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第一章 童年

第一章 童年

    大宋正史

    大宋开创者赵匡胤某日大宴群臣,大家喝得高兴时赵匡胤突然大声问王彦超:“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王彦超降阶顿首说:“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君臣二人说的什么意思呢?老赵说,当年我去复州投奔你,你是我父亲的老朋友,也是当地的一把手,为什么给了我一点钱,像叫化子一样的打发了我?老王立马回答说,复州就是个小地方,容不下您这尊大神啊。是上天不让您留在小小的复州啊。一听老王如此说,老赵当然是哈哈大笑。君臣之间是其乐融融,一片祥和。但是,我估计当时的老王也是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又或者,私下在嘀咕我乍知道当初的混混小赵会成为今天的皇帝,不然当时还不把你像祖宗一样贡起来了。谁让我没有先见之明,谁让你那时候怎么看都是个小混混呢。君臣之间的上述对话或许有,或许没有。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件事,老王绝不会因早年的拒绝行为受到任何的惩罚。因为老王同志碰到的是赵匡胤,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一个胸襟开阔的好汉子!让我们来好好的了解英雄的赵匡胤是如何一步步成长最终成为大宋三百年基业的开创者的。

    童年

    姓名:赵匡胤(小名:香孩儿)

    庙号:太祖(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称呼宋太祖)

    出生年月:927年3月21日至976年11月14日

    属相:猪

    出生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民族:汉族

    长住地址:河南省开封市大宋皇宫

    职业:军官(后期主要是宋朝皇帝)

    父亲:赵弘殷(后周高级军官)

    母亲:杜氏

    兄弟:赵匡义(赵光义,赵炅,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廷美

    儿子:赵德昭,赵德芳(杨家将故事中的八贤王)其余早夭

    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大致家庭情况就是如上所述,应该说赵匡胤同志是一个妥妥的官二代。

    因家庭条件挺不错的,所以赵匡胤从小也没吃过多少苦头,所以打小起心态也比较平和。

    纵观人的一生,无非是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则用一生弥补童年。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理论,人们通常会对青少年时期某些一直想得到却总是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长大后当自己有能力时,就会不顾一切的全力追求当初得不到的东西,完全不考虑自身实际需求的数量,这被称为过度补偿机制。赵匡胤同志的所作所为从正面充分证实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而刘邦、朱元璋同志的所作所为则从反面充分证实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

    以上历史人物的事例对我们广大家长教育孩子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所以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这个得失不但位高权重的统治者可以借鉴,就是我们普通的广大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也可以借鉴。

    不要再相信:“棍棒出孝子,虎爸虎妈出人才”这些违背儿童天性的教育言论。一个愉快的童年,对任何人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没有像汉高祖,明太祖那样大杀功臣,而是通过宴请聊天这样比较和缓的方式解除了部下的兵权,就这样维护了君臣之义同时实现了自己巩固政权的目标,确实了不起。

    作为大宋王朝的开创者,根据史书的记载赵匡胤出生时也是天有异象,就算没有也要变着法儿的有。赵匡胤出生时的神异表现和其他的朝代开创者完全有得一拼。据史书记载说是赵匡胤同学出生的时候,“赤光绕室,异香整日不散,体有金光,三日不变”。

    正经八儿的《宋史》史书记载中就有这些异象(可见史书记载有时也就一笑即可,真是这样赵匡胤同学还不是变神怪了),但是不这么记载无从体现咱赵匡胤同学作为王朝开创者的神奇之处。可见,史书要看要读,但绝不可不加分析的读,不加思考的接受。

    总体而言不管赵匡胤同学是否真实有这样的出生异象,赵匡胤从小个人生活环境还是相当不错的。有一个慈爱的母亲,有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绝没有像明太祖朱重八那样的悲惨童年。

    但是从赵匡胤出生的当时社会大环境而言当时,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动荡,四分五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赵匡胤出生的927年,在其出生地是五代时期的后唐政权天成二年,北方是契丹国的天显二年,南方地区则是南吴政权,吴越政权,南汉政权,荆南政权等等割据政权并列共存的混乱时期。

    赵匡胤同志个人是在一个较为稳定和缓的家庭环境中愉快的成长。小时候赵匡胤同志基本不愁吃不愁穿。只是赵匡胤同学从小相对而言不太喜欢读书更喜欢的是练习枪棒技艺。所以赵匡胤同学自小功夫出众,特别是棒法了得。小时候由于父亲赵弘殷长年征战在外,而且杜氏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未能长大成人,所以对二儿子赵匡胤同学平时的生活多少有点溺爱。虽然多次要求赵匡胤同学多读书多学习,但看到赵匡胤同学更喜欢舞枪弄棒,母亲杜氏也随他的性子不去过多责备和干涉。所以赵匡胤同学总是和一帮差不多大小的小孩一天到晚在外厮混游玩,小时候的赵匡胤书读的不多身体倒是练的棒棒的。

    当时洛阳城东除了夹马营,还有驻马营,辖马营,健马营,客马营,新马营,统称为东城六营。住户大多是连年征战在外的各级将校的家属。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一大帮男孩,大多好勇斗狠,都非常喜欢舞枪弄棒,骑马射箭。并且时常做些二军对垒,排兵布阵的战争游戏。赵匡胤同学在日常的游戏中由于身体强壮,体力超人,所以揍人经常能获胜。而且因为头脑灵活总能为自己的阵营在游戏中获胜出计谋出主意,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群小孩的头领。赵匡胤同学孩童时期就获得了一个夹马营都指挥史的称号,在一群小孩中颇有一些威信。日子在儿时同伴及家人的陪伴中平静的过去,赵匡胤同学也慢慢的长大了。

    转眼间赵匡胤同学已然成年,成为了一个相貌堂堂的英武青年。此时的赵匡胤同学只见他脸孔黑紫(长年室外活动,勤练武功的缘故)鼻梁挺拔,天庭饱满,身高七尺,肩宽腰细,懂相之人一见就知是非寻常之辈。

    一天闲来无事,赵匡胤同学到洛阳城东的校场去逛逛看看,远远的就望见校场上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瞧,原来是一个胡人在卖一匹西域宝马。一看此马全身赤褐色,毛发光泽油亮,绝对是一匹千里神驹。

    通常凡是有真本事的人大多有些脾气,同样有本事的马儿当然也允许有些脾气。自从此马站在校场上开始,就没有一刻是安宁的。校场上已经有几人想仔细走近马儿观察一下,但是马儿不是四蹄乱踢就是嘶鸣不止,总想挣脱缰绳奔向远方,普通人根本近不了身。胡人一见场上只有围观者,没有真正的买主。只能将马儿的出售价格一降再降,只想尽快脱手了事。

    赵匡胤同学虽然身上没带钱但对此马是一见钟情,很想买下此马。听到胡人的价格一降再降,从最初的二百两银子的要价一直下降。最后说到此马仅需五十两银子时,就上前对胡人说“我来试试收服此马。”话音刚落只见赵匡胤即刻翻身上马,当然马儿也没给赵匡胤面子也是好一番折腾,根本没有像赵匡胤想像的那样,马儿对自己是乖乖的听话的。赵匡胤也是折腾的一身大汗,最后一不小心还给马儿颠在了地上。当时的赵匡胤掉下马儿后卧在地上好长时间是一动不动。周围的人还以为赵匡胤同志就此挂了。最后神奇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马儿见赵匡胤同学摔在了地上后围绕校场兜了几个圈后没有跑掉反而主动回到了赵匡胤身边,并且不断的低头拱赵匡胤,表示出对赵匡胤的关心。最后赵匡胤总算自己站起来了。此时的马儿也不再折腾,而是温驯的站在赵匡胤旁边不再暴躁不再嘶吼,显然是认了赵匡胤作为自己的新主人了。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驹择主而服吧。赵匡胤向周围认识的商家借了五十两银子高兴的买下了这一神驹。

    到家后母亲杜氏见到赵匡胤不但人回来了还多了一匹马儿,立刻问赵匡胤怎么回事。赵匡胤同学虽然喜欢舞枪弄棒,人高马大在外颇有领袖气质,一副谁也不服的样子。但对母亲却是十分温顺,见母亲询问事情的经过,忙将事情一五一十讲给了母亲听。当然自己从马上摔下差点挂了的事就不说了,省得母亲大人担心。眼见儿子已经成年了,但整日不做事而且还这么乱花钱,所以母亲杜氏听了事情经过后也颇有点为赵匡胤担心今后的出路生计问题。况且五十两银子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五万元钱了,而当时的小赵同志还从没赚过一个铜板回家过。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母亲杜氏也没有劈头盖脸的对儿子大声喝骂,而是脸色平静但语气严肃的对儿子赵匡胤同志进行了一番教育。“儿子啊,你呢是家中长子,父亲长年在外辛苦拼杀。家中还有未成年的二个弟弟需要照顾,现在你也长大成人了,所以你也应该为家里分担点责任了。你看你现在没有为家里赚一文钱来补贴家用,反儿是这样乱花钱。长此这样下去,可是不行啊。”母亲杜氏虽然声音不大但态度是认真严肃的。由于赵匡胤同志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所以在外是一帮孩子头领,但对母亲的话还是听在心里的。听了母亲的话,赵匡胤同志也认真的回答,“娘,你放心,孩儿一定不会辱没祖宗,也不会辜负你老人家的期望的”。老母亲杜氏听了赵匡胤的回答还是感到了一丝安慰,不管怎么样至少儿子还是能听进自己的劝告的。赵匡胤同志话虽对母亲这样说了,但眼前也确实也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怎么做事更妥当,更有前途。很有责任心的赵匡胤心里也是挺急的。听了母亲教导后的一连几天,赵匡胤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该怎么规划自己的人生?是像父亲一样从军建功,还是补贴家庭从事商业活动,实在是把握不定,晚上睡觉也不太踏实了(可见赵匡胤同学也是有责任心的人,从商也是很有头脑的,能够二百两银子降到五十两银子买到了好马,可见小赵的经商天赋)。赵匡胤心里也在想,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呢?自己的前途到底在哪里呢?各位同志,你们看就像赵匡胤这样的一代明君,童年时期也就和我们平凡人的童年一样。所以不要急着对我们的孩子层层加码,从小就学这学那,一刻不得空闲。也许父母的一丝鼓励,一丝包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需要,对孩子的漫漫人生路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