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五十一章 三国鼎立(三)

五十一章 三国鼎立(三)

    李继迁由于对大宋的作战过程中连战连胜,夺取了大宋西北地区的大片土地和城池,一时间嚣张无比。最终还是因为在杨业的老家麟州碰了壁,二万人的精锐部队在三千人阻击下竟然只存下六千人跑回了老家,这才稍稍消停了些时间。但是西夏对大宋的危胁仍然无时无刻的存在着特别在大宋的西北边陲仍笼罩在李继迁的武力危胁的阴影之下,发动战争的时间和地点只是依李继迁的心情而已,对些大宋几乎没有一点的主动性。

    我们说军事是流向的政治,军事不是一味的武力碰撞。大宋君臣最终运用高超的政治手段给了李继迁致命一击,并最终要了他的命。大宋与西夏打的不可开交的同时,在西夏的西南方向还存在另一少数民族部落,最终在大宋能臣的精心设计下巧妙的运用外交智慧,适时给了李继迁致命一击。由于时代的变迁,唐朝时期强大无比的吐蕃王朝,已经彻底分崩离析。如今的青藏高原,恢复到了松赞干布统一之前的状态,各部林立,各自为战。这些强大的部落中,最强大的是灵州西北方向的“六谷部”,这个部落实际上从唐朝开始就盘踞在河西走廊的西凉府(今甘肃省威武市)一带,历经数朝绵延不断,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到大宋立国时已是一支不可小看的军事力量,总得来说是兵强马壮,称霸一方。

    如今到宋真宗当政时这个六谷部的力量也非常强大,他的首领叫作潘罗支。这个潘罗支,他不仅是六谷部的首领,还是宋朝的正式官员。原来当灵州失守的消息传回开封后,满朝震惊,大家都在琢磨下一步怎么办,是重新建造防线还是派兵抢回灵州城。然而张齐贤的一封奏折却另辟蹊径并彻底改变了宋真宗的想法。张齐贤根本不考虑和李继迁正面交战的问题而是上奏道:“陛下,请加封潘罗支为王爵。”事实证明正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宋朝和西夏的命运。

    看完这封奏折后,宋真宗第一时间的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根本不明白张贤齐的意图。潘罗支就是那个六谷部的吐蕃余孽?突然听到这么一个人,宋真宗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差点想不起来有这么一个人存在。赵恒不明白,一个隔着千山万水平时连封信都没有的潘罗支,为什么要给他封王?封王可不是随口说说的,是要给相对待的赏赐的。平白无故给他那么多的好处图啥?然而在经过短暂的认真的思考后,宋真宗就彻底明白了张齐贤的意思。潘罗支在李继迁的南面,如今宋朝跟他结盟对他进行封赏,双方就可以南北夹击李继迁。如今灵州已经没了,要是再失去这么一个盟友可就得不偿失了。相反如果能得到这样一支强大力量的相助,那难过的就是李继迁了。

    于是为了对付李继迁,想明白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宋真宗立马同意了张齐贤的请求,册封潘罗支王爵身份。让他帮助自己从南北二面对党项人形成包围共同对付李继迁。可见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不是胡乱吹的,统治世界除了武力,更需要是智慧。所谓是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偏颇了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对国家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以文治国没有错,但没有强大的武力为后盾,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要说千年前,就是现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是世界通行的法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中华民族立世准则,没有武力怎么可能做到自立自强?当然一味的依靠武力仅仅依靠武力来解决一切问题,最终也会陷入穷兵黩武的灭国深渊。

    本来,潘罗支领导下的六谷部一直不敢进攻李继迁,因为他害怕宋朝攻击自己。但是在得到了宋朝的册封后,潘罗支再也不用担心来自东面的进攻,他终于可以全身心地对付李继迁了。那么潘罗支用什么办法对付李维迁呢?他用的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西夏书事》记载,咸平六年(1003年)五月,潘罗支派使者送给李继迁一封信,大意如下:“西夏王您好,我多次与您对抗是我不对。如今您天下无敌,小人自知不是您的对手,希望投到您的麾下,还望准降。如果您同意请来我这里,咱们歃血为盟,我永不背叛。”

    这封书信是不是很眼熟?没错潘罗支对付李继迁的办法,就是李继迁当年用的战术--诈降。

    史料记载,对于这个熟悉无比的战术,李继迁想都没想,有自己膨胀的自信心中一下子就中计了。他立刻批准了潘罗支的投降请求,并率领部队出发去接受潘罗支的投降了。李继迁脑袋因为高度的自信心有点儿晕,军师张浦的脑袋却清晰无比。张浦告诉李继迁:“不能去,这里面有诈,潘罗支很可能是诈降。要知道吐蕃的传统是尊重勇士,鄙视逃兵。凡是在战场上有过逃跑前科的人,家门口都要挂一个狐狸尾巴,作为这家人的子孙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如今潘罗支未战先降,这里面一定有诈。”

    李继迁回答道:“军师多虑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如今两军势力相差悬殊,我随便动一根手指头,就能弄死潘罗支,他根本不敢造反,我想他应该是真心想投降了。”

    当然了话虽如此,但在张浦的提醒下,李继迁还是提高了警惕,带领部队小心翼翼地接受潘罗支的投降去了。

    来到约定场所后,李继迁如约见到了潘罗支。潘罗支为表诚意,举行了一场热烈的隆重的受降大会。在这个宴会中,李继迁一直提高着警惕,他左看右看希望看出对方的破绽。然而李继迁看见的都是满满的“诚意”和“真心”,没有一点要害自己的痕迹。

    至此李继迁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谁说潘罗支是诈降?自己这个诈降专业户,都没有看出一丁点儿的瑕疵纰漏,张浦真是杞人忧天。但是最终李继迁还是中了吐蕃首领潘罗支的埋伏,身中十余箭重伤身亡。李继迁去世之前立下遗嘱,告诉儿子李德明要给宋朝上降书顺表,向宋朝投降以保住这份家业。那么这个李德明会按照父亲的说法,投降宋朝吗?他才不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