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六十三章 澶渊之盟(五)

六十三章 澶渊之盟(五)

    大战消停,辽军也开始北归。当时看着辽军的背景,寇准突然对赵恒说道:“启奏陛下,辽人反常,请命令大军从后偷袭,一举歼灭这支辽军。如此,可保大宋百年太平。不然的话,几十年后,辽人一定又生他念,到时候天下又将狼烟遍地、战火四起了。”事实证明,寇准的预测完全正确。几十年后,辽人确实趁火打劫,宋迫签署了一个“澶渊之盟”的“补充条款”,才获得了一个永久的太平。

    宋真宗望着寇准,沉吟了一会儿,道:“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确是中原王朝的大患,无法轻易根除。如果我现在出兵,确实能给敌军致命一击。但从此之后,宋辽就算是结下血海深仇了。不出数年,辽国必定反击,到兵祸连绵,什么时候是个头?不如现在放掉辽军,施以恩德,辽人必定会我大宋恩德,谨守盟约,不再来犯。”

    寇准还想再说,宋真宗对其摆摆手,道:“我知道爱卿的意思,至于数十年后、辽人再起战端一事。朕想数十年后,自然有能御敌之人,还是交给后人处理吧……”说完宋真宗把头一转,望向撤退的辽军,不再言语。也许宋真宗的话是对的。

    以当时的宋朝国情与国力计算,答应和谈,共定盟约,才是符合两国长久利益的事情。贸然出兵虽然能获得一时的胜利,但却可能换来十年甚至上百年永无止境的仇杀,如果从经济复兴的角度来说真的可谓得不偿失。

    当然了即便宋真宗的话再对,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也因为他自己的这番话而彻底定性。望着宋真宗的背影、寇准无言以对话说到这个份上,还能再说什么。反正在历史书中,您若想留下一个“怕死、避战”的懦夫之名,一切随你。

    不管怎么说,辽宋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终于结束了,赵恒心情不错。这个能写出千古名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皇帝诗兴大发,他书写了一首《契丹出境》,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喜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诗的大意是:

    我为担忧百姓的安全,亲率大军到此御敌。鲜明闪亮的军旗,寒光逼人的兵器,斗志昂扬的将士,令入侵者仓皇北遁。黄河的坚冰代替了滚滚巨浪,轻快的管弦吹奏着胜利的喜悦。如今两国友好,边境安宁,大家和乐同心,生活幸福。感谢上苍的保佑,我可以率领军队凯旋回营。能写出这种诗句的人,我是该夸他,还是该损他?

    被强盗堵在家门口,最终花钱消灾。强盗大摇大摆地走了,自己还乐得自我陶醉的……还为自己吹牛功劳大大的,也真的是少见了。

    赔了还是赚了,自从宋辽签订了这个“渣渊之盟”后,历经千年无数的人都对这个盟约的内容争论不休,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大家都想知道在这个盟约中,宋辽双方,到底谁赚了谁赔了?或是大家都赢了、还是都输了?

    有意思的是,当时也就是身处在那个年代的人,不管是辽国百姓还是宋朝子民,大家的看法都一样--自己这边输了!

    辽国人认为,根本就不应该签这个协议。当时最英明的方案,是绕过防守严密的澶州城,直接去攻击兵力空虚的宋朝首都!一旦攻下对方首都,宋军就大势已去了。到时候辽国就能重演耶律德光大帝“占领中原都城,成为天下之主”的壮举。所以说辽国人认为自己赔了。

    当然了宋朝人也认为自己赔了。宋朝人认为自己赔的原因,跟寇准、杨延昭想得差不多,无非是不应该给钱,而是应该背后偷袭敌军,活捉萧太后再挥师北上,夺回燕云十六州,恢复我汉唐盛景等等。总之一句话,辽人认为自己赔了宋人也认为自己赔了,这个结果盟约的结果是双输。其实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后,跳出古人的逻辑圈子,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再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就能发现,在签署了“澶渊之盟”之后不管是辽还是宋,它们都没有赔甚至可以说都赢了,堪称双赢。

    辽国赢的原因,有四:

    第一,签署完“澶渊之盟”后,萧太后大愿已了,她再也不用害怕自已死后南面的宋朝会挥师北上,把大辽赶回大漠去了。如今有了宋朝的议和协议,她终于可以把这个国家托付给儿子了。

    第二,宋辽签署和平条约,从此天下太平再无战事。那个困扰了辽国几代国君的斡鲁朵们终于无事可做,只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从此辽国再无威胁国家统治的藩镇,这个国家终于完成了真正的统一。

    第三,每年得到了30万岁币,对于宋朝而言可能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辽国来说,这可是一笔巨款。此后这笔钱将切实地增加辽国中央政府收入,让这个国家富强起来。

    第四、由于两国再无兵戈,边境也将重开贸易。在这贸易的过程中。将不断地学习中原王朝的经济、文化,并在中原文化的帮助下,从一个草原文明的国家进化成为一个农耕文化的“中原王朝”!

    可见“澶渊之盟”对于辽国的好处不少,又凭什么说在签署了这个后,辽国赔了呢?

    其实。辽国上层的人清楚地知道,他们赚了而且是赚大了。否则的话在他们自己的史书中,他们也不会那样自豪地写道:圣宗以来内修政治、外拓疆宇、既而申固邻好、四境又安。维持二百余年之基,有自来矣。

    辽圣宗以来辽国政治清明,开疆拓土、与宋朝关系非常好天下太平。维持了两百年的基业。奠定这个基业的人就是承天太后萧绰以及这个“澶渊之盟”。所以说签署了“澶渊之盟”后辽国人是赚了,而且还赚了个五谷丰登盆满钵满。

    辽国人赚了,宋朝人也赚了,只不过他们那种赚法得好好地算一算。诚然对于宋朝而言,“澶渊之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耻辱条约。因为在中国近代史的定义中,只要这个条约有“割地”“赔款”的字眼就是一个不平等的耻辱条约,这个没得商量。

    在这两条中,“澶渊之盟”在领土这条“红线”上是守住了。但却赔了款不管这笔钱是叫“岁币”还是叫“助军旅之费”,总之是给了对方钱还得一年给一次!

    所以说因为有赔款这条,“澶渊之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耻辱条约。但是中国近代史上定义的赔款,是赔给了对方一笔不菲的钱!这笔钱数量巨大,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才要痛骂这些耻辱条约。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澶渊之盟”中那送给辽国的30万岁币,到底给百姓增加了多少负担这个需要好好地算一算。

    根据《宋史·食货志下一-会计》记载,当时宋朝的赋税收入,仅钱币(现金)一项,就高达“二千二百二十四万五千八百缗”

    古代的缗,也叫贯,就是1000个铜钱。根据当时的兑换率计算,I两银子能换1缗钱。1匹绢能换1.2缗钱。换算下来,每年送给辽国的30万岁币,大约为34万缗钱

    34万钱,在真宗时期约2224万缗的国家收入中,仅仅占了大约1.5%。不用任何经济学家发言,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这个比例对国家经济对人民负担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其实,宋朝的现金收入,仅仅是这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如果粮食、布匹、矿产、各地土特产全算进去,宋朝一年的全部收入要比我们想的多的多。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六》记载,“澶渊之盟”签署后,宋朝仅仅休养生息了两年到景德三年时,宋朝的国家赋入总数,就已经达到了“六千三百七十三万一千二百二十九贯石匹斤”这个数字,虽然写清楚了是赋入总数,但学者认为,这依旧只是宋朝财政的一部分。

    不管这个数字到底少报了多少,这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可见在宋政府的财政收入中,那30万岁币所占的比例还不足0.5%。

    这么一个比例数字的钱到底给百姓带来多大负担,打个比方来说吧如果把送给契丹的30万岁币,摊到每一个百姓头上平均每个人分担四个铜板也就是买一个小零食的钱。

    试想一下,宋人每年少吃一个烧饼类的小零食就能换一个天下太平,这是一笔多划算的买卖!

    当然在宋人眼中,话不能这么说这个比例再小那也是钱。凭什么就要掏这个钱?何况这还是送给敌国养兵的钱!我把钱给你,你练好了回头再揍我,这不是缺心眼吗?所以说这个岁币再少,那也是钱,不能平送给别人。因此这个“澶渊之盟”,就是一个耻辱的条约,宋人赔了。

    拿钱给别人,确实很耻辱。但是如果花了很少的钱,却赚了一个巨大利益,这种做法还能叫赔钱吗?这个问题,就需要商榷一下了。咱们还得算一个数据看看宋朝拿出30万岁币,买一个天下太平,这买卖到底划算还是不划算。

    这个数据就是宋辽开战期间宋朝花费的军费。(当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能只用金钱来衡量,国家之间的关系实在复杂。现只不过是从某一方面单纯的考虑金钱方面的支出而已。)

    根据著名史学家王增瑜先生在《宋朝军制初探》记载、当时国家养兵的标准,一个中等士兵一年的工资,大概为50缗。咱们前面讲了,在签订“澶渊之盟”前为了付辽国的进攻,宋朝在北面的常规驻军的数量就有整整三十万!三十万驻军,一人50缗,一年就要花费国家1500万缗!这只是常规支付的工资,不包括开战时的各种军费开支,那些什么抚恤、赏赐的钱更没计算在内。如果把开战时的军费算进去,那宋朝投入的钱基本上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您知道吗?两国交战时,宋朝应付一场中等级别的战争,就需要投多少钱?整整3000万缗。再说一遍整整3000万缗!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可是一句大实话。有多少钱也不够战争这个怪物花费。

    对比这个庞大的军费,如果有这么一个条约,每年只拿出30万岁币,也就是河北正规养兵费用的2.27%,就能换取一个和平从此让神州大地再无兵戈,让天下黎民笑口常开。

    面对这样一个“花很少的钱,却能办成大事”的和约,换成是我们签还是不签?

    忘了补充一点,如果签了这个和约,天下太平后就不需要那样大规模地养兵了。届时河北各州可以大规模地裁撤边防部队,那些裁军后省下来的钱可就不是几十万、几百万了。还有如果签了这个和约,两国就可以互通贸易了。届时以宋朝这个世界第一超级经济强国的地位,要想挣契丹人的钱,还不小菜一碟?虽然每一年宋朝都要给辽国30万的岁币,但通过经济手段,宋朝又何止挣回十个30万二十个30万。如果宋朝想的话挣回一百个30万,也完全可以!这种贸易模式,史书上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取之于虏,而复用之于虏”。综上所述,通过这种“经济学分析”结果显而易见。用每年30万岁币换一个和平,这个买卖实在是划算,宋朝没赔,还赚大发了。所以签署了“澶渊之盟”后,不管是辽还是宋,都赚了。

    虽然从经济学角度讲,宋辽罢兵休战后,大家都赢了:但从历史的角度讲,签署“湾渊之盟”的那一刻不管是宋还是辽,他们全都输了,而且输得一无所有,最终输得亡国灭种……

    辽国输了,是因为签署了这个条约后,辽国将不可避免地开始全面汉化。而汉化的结果,就是让这个充满朝气的、信仰强者的国家,变成一个死气沉沉小人当道的世界。最终在百年之后死在了更加年轻、更加信仰强者的金人之手。

    宋朝输了,是因为签署了这个条约后,宋朝开创了一个先河创造了“遇到困难,就可以妥协,为买平安,可以赔钱”的先例。纵观后面的两宋历史,在对外冲突中为了解决和西夏、金国的冲突,大宋的做法就一种--花钱买平安。

    不管宋朝打赢了还是打败了,全都会给对方金钱,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这个办法的始作俑者就是赵恒。绍兴和议、隆庆和议、嘉定和议等些耻辱条约的初稿样本就是这个“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来说,显然是负面的影响更大一些。汉民族汉唐以来拥有的尚武精神不畏强权的精神日渐流失,使得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同台竞争中渐处下风。今日之中国提出民族复兴的口号显然也在还千年前宋政权的旧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