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大唐带我打江山 » 196章 薛仁贵

196章 薛仁贵

    数日之后,朝廷募士的消息已经传遍北方,前来参加应征的燕赵男儿,良莠不齐。

    应征男儿一番比武较量之后,身在幽州的金发敏择优录取,挑选了十几个武艺超群的男儿,将名单抄了,准备上报给李勣。

    那些男儿虽然通过了金发敏的挑选,但是能不能随军出征,当上将领,还得李勣拍板。

    金发敏为朝廷募士的时候,也为自己招揽了几个贴身侍卫,准备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随军听用。

    金发敏招揽的贴身侍卫,是从流浪海外的新罗人士中挑选出来的刺客和义士,不多不少,刚好七人,分别唤着孟章角、孟章亢、孟章氐、孟章房、孟章心、孟章尾、孟章箕。

    这七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更兼血气方刚,敢打敢拼,使用起来,十分顺手。

    有一日,金发敏带着这七名随从侍卫,从幽州返回长安,途经山西一山区,忽听得山道上有两口子正在摆龙门阵。

    金发敏与侍卫歇脚,也将夫妻二人的谈话听了个大概。

    数座无碑的坟茔前,有两口子在这里祭拜祖上。

    因时运不济,碌碌无为,又不甘寂寞的男子埋怨起来:自己无所作为,是因为祖上没有占据好的风水,不给力,准备迁葬祖上的坟墓,靠着风水转运,起家。

    跪拜在坟前男子身边的女子开解道:“真正有本事的男人,不是靠着祖上的庇佑,而是抓住机会,努力翻身,博取功名。”

    男子没有反驳女子的话,叹息一声。

    女子一边烧着纸钱,一边说话:“前几日我下山去街市买布,坊间传得一个好消息,整个县城已经炸开了锅。”

    男子没有插嘴,用心听着。

    烟雾缭绕中,女子继续道:“听说天子御驾亲征辽东,欲招募骁勇的将领,你一身武艺,何不趁此机会建功立业?”

    男子闻言,喜出望外,虽然身穿粗布麻衣,但总觉得自命不凡,成天窝在这深山老林里面打猎种田,岂不是虚度人生!

    两口子聊到这里,金发敏上心了,干咳两声。

    男子站起来,朝着身后的小树林喝问:“谁?”

    金发敏起身,领着侍卫转出大树,来见这对怀揣梦想的夫妻。

    女子不再烧钱纸,起身,遮掩在自家男人身后。

    金发敏近前,打量着眼前的男子。

    怀才不遇的男子,身高七尺,年龄四十岁左右,膀大腰圆,面向白净,续有黑色短须,身穿粗布衣衫,头戴纶巾。怎么看也不是一个地道的农夫!

    男子也瞧着金发敏。见金发敏穿戴不俗,有侍卫跟随,猜想金发敏是个身份特殊的人。

    金发敏率先开口,问着:“请问兄台高姓大名?何方人士?”

    男子抱拳施礼,道:“在下薛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敢问兄台何方人士?高姓大名?”

    金发敏也抱拳施礼,道:“在下金发敏,新罗人士。”

    薛仁贵回首,与自己的妻子相视一眼,两人心中寻思起来。

    金发敏解除尴尬,道:“在下并非有意偷听二位的谈话。”

    薛仁贵脸上微红,道:“让兄台见笑了。”

    金发敏不以为然,走出数步,抬头挺胸,引导着:“刚刚嫂子所言非虚,朝廷正当用人之际,如果兄台有一技之长,又有雄心壮志,何不报名从军?”

    薛仁贵摊开双手,道:“恨无门道。”

    金发敏坦言:“你是山西人,可作速回家,去找张士贵将军应征。”

    薛仁贵并不知道张士贵何许人,回望身后的祖坟,心中犹豫不决。

    金发敏继续开解,道:“兄台富贵之后,再迁葬祖坟不迟。那个时候才叫荣归故里。”

    眼见公子哥金发敏如此看重自己,薛仁贵应允:“在下收拾停当,便去找张士贵将军应征。”

    金发敏高兴之余,点点头。

    觉得跟眼前的这个小兄弟很搭边,知音难觅的感觉涌上心头。有意跟随。薛仁贵随即问道:“金老弟,同去,如何?”

    哈哈哈!金发敏仰天长啸,忽又郑重其事地对着有点迷糊的薛仁贵夫妻二人道:“你自去。我自在长安城等你。”

    “如此甚好!”想着还能和眼前指点迷津、一见如故的金发敏再次相见,薛仁贵显得十分激动。

    金发敏朝着薛仁贵抱拳施礼,意味深长道:“告辞,保重。”

    薛仁贵不理解金发敏为何不带他一起走,很失落,道:“保重。”

    金发敏带着侍卫离开,走下山坡。

    薛仁贵的妻子收拾起地上的篮子,起身,跟着薛仁贵朝着山下走去。

    枯枝败叶的树林里面,时不时传来老鸹的叫声。

    十五日后,长安西郊军事校场。这天是出兵的黄道吉日,袁天罡推算的。

    黄罗娟金伞盖下的李世民,乘坐龙凤辇,打着龙凤日月旗幡,率领大唐文官武将来此誓师出征。

    校场里面,旌旗蔽日,全副武装的大唐将士,戎装袍甲,光华灿烂。

    一阵嘹亮劲急的号角响起,在指挥太守的令旗挥动下,将士手举刀枪,跨前一步,大喊:“杀,杀,杀!”

    隆隆喊杀之声响彻校场,又如万顷怒涛撞击群山。

    贞观十八年十一月(公元644年),李世民以高句丽残虐其民,侵暴邻国,违我诏令,为此昭告天下。

    高台上面,礼部尚书晃动头上月牙乌纱帽,手中摊着一卷长文,乃讨伐高句丽的檄文:

    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杨出师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雠,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

    洋洋洒洒,檄文念毕。

    黄罗娟金伞盖下的李世民接受大唐文官武将的朝贺。

    高台上,太监甩了一下手中拂尘,宣读诏书:

    拜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总领朝廷江、淮、岭、陕水师四万,从莱州出征,兵出渤海,直取辽东卑沙城。

    众人瞧见,张亮头戴九凤朝阳盔,顶门上一朵红绒突突乱颤,红绒勒甲绦,青中衣,上绣团花,狮蛮带紫金搭钩,腰悬宝剑,外披紫罗袍。威风凛凛。

    拜兵部尚书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总领朝廷步、骑军六万,从洛阳出发,经幽州,进攻辽东。

    众人瞧见,李勣头戴青铜狮子盔,身上绿罗袍半披半挂,勒海带密排金钉,身穿大红战炮,上绣金蟒,外罩锁子连环亮银甲,征裙上绣着蟒翻身,龙探爪,边绣灵芝草。犹如一尊天神。

    惊龙作为大军向导,随军参事。

    最后,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国师袁天罡相随,从长安出发,总督张亮、李勣率领的陆海十万大军。

    众人看见,袁天罡一身太极袍道士打扮,束发盘髻、戴一顶扁平的混元帽,脚穿白布袜,脚登船形云鞋,背上背负一把天师剑。

    誓师出征的仪式搞完后,大唐数千水师在总管张亮的率领下,前往山东水师大营,欲从莱州走海路,渡过渤海,向高句丽本土进军。

    新安县令刘仁轨来不及向袁天罡和金发敏告别,跑了一趟海东,完成任务后,随军出征,给朝廷水师搞起后勤来。

    刘仁轨的治军方略,深得总管张亮的赏识。这是后话。

    大唐数千马步军在总管李勣的率领下,挥师北进,前往定州大营,欲从幽州出发,翻越长白山,跨过鸭绿江,直取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