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一十九章 庆历新政(三)

一百一十九章 庆历新政(三)

    随着变法的失败,改革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改革派的主要领导人范仲淹也被解除宰相职务,发配到了邓州,做一个小小的知州去了。这一年范仲淹已经57岁,对一千年前的古人而言已是真正的暮年了。面对如此结局,范仲淹认为自己也尽了力了,也本想怡养天年,安静的在杭州渡过自己的最后岁月。但是此后发生的一件事,直接要了他的命。

    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范仲淹此时已经63岁了,完全已是一个老人。当时他的二个好朋友,四贤之一的尹洙,岳阳楼记中出现过的滕子京都已经先他而离世,得知至交好友的先后离开,范仲淹的心情本就非常之差了。这一年的青州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旱灾。这场灾难规模之大、涉及百姓之多,处理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一场民变。当时朝廷已经派了几拨人去赈灾(包括著名的宰相富弼都去了)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实在无人可用这际,宋仁宗还是想到了范仲淹:“还得用他来解决问题,也只有他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就这样,跟十九年前苏州水灾的那次赈灾一样,朝廷再次拉下身段恢复了范仲淹的官职,让他去青州账灾了。按理来说,范仲淹63岁高龄且重病缠身,已经犯不着用这种辛苦的事情来增加自己的威望了。范仲淹完全可以拒绝任命,不用受这种劳累,不远千里从浙江省跑到山东省去赈灾。

    古代不比现在,在那个交通全凭各种腿(人腿、驴腿、马腿)的时代,如此遥远的路途,足以摧毁时年已63岁而且重病在身的范仲淹的身体并直接要了他的老命了。然而按到朝廷的任命后,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信念,范仲淹不顾自己风烛残年的身体,毅然决然率众北去山东青州赈灾了。此时此刻的范仲淹,还是那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哪怕受了无数的委屈,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他的心中也始终装有人民百姓,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努力之心永不变。这才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对比那些随便撂挑子,稍有不满就辞职不干的官员,范仲淹的这种精神,更是难能可贵了,实无愧于后人称其为“千古第一完人”的评价。

    虽然在青州,范仲淹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赈灾工作完成了。但繁重的工作加上长途旅行之苦,已经让这个老人病重难支药石无效了。于是赈灾结束后范仲淹立刻上疏朝廷,希望能够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安心的休息养老去。宋仁宗收到范仲淹的请求后,立刻颁布圣旨,同意了他的请求。结果范仲淹走到徐州就再也走不动了。他的生命也在此走到了尽头。皇祐四年(1052年)农历五月十二日,这一天虽经御医全力抢数。范仲淹最终也没有躲过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在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范仲淹在众多朋友的陪伴中安然病逝,享年64岁。

    一代圣贤,终于陨落……

    徐州,又是这个与范仲淹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要知道现在一部分研究者相信,范仲淹就是在徐州出生的,而不是在河北正定。当然范仲淹的出生地还待考证,但有一点是确信的——范仲淹的生父范墉就是在徐州病逝的。父子两代竟然病逝在了同一片土地上。范仲淹与徐州真是结上了命中注定的生死结。好吧,无可奈何花落去,人已逝俱往矣。范仲淹已经走完了自己为国为民浩然正气的一生,我们可以对他盖棺定论了,历史上的无数名人也对其作出了恰如其份的评价。

    欧阳修赞其为:“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

    韩琦赞其为:“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

    王安石称其为:“吗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赞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金国文学家元好问赞其为:“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明代思想家李赞更赞其“宋亡,范公终亡耳”

    是的没有一个人怀疑范仲淹的人品和情操,也没有一个人质疑他是一个圣贤。那句“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的评语,范仲淹也绝对受得起。然而在赞美范仲淹、学习他的精神、以他为榜样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个问题,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我们至今无解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这样许多忧国忧民的人,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够悠然自得的过完自己的一生呢?

    也许这就是仁人志士的悲哀吧,也许这就是人治社会最大的问题吧,一人之好恶决定千万人之结局,一切的结局早在高高在上的皇权下有了答案。就跟孔子不被春秋各国所理解一样,甚至一代文圣曾经自嘲:“累累若丧家之犬”。当范仲淹决定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目标时,他就注定成为宋朝官场的一个另类。其结果也只能被大部分的庸人所不容。但是历史最终会给这些为国为民的勇士公正的评价,他们终究会为后人所记住。在宋朝的官场上在任何朝代的官场上,不合时宜是最大的禁忌,不迎合圣上的心意是危险的事情。皇帝的一念一想,都能让任何一个大臣的命运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要想在宋朝官场混得好,必须要“深得朕意”,必须要“迎合上意”,必须要“八面玲珑”,必须要“会享受生活,能跟其他同僚打成一片”。只有这样的官员,才能活得舒服,活得无疾而终……

    在这种环境中,上一个殉道者,是宋真宗时期的名臣寇准,这一次的殉道者,是宋仁宗时期的范仲淹,下一个殉道者呢?应该就是宋高宗时期的岳飞了……这是范仲淹的悲哀,这是宋朝的悲哀,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哀,更是古往今来所有圣贤的悲哀。宋朝授予范仲淹的谥号,非常的恰当,朝庭赐予了范仲淹作为一个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一文正。

    “文”这个字很容易得到,在宋朝,只要是一个有名的文臣基本都能得到“文”这个谥号,但是要想获得这个“正”字,却太难太难了。

    何为“正”?只有得到广大官员百姓一致爱戴,一致拥护的人,才能称的上“正”。这个等级要求太高了。特别是天下百姓众口难调,怎么可能让大家一起真心拥护某个官员呢?只有那些真正表里如一的君子,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大。始终按照最高标准坚定地去实践去努力实施的人,才能得到这个字。可见跟寇准一样,虽然范仲淹生前也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然天日昭昭,人心自有公道。好人还是能够得到好报的。得到这么一个完美的谥号,范仲淹若在天有灵,也足以暝目了。范文正公走好,祝您一路平安……这里说一段题外话,也顺便引一下即将出场的那个人。

    根据《宋史·宰辅表》记载在北宋漫长的167年时间位居相位者有七十二人之多。位居执政者有二百三十八人”。可见有机会获得“文正”谥号的官员竟然有三百一十人之多,在这么多的官员中只有区区八个人得到了这个谥号可见竞争之激烈,要求之高。

    当然虽然有八个人都获得了“文正”的谥号,但在百姓的心目中纵观整个北宋史,只有三个人才配得上这个谥号才是他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文正公”。这三个人的名字如下:

    第一个人,就是真宗、仁宗朝的名臣--王曾。虽然在史料中,王曾晚年被吕夷简陷害,导致晚节不保。但他人生当中连中三元的科举成绩、令人津津乐道的为官政绩以及智斗奸相丁谓的壮举,还是让他获得了这个谥号。

    第二个人,就是宋朝最著名的宰相--范仲淹。如今,范仲淹已成为“宋朝文正公”的代言人了。现代人一聊天,若提到“宋朝文正公”如何如何,肯定就是在说这位“范文正公”。

    第三个人,就是此时尚在家中丁忧,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少年砸缸、中年修书、晚年灭法的----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