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143章 终于结束了

第143章 终于结束了

    在赵元僖等人于重阳晚宴之后“不小心”刺激到赵元佐,导致赵元佐在皇位继承战中出局之后,赵元僖开始上位。

    986年,刚刚经历雍熙北伐惨败、知晓此生再无可能收复燕云的赵光义,旋即着手处理内政,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明确接班人。

    当年十月,赵光义下诏,以陈王元僖为开封尹兼侍中,一上位就拿到了赵元佐之前数年做接班人都没享受到的“亲王尹京”待遇,赵光义对赵元僖的满意可见一斑。

    以准皇储身份参与朝政的赵元僖,还是有些许作为的。986年底至987年正月,辽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君子馆之战,宋朝继雍熙北伐之后再次惨败,(后)周末宋初以来编练的精锐部队基本损失殆尽,赵光义情急之下再次上头,要在中原40余个州郡征兵,其比例达到了恐怖的“八丁取一”。

    这种竭泽而渔还根本无济于事的行为,遭到了以时任宰相李昉为首的群臣强烈反对,然起初赵光义并不松口。

    直到赵元僖上表反对,赵光义这才就坡下驴打消了这一念头,并且给了赵元僖充分的肯定。

    初战告捷的赵元僖更加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始全方位的替老爹国事操劳,这次他将手伸向了事关宰相的人事问题。

    当年底,已二次罢相的赵普从节度使任上回京城朝见赵光义,君臣相见痛哭流涕。

    不知道趁着这个回京的空挡,赵元僖有没有勾连赵普,总之没多久赵元僖便向父亲上述,要求再次启用赵普为相。

    在这封奏疏里,赵元僖不但以唐朝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作比喻将赵普狠夸一番,还在最后指出朝中一些宵小之徒以“结党擅权”为由指责赵普,完全是惧怕赵普再度掌权。

    赵元僖这封上书分量不小,转过年赵光义就第三次拜赵普为相。

    只不过,你赵元僖为赵普说话,你老子会怎么想?

    你不怕你老子担心你跟赵普有图谋吗?

    尤其是当前的这个形势,自打雍熙北伐失败后,赵光义之前高梁河之战屁股中箭的老伤又有复发,新一轮的从民间征集医书、征辟郎中开始了,这个时候你刚上位的准储君就敢推荐权谋大佬赵大爷,赵光义怕是不想多想都做不到啊。

    但赵元僖暂时还不太顾及这些,眼见几次出手都在老爹那里成了,他就越发的自信起来,结果开始碰钉子。

    一次御史弹劾赵元僖,他便跑到父皇那里解释情况,并以自己是开封府尹为由,要求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结果他亲爱的父亲这次没再惯着他,赵光义以“老子当皇帝做得不对了,御史指出来也是要改的,你一个开封府尹算个毛”,把赵元僖给撅回去了。

    这句话赵元僖听懂了,既然“开封府尹不算个啥”,那我就努力当太子喽。

    此后,朝中不断有臣子上书要求正是册立太子,但这个事情赵光义一直没表态。

    想想也正常,皇权本来就是最该自私的东西,更何况赵光义这种小心眼儿。当年赵元佐都被安排住进东宫了,却连开封府尹都不给、更别说太子。

    晚年赵光义跟寇准达成共识立了老三赵恒为太子,结果宣读诏书的那天全开封城的老百姓像过大年一样高兴,搞的赵光义当天晚上人就不好了。

    他把寇准叫来说了一下情况,认为民心都已经所属太子了,自己这个皇帝怕是要凉凉。如果不是寇准关键时候发挥急智,说老百姓高兴是因为陛下选择了最正确的人,这是感激圣上英明,搞不好赵恒这个已经立了的太子还能再出幺蛾子。

    所以在991年,赵光义专门把身边的重臣召集起来开了个会,杂七杂八的理由一大堆,核心思想就一个:

    立太子的时机暂时不合适。

    谁承想,这个会不开还好,开了反而是在捅马蜂窝:

    没多久,三司衙门里的度支判官宋沆就联合了五个大臣上书,以更加强烈的态度和决心要求立太子。

    赵光义登时就怒了,把这几个敢打皇帝脸的狠狠收拾了,连带着还把宰相吕蒙正也给免了。

    原因很简单,这个宋沆是吕蒙正的妻弟,赵光义强烈怀疑吕蒙正在皇帝和准储君中间首鼠两端了。

    此时赵普已经罢相,吕蒙正是独相。从赵普到吕蒙正,明里外里的好像都跟赵元僖有所牵连,别说赵光义了,一个局外人都会觉得:

    “嗯,赵元僖运气太不好了,总是被猪队友坑”。

    这事儿过去了1年多,到了992年的十一月,朝廷出大事儿了。

    赵元僖在上早朝的时候,突然感觉到身体不舒服,没打招呼就直接回自己府邸了。

    由于此事发生得太过突然和超常,所以惊动了赵光义也赶忙到其府邸探视。一开始赵光义喊儿子的名字,赵元僖还神志清醒、嘴上能答应,但没多久人就咽气了,时年仅27岁。

    刹那间,赵光义感觉天塌了。

    凭信而论,虽然赵元僖有些小节难免让人质疑,但赵光义总体上还是非常喜爱这个儿子的,认为他仁孝、长得帅,个性安静寡言,尤其是做开封府尹5年多的时间,各项政务处理的非常到位,赵光义一直对其很满意。

    现在突然一下子,自己喜爱的、也是辛辛苦苦培养了多年的接班人说没就没了,赵光义痛不欲生,也不顾帝王体面了,直接在公众场合大哭起来,场面一度尴尬到了左右大臣都不好意思抬头看的地步。

    白发人送黑发人,赵光义心里越想越难受,不但推迟了每年年末例行的祭祀,还直接决定追封赵元僖为太子,谥号恭孝。这既是宋朝成立以来第一个太子,也是赵光义对自己儿子生前一直心心念之事的追补。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则一切都是父慈子孝的和谐画卷,但偏偏,事实不允许历史这样流淌。

    就在赵元僖准备以太子礼仪下葬之时,赵光义收到了密报,赵元僖之死有重大隐情。

    看着举报信里人物、时间、经过等要素有鼻子有眼不像空穴来风,赵光义决定放大招,派出以最信任的贴身大宝贝王继恩为首的调查组,进入许王府(赵元僖后来被晋封为许王)彻查。

    一查,事情就清楚了,原来赵元僖突然暴毙不是因为别的,他是被自己的小妾张氏给毒死的。

    这个张氏是梳头的侍女出身,地位低贱,史书称其“张梳头”,虽如此,但料想其应该是难得绝色且驭夫有道,因为赵元僖跟她好的死去活来、谁也不要。

    但“张梳头”的地位决定了其最多只能当妾,赵元僖的正妻乃是赵光义亲自选择的太祖赵匡胤时期边将代表、原隰州团练李谦溥之女。

    “张梳头”虽然独得赵元僖宠幸,但无奈肚子不争气,一直没怀上孩子。尽管她对赵元僖裤裆的管控极为有利,以至于赵元僖直到27岁暴毙都没留下子嗣。

    但久而久之,“张梳头”还是无法压抑自己的嫉妒与愤怒,最终决定铤而走险除掉李氏好取而代之。

    她特制了一把含有机关的酒壶,攒了个局邀请赵元僖与李氏吃喝,本来是想让李氏喝下毒酒嗝屁。

    谁料想碰杯之后赵元僖突然暖男本色挥发,以李氏的杯中酒比较多为由,与其换杯而饮,这下赵元僖喝下了本该属于李氏的那杯毒酒,人没了。

    赵光义派王继恩彻查后,迅速摸清了状况,但是最后公布的处理结果却是以“张梳头”骄横跋扈殴打下人致死以及为自己父母办葬礼僭越礼制为由,将“张梳头”缢死,并扒开了其父母的坟头烧尸,其余亲属全部流放。

    除此之外,还将追封赵元僖的“太子”封号撤回,改以“一品”官员的规格举办葬礼。

    再次注意,朝廷公开的罪名里面没有“张梳头”毒死人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如此处罚很难让人不联想。处理张梳头怎么样都不过分,但是赵元僖犯啥错了?

    不追封“太子”人家也是亲王,可现在竟然沦落到要按“一品”的规格办葬礼,这就说不过去了。

    难道说就是因为赵元僖不该这么放任宠幸“张梳头”,就导致前几天还为儿子之死肝肠寸断的赵光义,一下子来了个态度大反转?

    谜底要从时任左谏议大夫的魏羽向皇帝劝谏一事揭开。

    当王继恩带领的专项调查组审查完毕后,赵光义开始大肆追捕审查许王府及开封府的属隶,这时候魏羽发话了,他说“当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所谓谋反时,其罪行仍可宽恕,今日许王这点错跟刘据比算个啥!”

    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应该知道,刘据在汉武帝刘彻晚年,因为巫蛊之乱受到迫害,最后不得已起兵反抗。

    魏羽在这里引用典故说刘据罪行最深的地方在于起兵谋反,而许王(赵元僖)之罪没到这一步。

    那么赵元僖犯了哪些错呢?

    暗中勾连大臣?

    结交边将?

    或者说是像巫蛊之乱中刘据被诬蔑的那样,暗地里做了个老爹赵光义的稻草版小玩偶,没事了在这个玩偶上练练针灸,好有朝一日亲自给老爹治治箭伤?

    具体的内情已经无从知晓了,但联系到赵元僖此前与赵普包括吕蒙正那些说不清楚的事,他保不齐为了被立太子甚至是早点接班登基做出一些祝愿老爹“寿比南山”的事,也不是没有可能。

    毕竟,王继恩出马直接去府邸搜查,再隐秘的活动都会被查出蛛丝马迹的。况且,你家“张梳头”还是用毒害死李氏的,这不跟你爹赵光义抢饭碗吗?

    你忘了当年你爹晋王府里的那个医术高手程德玄了吗?

    你爹培养程德玄,结果是你大爷赵匡胤暴毙、你爹当了皇帝,你培养“张梳头”是想干啥呢?

    真相是无法解开了,也不必再去纠结。总之赵元僖就这么死了,如此一来皇位就像掉馅儿饼一样砸在老三赵恒头上了,他能顺利的接住吗?

    赵恒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其实赵恒当上皇帝,真的没费啥力,全程就是不主动不拒绝就把事办了。

    992年底赵元僖暴毙,紧接着993年四川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的起义,这场起义极大的牵扯了朝廷和赵光义的精力,即便如此在局势稍微缓和之后,赵光义便开始着手明确接班人。

    先是994年(九月),赵恒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并由襄王进位寿王。在综合考察了1年后,赵光义经过与寇准交换意见,正式册立赵恒为太子。

    再之后也就是1年多的时间,997年三月,赵光义便驾崩了,赵恒因此继位登基。

    别说是从赵元僖死到赵恒被明确为接班人,即便从赵元佐那里开始排队来看,赵光义挑选皇位接班人也都一直是按照长幼顺序走的,每一次交替中间从来没出现过第二个人选。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赵光义这些儿子里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嫡子。

    一直到赵光义驾崩,共有3任正妻(皇后):

    第一任是被追封为淑德皇后的尹氏,她哥哥是后周时期曾任保信军节度使的尹崇珂,这门亲事是后周时赵匡胤做主给赵光义定下的,尹氏死得早,无子。

    第二任正妻来头不小,就是大名鼎鼎的符彦卿之女,这门亲事也是赵匡胤给赵光义安排的,赵光义也因此和柴荣成了连襟(柴荣俩皇后都是符彦卿的闺女)。

    以符氏的家世,如果生下儿子会毫无疑问成为嫡长子,但不幸的是她也没有子嗣,并且死在了赵光义登基之前的头一年,后来被追封为懿德皇后。

    第三任正妻还是他哥哥赵匡胤给安排的,来头仍然很大,是李处耘之女、李继隆之妹。早先进府是当王妃的,后来符氏死了、赵光义登基,就把她立为了皇后。

    这个李皇后年龄小、身体也很康健,从被立为皇后直到送走赵光义、被赵恒尊为太后,都一直没病没灾。但她这么多年里也没有留下子嗣。

    这样一来,赵光义的儿子们就没有什么身份差别,按照长幼顺序选择接班人是最稳妥的方式。

    由于之前赵光义一直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赵元佐、赵元僖身上,关于赵恒在此期间相关表现的记载并不多。从被立为太子到继位时间又很短,史书的记载也只有两条:

    一是为人谦逊。尽管贵为太子,但见到自己的老师仍是恭敬有加。

    二是办事用心。对开封府的事务很上心,处理妥帖得当,多次得到赵光义的赞许。

    但是皇帝毕竟不是好当的,前期顺利不代表一直顺利,赵恒马上就会遇到一个大难题。

    但不管怎么说,他的上位,也意味着赵光义的时代结束了。

    意味着一个可恨的时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