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第十章 陈桥兵变

第十章 陈桥兵变

    赵匡胤率军在王命下即刻北上,大军行至开封东北三十里远的陈桥驿时,天色已晚。赵匡胤传令大军就地宿营,天明再出发。当时大军的行军速度就像是郊游的队伍,根本不像是北上抗敌的应急军队。陈桥驿是政府沿官道设立的一个驿站,为往来使者提供住宿。当时的陈桥驿只有几幢房子和数十户居民。几万大军驻扎条件可想而知,基本就是在没有任何设施的露天驻扎,而且当时的季节是冬天,更何况是在北方。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天气,兵士更是怨声载道,心中各种不满,没有报怨才怪了。一间较为宽敞气派的房子里,王审琦、张令铎、罗彦环、赵匡义,赵普等主要将领正在商议什么大事,大家神色紧张,争论不休。争论后最后赵普总结道:“目前周主年幼,朝政无序,外有强敌,国家势危。而点检威望素著,英明神武。拥其为帝,既解百姓之危,又能拒外敌入侵,实是英明之举。但点检大忠大义之人,必然拒绝众位拥其为帝之举。故在下认为,唯有进行兵谏,逼他应允,方可成事。”众将皆服。于是大家分头行事,按计划进行。哎哟,赵普同志真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一件以下犯上的暴动行为在赵普的口中成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据说当时赵匡胤因事发突然,带领部下理清头绪出发后感到非常疲劳。当天傍晚吃过饭后就休息“熟睡”了,而此时赵普和赵匡义就正式上场了。哥俩悄悄召集自己的铁杆部下,吩咐下去,让他们在军中鼓动军士:当今皇帝乳臭未干,没能力处理政事,权力肯定会落到权臣手中。现在我们在外面拼死效力,皇帝也不明白,并且我们出生入死还不是为搏得个功名富贵,不如我们现在就拥立点检做天子,我们自然有拥戴之功,功名富贵岂不来得更容易?军士们听了这番鼓动,心想功名富贵就在眼前,哪一个不动心?于是群情激奋,纷纷响应。赵普和赵匡义二人心中暗喜,鼓动军士们来到赵匡胤门前。拂晓时分,突然成千上万的士兵将领朝赵匡胤的帅营涌来。众军士刚刚还噪声一片,这时却变得鸦雀无声,因为到了帅营前军士们只听见里面传出如雷般的鼾声:呼!呼!呼呼呼……

    赵普和赵匡义对军士们示意在门前等候,二人作为代表入见赵匡胤。赵匡胤的亲兵在帐前拦住了众士兵,经协商后只允许包括赵普和赵匡义在内的几位将领进入赵匡胤的帅营。赵匡胤此时已被惊醒,见到众将领进来,怒气冲冲的问道:“你们为何聚众喧闹?”大概率来说,赵匡胤同志的这个表现有点虚伪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不知道肯定说不过去啊。

    赵匡义走上前去对赵匡胤说明众将的意见,劝说道:“天意所定,众望所归,兄长还是顺天应人,做万民之主吧。”

    赵匡胤一听,大声说道:“此等不仁不义之事,万万不可!”

    众将又再次劝说:“今周室式微,若点检今日不取,他日必被他人所取。若天下落入奸恶之手,百姓之灾无尽矣。”

    赵匡胤还是说道:“一派胡言,此等之事绝不可做!”

    赵普又进言道:“试想点检若不答应,士兵失去约束,擅自杀回开封,岂不是一场浩劫。况且点检即位后,只要善待太后,幼主,安排妥当,也是不负周室了。”

    赵匡胤此时才沉默不语,但还是不答应。

    帐外人声,马嘶,兵器碰撞声,一片混乱。帐内寂然无声。

    众将见赵匡胤还是不答应,情急之下一齐跪在地上恳求道:“请点检早作决断!”

    赵匡胤这才故意长叹一声,显出一副被逼无奈的样子,对诸将说:“你们起来吧。如果要我这样做,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否则宁死不从(此时的赵匡胤拿下一个最佳帝国表演奖应该没任何问题,哈哈)

    即使一百个条件也无妨,众将说道。

    于是赵匡胤严肃的对众将说道:“第一,周室太后幼主,保持原有待遇,不得有任何侵犯。第二,朝庭旧臣,保持尊重,不得有任何欺凌。第三,朝庭府库,京城百姓,不得有任何侵扰。”众将听闻,皆都允诺。张令铎一见马上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簇拥他出了房门。数万将士齐声高喊:“万岁,万岁。”

    赵匡胤向将士重申了三条禁令,率军返京。赵匡胤带领众将进入京城,命令众将士都回归本部待命,自己也回到衙门,脱下身上的黄袍。虽然目前赵匡胤的皇帝身份已经被众将士所认可,但是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摆平众文臣,首先是要取得宰相们的认可。于是赵匡胤命令手下亲信将士到宰相府去“请”各位宰相。

    不一会,众将士披甲带刃押着范质、王溥等来到检点衙门,赵匡胤起身迎接。接下来便是赵匡胤表演的时候了。赵匡胤一见到范质,立刻呜呜咽咽地哭泣道:蒙恩相看重,遣匡胤北上御辽,本应奋死效命,奈何众将士为富贵迫匡胤做下此等叛逆之事,无颜报先帝厚恩及恩相错爱,奈何?

    言下之意,可不是我想要当皇帝,是将士们逼我当,今天你如果不承认我做皇帝,将士们也会逼你承认,不是看我怎么办,是看你怎么办?还没等范质答话,只见一个叫罗彦环的军校抢先一步来到范质面前,举起佩剑,指着范质嚷嚷道:今天必须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呵斥道:退下!罗彦环就像没听见,只是落下佩剑,站在原地不动。君臣二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得天衣无缝。

    范质见状,也激动起来紧紧握住着王溥的手,手指甲都掐到王溥的手背里去了,疼得王溥手直抖擞,但却不能出声只得暗地里叫苦。范质用颤抖的声音对王溥说:哎!仓促遣将,造成今日之局面,都是我们的罪过啊!王溥心想,都是你的过错,和我有什么关系!怎么就说是我们的过错了。此时的范质,不仅仅后悔未加查实仓促派赵匡胤出征,还因为另外的一件事而更后悔。此前有个叫郑起的官员曾上书给范质,陈述赵匡胤非常有威望而且很得军心,如果他有叛逆之心后周政权将非常危险,不适合当保卫皇宫的禁军首领。但是范质根本没有采纳郑起的建议。现在想想,范质是肠子都悔青了。

    过了好大一会儿,范质才稳定了情绪,指责赵匡胤:先帝在世时,待将军如子,今遗体未冷,将军怎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赵匡胤听到范质这么指责也不回答,心想就让你发泄发泄说几句吧,发泄完了就该承认我现今是新的皇帝这一事实了。谁知范质指责完,完全没有下拜的意思。赵匡胤一见就有点心慌了,心想:这接下来的表演没剧本啊,没按照自己想的那样演啊!这个情况咋办呢?难不成真把范质给杀了?还没登基就杀当朝宰相,这事情传出去名声也不好啊!

    赵匡胤正在为难之际,有人把剧情续写了下去,谁呢?就是被范质掐的手疼不已的王溥。王溥可没范质对后周那么忠心耿耿,他心里想的是:大哥,事到如今,我们是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事已至此,咱就别僵持了吧!否则,咱哥俩的小命都不一定保得住,我可不管你了,我先承认啦!于是王溥跪下便拜,口呼万岁,顺便往下拉范质的手,范质见状,知事不可改,也扭扭捏捏的跪了下来。收服了以宰相为首的文臣后,赵匡胤马上令潘美为使者,赴朝庭通报相关事宜。至此后周政权已全部牢牢掌握在赵匡胤的手中。此事件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正是由此开端,中国开始进入宋朝统治时期,开始了赵宋三百年风起云涌的伟大征程。

    赵匡胤被部下被逼黄袍加身,几乎兵不刃血夺取了后周政权。像极了郭威黄旗加身建立后周的情形。所以赵匡胤到底是被逼还是早有预谋,实在值得商榷。但在此兵变过程中,赵匡胤尽可能的少流血,实际上在政变过程中确实也仅有重臣韩通被王彦升所杀,京城秩序没有大乱,百姓生活没有被侵扰也是不争的事实。陈桥兵变与历朝历代改朝换代过程中血流成河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我们认为赵匡胤的措施还是值得肯定的。而王彦升因维持京城秩序不得以杀了重臣韩通一事真的受到赵匡胤的严罚,长久得不到升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