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一十六章 精兵简政 迫在眉睫(三)

一百一十六章 精兵简政 迫在眉睫(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朝宰相吕夷简的突然下岗,终于送来了东风也给大宋这个国家的变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契机。史料记载,庆历二年(1042年)60多岁的吕夷简重病缠身、请辞回家。至此这位独断朝纲长达二十多年的独相,终于下台了。在吕夷简为相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宋王朝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高级官员的政治生命,都在吕夷简的掌控之下。在群臣的眼中,吕夷简简直就是一座大山,他俯视天下,其威严其力量,在众多大臣的心中甚至比皇帝还要强大。

    现在因为年纪的原因这座大山终于倒塌了。此后大宋的官员再也不用看吕夷简的眼色,可以畅所欲言了。宋仁宗也不用顾忌吕夷简的感受,可以任用自己信任的人,主持改革、施展自己的抱负了。一个变法改革的时代,终于到来了。然而还未开始改革,宋仁宗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派谁来改革呢?改革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事情总是要人去做的。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任何美好的想法都是空想。放眼当时的整个朝廷,当官的这些人不是能力不行就是年纪过大,难担大任。

    这责任全怪吕夷简、谁让他排除异己,把那些直言进谏有能力的大臣扔到地方去了呢?他留下的大都只是一些听话的,没有能力的臣子。甚至有人认为,吕夷简为政二十年间坏了天下!--这是欧阳修对其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真是一点儿没错。

    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在接受了吕夷简的辞呈并免去吕夷简宰相一职后,宋仁宗公布了自己新一代的执政班底。他准备推陈出新大干一场。史料记载这个新的执政班底一共有八个人。中书省方面,晏殊及章得象出任宰相兼枢密使:王举正、王贻永、任中师、贾昌朝为副相(参知政事)。枢密院方面,夏竦为枢密使,富弼出任枢密副使。

    此诏令一出百官一片叫好。皇帝的这个崭新的班底,可谓活力十足,青春无限呀,特别是晏殊的加盟肯定能让这个团队做出很多政绩。看来宋仁宗是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了。然而宋仁宗还没有开工,就被一个人狠狠地泼了一身冷水。这个泼冷水的人,就是刚刚出炉的枢密副使--富粥。

    史料记载,得知自己要当枢密副使后,富弼三番五次上疏,请求辞去这个职务。富弼辞去这个职务的自我陈述的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大宋刚刚跟辽国签订完合约,辽国是否遵守盟约,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日。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要在边境整顿兵马,防止辽国背信入侵,所以没法入朝为官。当然了,这些都是富弼的客气话,他的第二个原因,才是根本。第二个原因,富弼告诉皇帝有一个人比自己更适合当参知政事。富弼这个人也是大宋的一大名臣,他的一生刚正不阿,办事绝不感情用事。即使是自己的岳父晏殊干出不当的事情,也会当场批评,绝不客气。所以得知富弼推着的这个人选后,宋仁宗也很是动心。不仅如此,除了富弼之外宋朝历史上最喜欢直言进谏、最不畏强权的几位名人如欧阳修、王素、蔡襄等人,也对富强提出的这个人赞不绝口,大家纷纷上书恳请宋仁宗重用此人。这个被大家推崇备至的人,不说自明当然就是范仲淹同志了。就这样在群臣的举荐下,宋仁宗终于“忘掉”了范仲淹结觉营私的嫌疑,颁布了一道圣旨让范仲淹即刻入京,准备对其委以重任了。

    然而命令下达了,范仲淹却狠狠地泼了宋仁宗一身凉水,他回复了两个字--不去!对于范仲淹的这个决定,不管是皇帝还是群臣,皆百思不得其解。在大家眼中范仲淹一直以天下为已任,不可能不想一展抱负,推行新政、匡扶天下。何况当时的范仲淹已经55岁了,这个年龄段在古代,已经是妥妥的老人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怎么还反其道而行之,拒绝了朝廷的任命呢?

    最终还是宋仁宗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在皇帝的眼中范仲淹之所以拒绝任命,就一个原因--他没有副手呀。一个光杆司令,怎么变法呢?想明白这个原因后,宋仁宗立刻下诏,提拔王素、欧阳修、余靖、蔡襄为监察御史,负责规谏朝廷、监察百官。在这四人中,欧阳修、余靖是“四贤”之一,蔡襄是书写《四贤一不肖》的人,这三人都是范仲淹的铁杆粉丝,也是他的死党。王素虽然不是范仲淹的死党,平时与范仲淹也没啥私交,但王素这种敢把皇帝挤对得掉眼泪的个性肯定跟范仲淹是一路人,这俩人也肯定有不少共鸣。

    宋仁宗这样的任命,就是在给范仲淹“铺路”了。以后范仲淹在变法时,但凡是敢挡他路的人,都会被这几位监察御史玩命攻击,最终出局。亲爱的范仲淹同志,如此人事安排,爱卿该满意了吧,还不赶紧回京复命。然而对于这样的人事安排,范仲淹依旧不为所动,他还是回复了两个字---不去。这一下子皇帝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皇帝没招数。范仲淹的亲信们却猜出来他的心思,也明白了范仲淹不入京的根本原因。在富弼、欧阳修等人的眼中,范仲淹之所以迟迟不接受任命,是因为现在的朝廷内还有一个余孽存在、范仲淹不愿意与他一起共事。这个人就是枢密使-一夏竦。毕竟当年在西线战场时,范仲淹早就受够了夏辣,这俩人的关系之恶也是天下皆知。如今夏掌管着枢密院,他肯定不会让范仲淹轻易变法。因此夏竦不下岗,范仲淹就没法改革,也没法回京。大伙一想肯定是这么一回事。既然想到了原因,那还不动手?

    富弼等人决定驱逐夏竦,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顺带的原因--他们认为夏竦是吕夷简的亲信,驱逐了夏辣,就等于彻底驱除了吕夷简的势力。原来天圣年间,为了争权,吕夷简和夏辣明争暗斗,斗争得很厉害在一番较量后,终究还是宰相吕夷简技高一筹,把夏竦轰到了地方镇守边疆去了。多年后吕夷简年老准备下台,但是夏竦正值壮年,为了化解这段仇恨,也为了不让夏竦在今后报复自己,所以在下台前吕夷简努力推荐夏竦入京,夏竦这才当上了枢密使。因此凭借他俩最终形成的这种关系,在富弼等人的眼中驱逐夏竦,就成为一件必须要干的事情了。

    史料记载,为了驱逐夏竦欧阳修等人立刻行动了起来,大家轮番轰炸,各人不时的上呈奏折,要求罢免夏竦。最终宋仁宗听从了他们的意见,把夏竦驱逐出京,轰到地方去了。驱逐了夏竦后,欧阳修等人自信地认为,这不仅给范仲淹铺好了路,也彻底驱逐掉了吕夷简的势力。其实欧阳修等人的这种思想,确实需要商榷一番。范仲淹的胸怀并不一定如此的狭隘,如此的计较个人之间的恩怨,个人之间的得失。一年后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当变法失败范仲淹离开京城前往陕西路经郑州时,范仲淹特意去了一趟吕夷简的府邸,拜访了一下这位退休在家的老宰相。

    虽然在朝为官时由于政见不同理念不同,范仲淹和吕夷简可以算得上是一对政敌,为了不同的政见,双方唇枪舌战、水火不容,也上演过一场有你没我的大戏(进献《百官图》)。但是不管是范仲淹,还是吕夷简实在没有必要互相仇恨一生,也完全可以坦诚相待,一笑泯恩仇。不管是范仲淹还是吕夷简都是良臣之列,虽然二人做事方式不同,但绝谈不上属于小人的行列。因此双方的那次会面,是在亲密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他们谈了很久很久,直到太阳下山后,范仲淹才告辞离开。范仲淹离开时吕夷简亲自将他送出家门目送他离开。为了范仲淹能回来,大家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但是范仲淹还是不回京,对于这种结果欧阳修等人也彻底没招了。后来在互相扯皮了数月后,宋仁宗的一道圣旨,终于让他乖乖回京复命了。

    原来,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宋仁宗再次下诏,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同时宋仁宗派遣宦官告知范仲淹:“此任命是我个人的决定,跟其他人无关。希望你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要再推辞了!”皇帝都这么说了,范仲淹也没法继续“违抗圣旨”了,他终于规规矩矩地重返朝廷了。范仲淹回京后,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即将席卷整个大宋王朝!这场变法,史称“庆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