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五十二章 三国鼎立(四)

五十二章 三国鼎立(四)

    李继迁最终因自己的极度自信最终被潘罗支设计所杀。在最后弥留之时,将统治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李德明。虽然此时此刻,这个李德明才22岁,但他绝不是一个纨绔子弟绝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史料记载,李德明“深沉有气度,多谋略”,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合格首领。父亲死后李德明召集部下开会,告诉大家:“父亲让我们投降宋朝,与宋朝和好这个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咱们是站着求和,还是跪着求和?跪着求和宋朝肯定瞧不起咱们,不会有真正的和平。为今之计,咱们必须展现足够的实力,让宋朝不敢小瞧咱们,只有站着求和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如此见识,实在是历史早就决定了让西夏能占据一方,留下自己永远的传说,因为他们有李德明。宋朝这么多的皇帝,和李德明一样有勇有谋,既具备战略规划又具有战术能力的着实不多。诸将一听附和道:“主公说得是,你说吧,怎么展示咱们的实力?”李德明告诉大家,为今之计有两条。

    第一,“先王被害,蕃众惊疑。若不假北朝威令慑之,恐人心未易靖也。”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咱们必须得到辽国的册封,这样才能大树底下好乘凉,让其他诸侯畏惧咱们。

    第二,为先王报仇,讨伐吐蕃干掉那个杀父仇人潘罗支,这样才能打出西夏的威名,让宋朝不敢小瞧咱们。

    对于李德明的这两条建议,诸将就回答了一个字:“善。”大家依计而行,文官们开始出使契丹,请求辽国的庇护。武将们则调兵遗将,筹备粮草,准备进攻吐蕃。史料记载,大辽萧太后收到李德明的降书后,她想都没想就同意了李德明的请求。萧太后册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因为在当时辽国正准备与宋朝决战,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萧太后当然希望多一个盟友了。即使西夏不参战,不帮助自己也不能让它跟宋朝同一个战线一起来对付自己。得到了辽国的册封,李德明高兴不已,如今得到了辽国的支持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李德明终于可以挥师西进,讨伐潘罗支,替父报仇了。

    然而李德明刚刚出兵,吐蕃那边又故技重施。他们竟然又投降了。只不过这一次吐蕃的投降,不是诈降,而是真真正正地投降了。

    原来此时此刻的潘罗支已经被部下杀死了。李继迁死后,潘罗支就预感到了,李德明即位后必将跟自己拼命。于是他派弟弟去开封求见宋真宗。请求宋真宗出兵两家合击,一鼓作气,消灭西夏。

    对于潘罗支的建议,宋朝第一战神大将军曹玮(曹彬的儿子)完全同意,他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接受潘罗支的建议,现在趁着李德明羽翼未丰马上出兵,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要不然等李德明强盛后再出兵,恐怕就来不及了!

    事实证明曹玮不愧为一代名将,他的预测完全正确。曹玮出生名门,在北宋时期要论统帅军队和大将风度,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曹玮自19岁进入战场之后,历经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守卫边疆近30年,在这30年间曹玮将实施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宋朝边疆打造得固若金汤,多次防住了西夏的进攻,为宋朝中期的和平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北宋著名的三都谷之战中,吐蕃王国的军队主动进攻,有一次甚至都靠近宋朝军队了,部下慌张的跑到军营请示曹玮该如何处置,没想到知道消息的曹玮还淡然的吃饭,然后又不慌不忙的走出军营,指着吐蕃军队中的一人对手下的士兵说到:“就是你了”。随即部下抽弓射箭,当即射杀指定的敌人,一见宋军如此神勇吐蕃大军瞬时土崩瓦解,最终在此地留下了数千人头。反观宋军只损失了区区百人。

    然而对于曹玮和潘罗支的请求,最高统治者宋真宗却没有同意这一方案。因为宋真宗觉得李继迁死后,李德明不过是一个20多岁的娃娃,他一定会主动与大宋求和。既然李德明愿意称臣纳贡,那何必非要兵戎相见呢?不费一兵一卒,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夏问题,这才是正道。于是宋真宗驳回了曹玮和潘罗支的请求打算与李德明求和。

    至此宋朝失去了一个消灭西夏的最好机会。以后直到两宋灭亡,宋都没有这样一个机会了。

    吃了一个闭门羹被宋朝驳回出兵的请求后,潘罗支这叫一个郁闷,他想单独出兵,讨伐李德明。然而不是每一个酋长都想跟着潘罗支一起死。吐番的内部本来就不和,对于讨伐党项这件事情,很多酋长都不愿意。如今在宋朝已经拒绝的情况下,那些酋长们更不想跟着潘罗支干了。因为大家各怀鬼胎,无法求同存异,见潘罗支想一意孤行下去,反对的长们就摆了一桌鸿门宴,把潘罗支杀死了然后一不做二不休投降了李德明。

    潘罗支一死,吐蕃群龙无首实力锐减,胆小怕事者更是投降了党项。德明一看吐蕃已经败落,没有实力再威胁自己了,自己终于可以高昂着头到宋朝谈判了。

    李德明派手下一员大将,带着二十五匹马数十头骆轮,求见宋真宗请求归属。李德明表示只要宋朝承认他对西夏的统治,他就对大宋称臣纳贡,绝不侵扰宋朝州县。李德明愿意投降,宋真宗也愿意招安,大家既然都愿意谈判,那么剩下来的事情就是互相讨价还价了。

    在谈判过程中,宋朝开出了七个条件,告知李德明:同意,咱们罢兵休战。不同意,咱们继续干!

    这七个条件,如下:

    第一,归还灵州。灵州,那里是宋朝的领地,必须归还

    第二,承认李德明对平夏地区的统治,但不许出境,势力只能在定难五州的范围内。

    第三,归还被俘的宋朝士兵、百姓和官员。

    第四,双方百姓不得越境滋事,如果出现了边境纠纷,不管是党项人,还是宋人,都由宋朝处置,宋朝拥有“最终解释权”。

    第五,李德明要派遣子弟入京,“宿卫京师”,以显示党项效忠的诚意。

    第六,遣散所有党项军队。

    第七,宋朝与党项开通贸易,允许党项人与宋朝做生意。此外,宋朝还给了党项人一个特权,允许党项人到中原内地贩盐,但每年只许卖一千万担。

    宋朝允许党项人贩卖青白盐的条款,可谓意义非凡。

    从汉武帝时期起,中原王朝就实行盐铁专卖制度。盐是国家垄断产品,由国家来卖,私人禁止贩卖,违者严惩不贷。如今宋朝允许党项人来内地贩盐,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无数的人就会以党项人的名义,贩卖私盐,牟取暴利了。如此一来,就会扰乱国家的食盐专卖制度、甚至摧毁宋朝的食盐市场。

    可见宋朝给党项的这项条款,等于给了他们一个极大的好处,自己做了一个巨大的让步。然而面对这个好处,李德明却并不买账。

    史料记载,李德明看完这七个条件后,同意了五条但对其中的两条却坚持不同意。

    在李德明眼中,开通贸易、归还俘虏,这个没问题。遣散军队,这个也好办,再偷偷摸摸组建便是。宋朝拥有对边境纠纷的“最终解释权”,这个也能接受。李德明不能接受的是第一条和第五条。李德明告诉宋朝,让我归还灵州,没门儿!灵州是我老爸费了数年心血、牺牲了无数党项英烈才夺取的。你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想要回去,没这好事。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想在谈判桌上得到,自古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想灵州只能自己派兵来抢。

    李德明还告诉宋朝,让我派遣子弟进京,还美其名曰什么宿卫京师,不要来这一套。我还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让我的子弟进京当人质,用他们来威胁我,让我造反时投鼠忌器。

    既然识破了宋朝的诡计,李德明根本不派子弟入京,他的借口也合情理:“我家人口少,没人去京城。”见李德明坚决不同意这两条,宋朝也没办法只能继续讨价还价。

    宋朝告诉李德明,你要是不同意那两条,就取消与党项人的贸易,也不许你们来宋朝卖盐。李德明回复宋朝,无所谓不让官卖,那就私卖。反正私盐的商贩多了去了,宋朝管得过来吗?最终因为宋辽大战一触即发,在辽国的威慑下,宋朝只能选择了妥协,最终结果是宋真宗被迫同意了李德明的请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宋朝与李德明达成协议,宋朝放弃灵州,召回定难五州的宋军,将残破不堪、空无一人的夏州、银州、绥州交给李德明。同时封李德明为“平西王”,赏赐白银1万两,丝绸1万匹,钱5万贯,茶叶5000斤。这个合约史称“景德合约”。至此宋与党项纷争了20多年的西疆,终于获得了安宁。

    从此之后,整整30年,宋朝西线再无重大战事,李德明规规矩矩地做人除了偶尔勒索一下宋朝、打个小仗外(后面再说)他也没有干什么特别过分的事情。当然我们在前面也说过,宋军俘虏了李明德的奶奶等人,对她们也是好生相待。李明德也是有感于宋朝君臣的仁义之举,所以在双方达成了协议后也是不再出尔反尔。

    虽然签署了这个“景德合约”,宋朝有一种“花钱买平安”的感觉。但不管怎样,宋朝终于可以抽出手来,调集所有的兵力,抵御北面的辽国了。对于宋朝面言,虽然西面的党项挺能折腾,但只是癣疥之疾、无妨大局、帝国直正的危机还是来自北面,那个强大无比的辽国,才是宋朝真正心腹大患。

    西北地区的党项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成气候。成为了当时政治版图上的一股重要力量。加上最早立国的大辽国及最强国力的大宋政权,三国鼎立的局面事实上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