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五十四章 宋辽之战,不死不休(二)

五十四章 宋辽之战,不死不休(二)

    虽然一再战败,但萧太后不肯就此罢休。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八月,萧太后下令,全国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男性,全部到官府报道,她要集结全国所有人马,发动一场宋辽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为什么萧太后如此执着于辽宋开战?实在也有辽国国内皇权旁落,将领大权在握,内乱随时发生的重在因素在内。同时宋朝仍有夺回幽云地区的想法。辽国不得不依赖军事将领的国情存在。要使将领失权,只有二种可能。一是消灭宋朝,统一全国。二是二国议和并由宋向辽称臣,不再发生战争。所以辽宋之战实是当时形势下的必然事件。

    《辽史》记载,此次出兵,辽国征调了史无前例的兵力。由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统率的兵力,就超过了三十万。加上负责从两翼骚扰的东、西两路大军,辽国投入的总兵力,至少超过四十万!动用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辽国可谓孤注一掷倾国而来!

    至此伴随着辽国铁骑的轰轰南下,一场改变中国命运,改变宋辽两个国家,甚至改变中国历史的大战正式上演。

    当听到辽国入侵的人数后,深宫中长大的宋真宗吓得睡不好觉了。很显然辽国此次入侵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他所有的预想,这是一场有史以来宋辽之间最大规模的战斗,这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役!宋真宗惊慌失措,寇准却镇定无比。早在部署北方防守的三道防线时,寇准就在北面驻扎了三十万大军,他还训练了三十万新军。宋朝的总兵力在六十万左右,用这个兵力防守辽军绰绰有余。

    只是跟辽国不同,辽国的士兵不需要后勤补给,宋朝每个士兵却需要三个民夫运粮。也就是说加上负责运送粮草、后勤补给的百余万民夫,宋朝投入到战争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一百八十万。

    如此之兵力已经超过了“雍熙北伐”时期的数倍,宋朝已经动用了能够使用的全部家底!这场战役的胜负结果,已经不是动摇国本决定国家元气盈亏的问题而是一旦打输,宋朝只有一个结果--亡国。因此不管是赵恒还是寇准都必须咬紧牙关极尽所能与辽国决一死战。

    既然是“极尽所能”那么在商量防守对策时,有一个问题成了大家的讨论重点--皇帝是否要御驾亲征?作为第一当事人对于亲征这个问题,宋真宗的第一反应是同意原来议定的方案。在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宋朝就已经预测秋天时辽国会入侵,只是没有想到对方会倾国来袭。当时宋真宗召集两府大臣议事,告诉他们:“朕多次接到边关奏折,辽国正在集结重兵,今年秋天必定南下入侵。朕要亲自上战场指挥,不知道大臣们认为应该什么时候出发好?”

    宋真宗的这番话明确告诉了群臣,亲征不是问题不用讨论。需要讨论的是亲征的时间。如今在国家危急时刻,皇帝亲征的时间,就应该定下来了。然而对于皇帝的亲征时间这个问题,群臣却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寇准是强硬派,建议宋真宗马上御驾亲征,这种事情宜速不宜缓,请第一时间亲临战场鼓舞士气,以振军威!与之相反,毕士安为人谨慎,处事沉稳,他建议等一段时间再说。辽国虽然倾国来袭,但未必雷声大雨点就大,不如等一段时间再说。两位宰相意见不统一,大臣们也各抒己见。最终宋真宗接受了毕士安建议,谋定而后动,先看看再说辽军未必全力南下,等辽军攻破了两道防后再亲征不迟。对于皇帝的这个建议,寇准也同意,只要陛下能亲征,他就没有反对意见。对于那些远程来袭的辽军,寇准也不相信,辽军能够轻易突破自己精心部署的三道防线。好吧,既然寇准不相信那就让你见识一下,大辽萧太后的决心!史料记载面对宋朝的第一道防线,萧太后没有过多地纠缠,而是分兵另行直接绕了过去。没办法,这就是宋朝防守的漏洞,如果敌军孤军深入,战略意图就是要一路南下而不是攻城略地。对辽国的这种打法宋军的防守体系根本是毫无办法的,因为宋军的这道防线根本不能连成一线,只能任辽军随便进出。绕过第一道防线后,萧太后命大军进攻定州。她要攻下这座城池并占领它,其目的是为自己保留一个回家的通道。然而在定州外的唐河,辽军却遭到了“定州大阵”的顽强反击,无法继续前进。

    后来面对这个坚不可摧的“定州大阵”,太后继续选择了避实就虚的战略。她率军从望都出发,沿着定州与高阳关之同的薄弱环节进攻,一举突破了宋军的第二道防线。

    面对绕过自己的辽军,定州大阵的总指挥王超苦不堪言。他不怕辽军跟自己决一死战,却害怕辽军绕过自己,一路南下直接找他的顶头上司。而且面对这种结果,王超还无法追击,毕竟他手下的部队以步兵为主,用自己的两条腿去追敌军健马的四条腿,怎么可能追上。至此寇准精心部署的两道防线,就这样被萧太后毫不费力几乎兵不血刃地突破了。如今的宋朝也只剩下大名府这道最后的防线了。

    得此结果寇准真是欲哭无泪。冠准是个名臣也是个文臣但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让文臣来主导战争,能不出问题吗?

    虽然战局如此不利,辽军已经入侵到了内地。但寇准却清楚地知道,辽军虽来势汹汹但也是孤军深入。只要宋军全力以赴定能打败敌人的攻击。为此寇准必须让宋真宗御驾亲征,用皇帝的威望激励三军,才能收拾这个残局。好吧,事已至此这最后的王牌是使用的时候了。

    辽国在萧太后的安排下大举入侵后,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从河南、河北飞到开封城的皇宫内,到了“一夕之间,急书五至”的地步。

    国家到了如此危急的地步,但凡是一个有脑子的大臣,都知道这每一封文件的背后,到底意味着死多少人。每耽误一分钟,又会再死多少人!然面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收到这些文件后,寇准就跟没事人似的。他该吃吃、该喝喝,天天快乐无比(饮笑自如)。寇准究竟是怎么打算的,难道已经被军情逼疯了?

    问题是寇准一个人疯也就算了。同为宰相的毕士安也陪他一起疯。华士安就在边上看着,看着寇准饮酒作乐,随便他胡作非为根本没有阻止的意思,难道这二人都疯了不成!

    其实,寇准和毕士安都没有疯,他们这样做有自己的良苦用心。

    寇准知道,要是将这些求救信一封一封地送给皇帝,皇帝一看不就是个小城告急吗,肯定也不上心不在意。再一看不就是又吃了一个小败仗吗也不着急,激发皇帝斗志就得攒厚厚的一摞,一起上疏这样才有冲击力!整整积攒了一天的奏折后,第二天上朝时寇准提着一大叠的文件上奏请求皇帝批阅。而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史料记载,面对这么多的告急文件,宋真宗立刻吓傻了。在他的眼中,此时的宋朝几乎已经亡国了,整个河北都是敌占区,河南也即将沦陷,大宋灭亡就在眼前了?

    最后宋真宗面对这一大堆的文件竟然吓得下令退朝,想直接逃到后宫去了。

    见皇帝要跑,寇准又拿出了当年对付他父亲太宗皇帝的招数。但见寇准冲上去,一把抓住宋真宗的衣角大喊道:“陛下如果这个时候回后宫,那可是真正的有麻烦了!”宋真宗虽然惊慌失措,但还没有丧失理智,听完这声怒吼后他马上转头来,求助地看着寇准,看着这个唯一能解决问题的人。

    赵恒问道:“寇爱卿,现在怎么办?”

    寇准的回答很是体贴到位:“陛下,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没什么难的。不过您是想快点儿还是想慢点儿解决眼前的这个事呢?”

    这叫什么话!整个华北地区都沦陷了,你还跟我说这样的话!

    如果现在的皇帝是宋太祖的话,我绝对相信赵匡胤会抡起自己的玉斧直接磕掉寇准的大门牙!但现在的皇帝是赵恒,这个从小长在深宫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皇帝,显然要有“涵养”得多。赵恒看着寇准也不管他调不调侃了回答道:“要快,越快越好!““快是吧,那也好办了。”寇准咳嗽了一下,大声道:“若想快速解决这问题五天足矣,请皇帝御驾亲征!”

    亲征又是亲征!赵恒清楚地知道,亲征意味着什么!虽然自己御驾亲征过,但上一次亲征是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出发的是走走形式罢了。而这一次亲征要亲自上战场甚至亲自指挥作战,直面生死。这些事情光是想想就能把自己吓得够呛。

    但是在亲征这个问题上,毕士安坚定地站在了冠准一边,也希望让皇帝亲征。最终在这二位宰相的一唱一和下,皇帝明显被说服了,赵恒发布了一道圣旨,同意御驾亲征。

    见皇帝同意了,寇准和毕士安满意地走了,他们去草拟圣旨,准备御驾亲征的事去了。然而这两个人根本不知道,他们能让皇帝“糊涂”,也有人能让皇帝“清醒”过来。这些让皇帝“清醒”过来的人,就是朝廷的奸臣王钦若和他的亲信陈尧叟。

    寇准和毕士安走后,王钦若和陈尧叟偷偷留了下来,他们再次对赵恒劝说道:“陛下,别听那两个人胡扯!您知道这次辽国入侵,来了多少人吗?整整八十万!试问我们怎么抵挡这种力量?还御驾亲征,这不是主动找死吗?“

    “陛下,如今华北地区到处都是辽国的铁骑,河北已经丢了,河南也快了。这是宋朝建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如今这开封城已经无险可守了,只剩下先皇也就是您父亲所说的那五个字“在德不在险”了。试问您的品德再高,能高过一座无险可守的城池吗?能让辽国停下他们的铁骑吗?还是赶紧出城避祸吧。”

    “陛下,如今辽国军队已经逼近大名府,马上就要攻到澶州了,到时候您就是想跑也晚了,还望您早日定夺。”

    “陛下……陛下……陛下……二个人还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赶紧跑路的理由”总之一句话,归纳起来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眼前能解决问题的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只有逃跑,离开危城开封才是正道。

    就这样在这两个奸臣一唱一和下,皇帝又被说动了,他也把自己的那个名字完全忘记了。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十八日,太宗昭告天下,册封赵元侃为皇太子,改其名为赵恒,并大赦天下。那么太宗为什么给赵元侃取名为赵恒呢?因为赵光义清楚地知道,这个孩子虽然秉性很好。但却是一个做事有头无尾、朝三暮四、没有主见的孩子。为了让他把一件事情坚持到底,赵光义才给自己的孩子赵元侃改名叫赵恒,并告诉他:“名此,欲我儿有长德,要坚持到底,始终如一,于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所以叫你赵恒。事实证明,赵光义在看人这个方面,还是眼光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