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八十章 好友章惇(二)

一百八十章 好友章惇(二)

    元丰八年(1085)后,宋神宗病逝,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滔滔摄政,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吕公著等相继拜相。此时朝廷风向骤转,原本依附变法派的一些人,出于自保开始重新站队。但章惇不为所动,他仍然在朝堂上与保守派据理力争,指责司马光引进官员破坏程序正当性,与司马光就免役法当不当废的问题展开辩论。他最终像坚守变法的蔡确等人一样,被贬出朝廷,在元祐八年间无缘重返朝廷。

    宋哲宗亲政后,绍圣元年(1094)四月,召章惇为相。重返朝廷核心的章惇,第一件事就是追究已故的司马光、文彦博等人向西夏割地求和的罪责,同时停掉每年给西夏的岁赐,命章粢修筑城察,加围边防。5年后,章粢在平夏城大败西夏人,使得西夏“不复能军,请命求和”。

    而此时,章惇主要的任务是恢复了被司马光废除的熙宁、元丰新法、重新举起了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旗帜。虽然最终不能救大宋于危亡,但他的努力让北宋有了一次炫日的回光返照。

    自始至终,章惇都是变法革新的坚定人物,不改初衷得失坦然,在北宋摇摆和纷乱的政局中显得尤其可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章惇为相的7年间,他没有像司马光当年对新法赶尽杀绝一样,对元祐时期的做法进行一刀切的否定。相反他能够稍微放下党争和报复的不理性,实事求是地保留了元祐时期一些切实可行的法令。

    当时章惇向宋哲宗进呈新修订的法令。宋哲宗听到有些法令是元祐时期颁布的大惑不解:“难道元祐敕令也有可取的吗?“章惇回答说:“取其善者。”这一刻章惇显示了一个大政治家的格局。很多人知道,苏轼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其实作为苏轼的好友,章惇同样以“不合时宜”出名。

    章惇在世时,无论是反对他的人,还是支持他的人,都承认他是个敢言、直率、绝不见风使舵的人。宋神宗元丰五年,一日宋神宗盛怒,批令斩杀一名漕官。第二天上朝,宋神宗问宰相蔡确:“昨日朕批示要杀的人,已经执行了吗?“蔡确回奏:“臣等正准备报告此事。”宋神宗追问:“杀个人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蔡确于是说,自宋太祖开国以来,我朝不曾杀过士人,臣等不愿看到陛下破例。

    宋神宗沉吟许久才说:“那就将他刺面发配吧。”这时门下侍郎章惇忽然站出来,说:“陛下,这样还不如把他杀掉算了。”宋神宗反问:“这是何故?”章惇上前回奏:“古人言,士可杀不可辱。依臣看杀头比刺面流放要好受得多。”宋神宗一听火冒三丈:“朕乃天子,难道连一件快意的事都做不成?”

    章惇连忙对宋神宗说:“陛下像这种快意的事,臣以为还是做不成的好。”宋神宗默然不语冷静后,怒气渐消,对蔡确、章惇等人说:“这件事就由你们酌情处理吧。”从来奸臣只有溜须拍马逢迎皇帝作恶的,哪有如章惇、蔡确这般,当面顶撞给皇帝制造不痛快的奸臣?

    高滔滔临朝,司马光拜相,新法陆续被废,但此时免疫青苗等法尚存,司马光抱病上疏请求5日之内罢除免役法,否则“死不瞑目”。对此章惇针锋相对地反驳说:“今日更张政事,所系生民利害,免役、差役之法最大,极须详审,不可轻易。”若真在5日内改免法为差役法,“更张草草,反更为害”。免役法的推行,使得百姓不需要向朝廷服役,只要交免役钱,自朝廷雇人服役就行了。这项制度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虽然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弊端,但如果因噎废食彻底否定,开倒车返回差役法,则显然是不理智的。所以不仅章惇连保守派阵营内的人都劝司马光要慎重。

    但司马光一意孤行为了反对而反对,此事做得不像一个理智的政治家。章惇清楚地知道时移势易,保守派要干的事容不得他一个变法派的人说三道四。他若保持沉默,或许还能保住自己的位子。但他不管不顾就是要捍卫王安石变法的心血。保守派轮番弹劾他,他却“不贬不去”,不顾名声和安危,宁愿被贬也不自请外放,要换取时间来捍卫王安石最为看重的免役法。

    史书说章惇在高太后帘前与保守派争论,多有不逊之词,“太皇太后怒其无礼,乃黜之”。罪名的认定大有学问,高太后等人当然不能以坚守新法的理由罢黜章惇,尽管这是根本原因。于是章惇便被加上“轻薄无礼”之类的罪名,被轰出了朝廷。从来奸臣只有审时度势、迎风而上的,哪有如章惇这般,逆势而行,给自己制造麻烦的奸臣?

    宋哲宗去世,向太后在事先选定端王赵佶为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假意征求宰执的意见。章惇又不合时宜地站出来,说按照程序应当立谁谁谁。向太后反对。章惇还是不知迎合,又说那应该立谁谁谁。向太后又反对。见章惇两次都不上路子,向太后只好以先帝宋神宗的名义说,端王赵佶“有福寿,且仁孝”,可以立为君。说得这么明显了章惇依然执拗地坦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话没说完与章惇同朝的曾布怕受牵连,对着章惇吼了一句:“章惇,不要再提建议了,听太后处分!”端王赵佶由此继位为宋徽宗。

    其他大臣揣摩上意一味附和,章惇却一再力争不管不顾。要知道这时候的章惇可不是一个政坛愣头青,而是一个曾掌朝政七八年富有政治经验的66岁老臣啊,他不可能不知道直言的后果会危及自身的地位。但他知道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为天下社稷苍生计他不能不力争。

    可悲的是这次力争的失败,最终造成了北宋的沦亡,证明了章惇的远见卓识,而章惇和他的家族则因此彻底葬送了政治前程。

    从来奸臣只有攀龙附凤、投机取巧的,哪有如章惇这般不识好歹,押上个人和家族前程尽说大实话的奸臣?因为此后的经历说明章惇反对立赵佶为帝的后果是不但在世时被打压,就是死后也要让其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