寇准。

    寇准就是再嘚瑟、再不着调,这件事的轻重他心里还是有数的,直接回答人选这明显就是在给自己背炸药包,可要是简单的一句“全凭陛下圣裁”,又容易让赵光义感觉到敷衍和疏远,那寇准是怎么说的呢?

    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赵光义讲了个方法论:

    陛下诚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宦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择所以副天下之望者。

    陛下您自己做主,万万不可受到后宫、宦官和近臣的干扰。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赵光义早就有鱼了,于是他默然了很久,并将左右摒退后,向寇准这个最亲近的臣子掏出了自己心底的答案:

    元侃可乎?

    寇准不反对:

    非臣所知也。

    意见交换完毕,赵光义这才下定决心,正式立三子赵元侃为太子:

    上遂以元侃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太子。

    太子的事情定下来后,赵光义随即开始为皇位交接布局,他选择了老成持重的吕端,深知皇帝对寇准器重的吕端马上向皇帝进言,要求宰相与副相一同在政事堂办公、分日押班掌印。

    当时担任副相的除了寇准,还有来自南唐的降臣张洎,张洎与寇准关系非常好,是在寇准的大力举荐下才到此位,他当了副相之后,只专心编修时政,日常政务全决于寇准。

    所以吕端的这番谦让,实际是当着皇帝面主动要求与寇准共同辅政。

    吕端年长寇准足足26岁,既不嫉妒寇准年少得志,也不在意寇准锋芒毕露,而是顺应皇帝之心思,自己甘当绿叶,为寇准尽情发挥才干让出舞台。

    吕端和寇准这样一对一老一少、一稳一猛的组合,按理应该能确保皇位顺利传承了吧,可谁承想,没等到赵光义咽气,寇准自己就又作出大事了,起因是这样的:

    寇准在政事堂掌权之后,就开始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动干部,关系好的都升了,讨厌的都降了,这些干部职务上一升一降,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朝会等正式场合上的位次序列。

    其中与寇准交好的一名官员在升迁之后,本来是要站在过去职务高于他的官员之前,但那名因为与寇准关系不好所以没有进步的官员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因此就在朝会上倔强的仍站在升迁的这名官员前面。

    按理都是混到京官的人精了,偶尔这种耍小孩子脾气的行为不理他就是,一两次之后自然会平息。

    可寇准是谁?

    你但凡敢挑衅我我就一定拍你,啪啪的拍。

    所以针对这件事,寇准第一时间以最为严肃的政事堂堂帖的形式,严厉斥责那名官员别心里没个数(堂帖戒拯毋乱朝制)。

    这下算是一刀戳人心里去了,本来就是抹不下面子才赌气,你寇准还要公开打我脸,那我干脆就跟你干!

    于是这名官员直接向赵光义上书弹劾寇准,理由是寇准擅权。

    寇准的对立面从来都不少,大家因为他现在圣眷正隆才压着火不吭声,现在有人打了第一炮,其他人立马跟上,各种黑材料都来了。

    其中一条关于寇准的指控极为虾仁猪心,意思是现在的政事堂高官里,其他人要么是橡皮图章、要么是应声虫,寇准已经大权独揽,总结一句话:

    政事堂就是寇准,寇准就是政事堂!

    这下触碰到了赵光义的逆鳞,他马上召来吕端询问,吕端的答复非常耐人询问:

    准性刚自任,臣等不欲数争,虑伤国体。

    寇准确实有点刚强任性,我们不和他争是为了大局团结。

    吕端这翻话一说下来,赵光义能听出两层意思来:

    第一就是寇准并没有擅权到只手遮天的地步,因为这样下去就会侵夺皇权,而赵光义也不相信寇准会是这种人;

    第二,寇准确实太任性了,连吕端这样的好好先生都已经有所不满了。

    这种情况就必须要整治了,不然这个辅政班子就算是废了,寇准这个自己欣赏的心尖尖儿也就要废了。

    搞清楚状况后,赵光义召来了寇准,准备搞下批评教育和敲打。

    谁料,寇准来了以后根本不认错,仍是一副就我对的态度不停输出,赵光义忍下怒火提醒寇准:

    若廷辩,失执政体。

    别说了,一堆人看着呢,再这样让我下不了台,我也不护你了。

    寇准完全不理会赵光义最后的这层保护,仍然奋力争辩,甚至在皇帝面前挥舞着政事堂的公文批示件,来证明自己都是公事公办。

    所有人都惊了,也都准备看着盛怒之下的赵光义会怎么处置寇准,是像赵匡胤那样一斧子把门牙敲掉?还是大怒之下一通臭骂,然后将其贬出宫去?

    以上都没有:

    帝益不悦,因叹曰:

    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

    至亲至近之人,比愤怒和打骂更严重的是哀默,伤心到极点是无泪无怒。

    就像一个家长教训子女,比错误本身更令人生气的是不认错这种态度和个性,明明错了还自以为是,谁家家长能看着自己孩子走上这样一条歪路而不伤心呢?

    寇准啊,我把你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宠你、爱你、培养你,哪怕你打我的脸、伤我的心我都不往心里去。

    人人都说我赵光义刻薄寡恩,可我对你寇准却是实打实的倾注情感,就是养条猫养条狗还知道对着主人摇摇尾巴呢,你怎么就这么没良心呢?

    一丁点都体会不到我的苦心吗?

    你这么任性能当得起我托付给你的千钧重担吗?

    于是,寇准在当上参知政事的第二年,就被贬官至邓州(今河南邓州)任知州。

    他这一走,就再也没见过赵光义,等他再回开封之时,已然是新朝新皇帝了。

    年少不知父母心,读懂已是两届人。

    赵光义当然算不上什么道德楷模,对臣子乃至儿子都偏重冷漠,但他对寇准却是独一份儿的喜爱和温情。

    这世上所有真挚之付出定会有所回报,哪怕赵光义这种人一丝一时之善良也会被温柔以待。

    寇准现在是伤透了他的心,但将来寇准会用百倍之功绩回报他今日之恩情。

    刚强任性而不改,注定了寇准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在此之前,历史会留给他机会立下那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