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五十二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十三)

一百五十二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十三)

    熙宁三年(1070年),保守派的精神领袖及主要人员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答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至司马光离开京城,革新派获得全胜,变法得以全面展开,但反对之声还是绵绵不绝。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

    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这个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郑侠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虽然是公务员,但只是一个小小的酒税监,官卑职小,俸禄微薄,根本养不起一大家子人。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窘迫造就了郑侠钢铁般的意志,他发奋图强、用功读书,希望早一点高中进士,为父母分忧解难。在读书期间,为了节省住宿费,郑侠常年居住在江宁清凉寺,在寺院内用功读书。机缘巧合下一次郑侠遇到了来这里礼佛的王安石。

    经过一番交谈后,王安石非常欣赏郑侠,鼓励他好好读书,尽早成为国之良士为国效忠。王安石还送给郑侠很多钱粮,让他衣食无忧。在王安石的鼓励下,郑侠不负众望,27岁时中了进士。进入朝廷后郑侠顺理成章地拜了王安石的“码头”,认其为自己的老师。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委以重任准备变法,老师升官了自然要拉学生一把。很快在王安石的提携下,郑侠被提拔为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司法参军。担任光州司法参军期间,郑侠为官公正廉洁,断案小心谨慎,深得民心。所以三年任满后郑侠以优异的成绩重回朝廷。然而三年的地方工作,让郑侠对新法有了一番独特的见解。在他的眼中,新法确实利国利民,但在求功心切错用奸臣的情况下,新法已经变味了,下层百姓对新法怨声载道颇为不满。

    回到京城后,郑侠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新法的种种忧虑,全都告诉了老师。郑侠本以为,自己一心为国,并没有反对老师的新法,只是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老师应该能够体谅自己的苦衷,改良或者是废除其中的一些新法,可是最终郑侠的想法完全错了……经历了无数场“战争”目睹了无数次的众叛亲离后,王安石已经变了。昔日那个虚心纳谏、虚怀若谷的王安石,已经变成了一个说一不二、固执己见的“拗相公”。

    此时此刻在王安石的眼中,只要支持变法,就是我的朋友。反之就是我的敌人。他甚至都不会细听对方的想法,只要听到对方反对变法,就会将其作为自己的敌人,并给对方扣上一个“污蔑君上,反对新政”的帽子!

    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郑侠还未说完,王安石就把他袭走了。后来在吕惠卿这个人的挑唆下,王安石罢免了郑侠的官职,让他去当一个小小的“监门小吏”了。监门小吏,无品,无编制,俗称“看大门的”。然而在看门期间,郑侠时刻关注朝廷的局势,并将自己对新法的所见闻和见解,全部写了下来,继续上奏朝廷。

    虽然郑侠有满腔热血,但是他是一个不入流的官员,根本没有资格上疏朝廷。即使交由其他官员转达,其他官员一看,这是一篇反对新法的奏章,就把它退了回来或者直接扔掉了。整整几年期间郑侠写了无数份的奏章,但没有一份奏章送到宋神宗的跟前,这让郑侠很苦楚,也很无奈。

    然而熙宁七年(1074年)时,老天爷竟然开眼,给了郑侠一次机会让他可以畅所欲言。原来这一年,中原地区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早灾,整整十个月滴雨未下。皇帝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三番五次祭天求雨,却毫无成果。在这种背景下、保守派抓住机遇,大肆制造舆论,玩命攻击王安石等人说老天爷之所以不下雨,是因为新法弊端太多、老百姓怨气太重上天这才发出示警。对于保守派的反对言辞,王安石依旧用他那套“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理念来对付。他认为区区天灾,不足为惧,忍忍就过去了。但是皇帝不能不管这个烂摊子,万一百姓揭竿而起了,他就可能成了“赵氏王朝”最后一个掌门人了。

    郑侠知道王安石听不进逆耳忠言,于是画成《流民图》,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国疏》,请求朝廷废除新法。最终宋神宗读后长时短叹、夜不能寐。第二天,下令开封府发布有亲免行钱等相关的18条措施。为了化解各个阶层的矛盾,宋神宗还下令,允许天下官员议论新法,所有人都可以直接上疏呈给皇帝。恰巧三天后大雨,大大缓解了旱情。辅政大臣入内祝贺,宋神宗把郑侠所进《流民国》及奏章拿了出来,说了一个字:“念!”随后宣旨太监大声宣读了起来

    郑侠的奏章很通俗,郑侠告诉皇帝:臣现在的职位,就是一个看城门的。今天跟陛下说的,就是城门的税收问题。按照王安石颁布的“市贸法”规定,只要老百姓出入城门,无论是干什么的,都要交税。这个税收对于富户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但是在寻常的老百姓眼中,就有点多了。何况下层办公人员乱改规则,层层设槛、处处盘剥,老百姓被这些官员剥削得已经快活不下去了。以青苗法为例,百姓为了偿还青苗法的贷款,卖房卖地、家破人亡。现在京城内涌入了无数逃难的百姓,还有很多百姓正准备来。这些灾民生活贫困,只能以吃草皮为生,食不果腹,身上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在这份奏章的结尾处,郑侠义无反顾地写道:“天下之所以大旱,是新法丧失人性所致,只要将王安石罢免,不出十日上天必会降雨。如果不下雨,臣甘愿一死!”听完郑侠的奏折,王安石无话可说,只能摘下自己的官帽,对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大声说道:“微臣无能,请辞相位。”

    同年四月,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最终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为吏部尚书。就这样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在学生郑侠的弹劾下,王安石罢相第一次下岗。这一年,王安石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