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五十五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十六)

一百五十五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十六)

    史料记载,回到自己府邸后,王安石气得在屋里来回踱步。他清楚地知道,此时此刻辽国的内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他们现在是昏君执政、奸臣当道。若现在大举伐辽,有可能大获全胜,结果这位宋神宗,竟然如此惧怕辽国!事实证明,王安石对于辽国的预测完全正确。

    此时此刻的大辽王国,昏君执政、政局混乱、将相失和、军心不稳、人心惶惶。毫不夸张地说,已经呈现亡国之相了!此时辽国的统治者是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他的统治下,辽国实际上是无比的衰弱,国内的治理是一片混乱。王安石不惧怕辽国的挑衅,也准备与辽国决一死战。然而宋神宗就是惧怕辽国,不敢跟辽国开战。最后在咨询了二位老臣后,宋神宗更加没有了底气,更加惧怕辽国。这两个人就是昔日一起对抗过辽国的两位老臣--富弼和韩琦。

    当时在对待辽国的问题上,宋神宗秘密下达手谕,征求富弼和韩琦的意见。他希望这两位老臣提供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答案作为自己采取对辽措施的参考。结果在这个问题上,这对昔日铁骨铮铮不惧辽国的二位老臣,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史料记载,韩琦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他认为辽国之所以挑衅我国,是我国自己的问题。因为我国进行“变法”导致辽国害怕了,所以他们才来挑事。韩琦的理由,如下:

    第一,河湟一带本来是宋、辽、西夏三方的“三不管”区域,结果大宋朝目前把这一带占领了,这就等于昭告天下,大宋要开疆扩土了。在这种情况下辽国人很是恐慌,只能来挑衅我国查看虚实了。

    第二,新法在边境上广栽树木,是为了防备辽国的骑兵。我国的这种动只能引起辽国的误会加深两国的矛盾。自法以来,我国进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举指,这些都是要与辽国开战的节奏。因此不是辽国挑衅我国,而是我国先挑衅的辽国,所以他们才派人来刺探我国虚实。

    综上所述,韩琦的结论是--请废除一切新法,只有这样辽国才不会怀疑我国,我国与辽国之间的战役才能避免。对于韩琦的这番说辞,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回应--胡说八道!

    开疆扩土、建功立业、这难道错了吗?修筑防御工事、提高军事实力,保护国家的安全,这难道错了吗?退一万步说,即使不变法了,契丹人就会适可而止吗?这个虎狼之国会就此打住不与宋朝开战了吗?这不是扯淡是什么!如果不是韩国琦年轻时期的种种表现,仅听韩琦年老时的这番话,妥妥的可以认定他是辽国派来的间谍。只能说人一但年纪大了,这个脑袋确实就不好使了。

    跟韩琦一样,年老的富弼的回答也基本相同,即“不再变法,就能回避战争了”等等。同时富弼还比韩琦有更多的一层忧虑在里面。这个忧虑就是:“须防四方凶徒,必有观望者,谓国家方事外,虞其力不能制我,遂相聚啸,蜂猬而起,即事将奈何?臣愿陛下以宗社为忧,生民为念,纳污含垢,且求安静。这段文字很长,但归根结底,就是六个字--“攘外必先安内”。换句话说,富弼在委婉告诉宋神宗:因为变法,导致国家内部不稳,现在开战,必败。因此为今之计,应先废除变法。哎,这才刚过多久呀。韩琦和富弼这对曾经的帝国良相,为了反对变法竟然有如此无知的见解,真是让人心痛。

    史料记载,看完富弼和韩琦的奏章后,宋神宗只能再次叫来王安石,继续商议。双方就韩琦等人的奏章,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王安石很尊重韩琦,也没有诋毁老领导的意思,但是就韩琦的意见,王安石坚决不同意。他认为绝不能对敌国妥协,自取其辱,辽国真要开战,那就开打好了,没什么好害怕的?

    宋神宗摇着头无奈道:“如果辽国一直不肯罢休,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实在是无语了!身为一国之君,面对敌人的挑衅,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听完这句话王安石大声道:“辽国目前的行为就好比强盗来堵自己家门要收保护费一样,如果害怕强盗,就留下所有的财物,净身出户,如果不想给钱,就跟强盗拼了。即使拼到剩下一兵一卒,也要加战到底!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什么好商量的。”

    听完王安石的这番话,宋神宗沉默不语。王安石继续道:“千钧之重,只要加上铢两,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咱们与辽国相争,正好如这千钧之重在平衡之时,只要陛下增加一点点的力量,就能彻底压垮对方!如果陛下不敢加也无须害怕,因为必有能承担之力的大臣站出来,为君分忧!”

    王安石这么说,就是在毛遂自荐了,他明明白白告诉宋神宗--不要怕不要让步!即使与辽国谈崩了,我也能把这个千斤重担扛下来。不管出现了后果,我王安石都给您承担了!王安石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宋神宗还是不为所动,最终君臣的这次谈话,只能不了了之。

    不久神宗时期的重臣韩琦去世了,神宗非常伤心。熙宁八年(1075年)七月在神宗的亲自过问下为韩琦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礼结束后,宋神宗听从了王安石的意见,他派沈括出使契丹,去办理重新划分疆域的事情。

    王安石相信沈括的能力,也相信这位宋朝著名的科学家能不虚此行,圆满完成任务。事实上沈括也确实做到了。当时沈括出使辽国后,拿着当年两国签署的原始划界文件,把辽国使者驳得哑口无言,只能乖乖认输。沈括明明已经让辽国人认输了,宋朝这边自己却掉了链子,他们竟然让敌人反败为胜。

    原来沈括出使后宋神宗觉得还是不保险,竟然又偷偷摸摸派出另外一批人马。宋神宗命大学士韩缜同样也出使辽国与辽国商讨边境问题。韩缜是宰相韩绛的亲弟弟,但是这个人根本没有继承哥哥的本事。他胆小怕死,契丹人稍微给一点压力,这个人就怂了。最终在辽国的压力下,韩缜稀里糊涂签署了一个卖国条约,把沈括王安石以及大宋王朝,都给卖了……

    这个卖国条约就是:完全同意契丹人的无理要求,割让河东七百里(也说六百)土地,作为与辽国和好的“见面礼”。虽然这个合约在历史上没有名字,但不管怎样宋神宗都创造了一个历史之最--他成了宋朝历史上,第一个“割地求和”的皇帝。宋朝列祖列宗没有完成的伟大事业,宋真宗即使被堵在家门口,也没干出的“宏伟政绩”,终于让这个皇帝干了。这个“第一”,真是是无比耻辱……

    当然宋神宗没有觉得丢人现眼。对于那个让自己“永载史册”的韩缜,宋神宗也没有怪罪,反而对其加官晋爵以表自己愉悦的心情。史料记载,“有功之臣”韩缜回国后,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宋神宗赐给了他一条金带,还授予了他枢密都承旨、龙图阁学士的官职。而那个真正的英雄——沈括,据说因为办事不力,不仅没有得到任何的赏赐,还被降职了。

    这样的结果,让沈括很是郁闷,很是不甘……这样的结果,让王安石也很是郁闷,也很是不甘……王安石的心情,就跟春秋时朝的屈原、南宋时期的岳飞一样,只能被活活闷死。春秋时期,楚国若采纳屈原的意见就可实现富强、有实力与秦国对抗甚至称王称霸。结果满腔热血的屈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郁闷愤慨最终跳江自杀了。后世如果宋高宗重用岳飞,宋朝不仅光复失地,甚至可以直捣黄龙。结果在奸臣的挑唆下,岳飞被十八道金牌追回,最终只能仰天长叹留下天日昭昭四个字后屈死风波亭……

    虽然王安石的处境与屈原、岳飞等人不同,但这种痛心疾首、无处发泄的心情基本是一样的。就这样经过了痛失爱子、割让领土的事件后,王安石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侍奉这位皇帝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王安石真正萌生退意,准备辞职回家了。此时此刻的宋神宗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他已经是一个执政九年近三十的成熟君王了。他已经不需要师父了,也不需要任何人对他指点、教他怎么从政了。包括这位他曾经最信任的老师--王安石。至此有上述原因,再加上吕惠卿的挑拨离间(向皇帝的告密信),王安石得以解脱,他被罢黜了宰相之位被派到江宁府,去那里安度晚年了。虽然被轰出了朝廷,但王安石此时此刻的心情,应该是欣慰的。毕竟亲手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并在这个时代最顶峰的时候选择归隐。这种急流勇退的结局,才是一个政治家最高的智慧。

    累了,乏了,就回家吧。跟自的老师欧阳修一样,归隐山林、不理朝政、顾养天年,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熙宁十年(1077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回到了南京牛首山下,彻底结束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王安石走了,斗争仍在,并且灭失了底线的斗争只会更加激烈,更加残酷。王安石走了,神宗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