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六十八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十)

一百六十八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十)

    经受了新党的打压,也受到了旧党的再次打压,苏轼该怎么办?然而在这场进攻中,洛朔两党的进攻,竟然让一个女子给搅黄了。在这个女子的威慑下,他们不敢继续进攻了。这个女子,就是本朝垂帘听政的太后--高太皇太后。因为高太皇太后是一位彻彻底底的“苏粉”,对苏轼的才华是真正的佩服不已。为了除掉苏轼,洛朔二党对苏轼步步紧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有一次洛朔两党成员傅尧俞、王岩叟拿着苏轼的策问之题,要求太皇太后严罚苏试“诽谤先朝”之罪。然而此二人的行为却让高太皇太后给骂了回来,根本没有实现他们的目的。高太皇太后虽然是久居深宫的女流之辈,但经历了英案神宗两朝,斗争经验是极其丰富。再加上一个虚心学习前朝的榜样曹太皇太后,怎么可能是一个平庸的女子,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女子!再加上高太皇太后可是一个苏轼才华的欣赏者,或者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个”苏粉’。

    看见这二人后并听了他们的言论后,高太皇太后立刻知道了他们的意图,为了结束这个混乱的斗争,也是为了还苏轼一个清白,高太皇太后首先发言道:“我不必看这些奏章因为这上面的内容,全都不值一提。见太皇太后如此言论,傅尧俞等人大吃一惊。但依旧不死心,他们朗读了一通苏轼的文章,再次请求严惩苏轼。高太皇太后听完后,不以为然道:“苏轼的这篇文章我认为没有任何问题,我又能治苏轼什么罪?”

    见太皇太后如此偏袒苏轼,傅尧俞等人还是不死心的说道:“太皇太后判罚不公,在我等的眼中太皇太后是明显偏袒苏轼了!”一听这话,真的是无法无天了。高太皇太后气得站起身来,她声色俱厉道:“我凭什么偏袒苏轼,他又不是我的亲戚,也没给我任何的好处!”高太皇太后把他们狠狠骂了一顿,并告诉他们再敢陷苏轼,就将他们统统撵出朝廷,永不录用。

    看来才华虽然不能当饭吃,但是关键时候能够救命啊。试想下如果高太皇太后不是欣赏苏轼的无与伦比的才华会这样善待苏轼?

    事实证明经过了王安石变法的洗礼后,现在朝廷里早就不是范仲淹时期的那拨硬骨头的人了。现在的官员,别看平时各个铁骨铮铮,好像真有担当的觉悟,其实都是一群“软男”,给点压力就全都趴下了。

    大家伙一听既然骂人要付成本(自己的官位),而且可能还会赔上老本(永不录用),那就消停吧。就这样在高太皇太后的威慑下,洛朔两党偃旗息鼓,暂时不找苏轼的晦气了。

    洛朔两党消停后,高太皇太后找来苏轼,准备好好劝一下他,让他收回辞职信,重新为朝庭好好干活。史科记载,有一天高太皇太后特别下令单独召见苏轼,问道:“近日,为何学士频频上疏,请求外放?”

    苏轼回答道:“臣疾病连年,体力不支,只能请求乞郡。”高太皇太后道:“是不是因为御史的直言(诬告)?若如此,今后诸安心,勿恤人言。”苏轼一听感动不已,就磕头谢恩准备离开。孰料苏轼刚要走就被高太皇太后叫了回来。高太皇太后问道:“老身有一件事情,想问一下学士。”苏轼毕恭毕敬回答道:“请太皇太后明言。”

    高太皇太后道:“请问学士,前年时担任何职?”一听这话苏轼懵了,他如实回答道:“前年苏某是戴罪之身,官职是汝州团练副使。”“哦,那如今学士官居何职?”高太皇太后继续问道。“如今是翰林学士。”苏轼一边回答着问题,一边仍然发懵。高太皇太后叹了一口气,以问道:“学士可知,为何会有今天的地位?“苏轼回答道:“是太皇太后的提拔。”高太皇太后道:“跟老身没有关系。”苏轼道:“是官家(皇帝)的赏识?”高太皇太后摇头道:“跟官家没有关系。”苏轼继续道:“是群臣的推荐?“高太皇太后继续摇头道:“跟群臣也没有关系。”苏轼马上说道:“臣无德无能,从来没有为了做官而攀附权贵,以求苟进……”

    高太皇太后摆摆手,示意苏轼不要再说了。她等了一会儿慢慢道:“早该让学士知道了,学士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神宗皇帝遗愿的结果。昔日神宗皇帝吃饭时,只要一停下碗筷阅读奏章,大家就都明白这是神宗皇帝在看学士的文章。每次读到学士的文章,神宗皇帝都会赞不绝口,称赞道:奇才,奇才!如今,神宗皇帝还没来得及起用学士,突然就离开了……“

    说到这里,太皇太后潸然泪下,说不下去了。一旁的苏轼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边上宋哲宗以及侍奉的宫人,也都泣不成声。“学士啊你一定要尽心尽力侍奉官家,才能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呀!“过了一会儿,高太皇太后停止了哭泣语重心长的说道。听完高太皇太后的嘱托,苏轼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出宫前高太皇水后还特别宣旨,要以“金莲花烛”之礼赏赐给苏轼。

    所谓“金莲花烛”之礼是皇帝对臣子的一种特别的礼数和恩赐。晚唐时期,翰林学士令狐绹与唐宣宗商量事情,临别时令狐绹随身携带的蜡蚀烧光了,唐宣宗就下令用御前的金莲花烛相送以示恩宠。后来历代皇帝就用这个来赏赐自己恩宠的大臣。当然用“金莲花烛”之礼赏赐大臣。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在里面要知道,当年唐宣宗用“金莲花烛”之礼赏赐令狐绹后没多久,就拜令狐绹为宰相了。如今太后用“金莲花烛”之礼赏赐苏轼,这是不是也意味着苏轼将步令狐绹之路呢?高太皇太后相信,她打了那么多感情牌还释放了这么一个明显的政治信号,苏轼必将感恩戴德,以死报恩再也不会提辞职了。

    然而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原来看破红尘的苏轼早就不留恋官位了,为了躲开这些是是非非无中生有的攻击,为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苏轼还是上疏辞职要求外放。在这次谈话后没多久,苏轼就以“不想处在怨仇交政之中、不想重蹈乌台诗案覆辙、不想不死即废为由,连上四道奏章,请求外放。见苏轼如此“不通情理”,高太皇太后在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了苏轼的请求。高太皇太后颁布一道圣旨,让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兼职杭州知州,让他去杭州当市长了。杭州……又是杭州……苏轼真的和杭州有不解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