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一百八十八章 日落西山(一)

一百八十八章 日落西山(一)

    人们对宋仁宗的评价:只会做官家,其他什么也不会做。而对宋徽宗的评价:什么都会做,就是不会做官家。偏偏宋徽宗的职业就是做个官家。这样的宋徽宗来当大宋的家,怎么能不出问题。

    赵佶,即宋徽宗(1082年-1135年),出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号宣和主人、道君太上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北宋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6年在位。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宋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宋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宋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后,赵佶被封为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年),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的身份被进封为端王,开始出阁接受教育。绍圣五年(1098年),加封为司空,改任为昭德、彰信军节度使。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虚岁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宋神宗皇后)以自己无子,宋神宗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赵佖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章惇指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并以宋神宗语驳斥反对派:“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但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者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赵佶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改年号为“建中靖国”。这是赵佶统治政权的开始,在位共二十五年。由此,大宋政权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时代。

    赵佶时期的宰相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拥护变法改革,元祐初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绍圣初又积极附和新法,徽宗即位后不久受守旧派攻击而被夺职提举宫观闲居杭州(今浙江杭州),结交赴杭收集书画的宦官童贯,蔡京以擅长书法逐渐受到可以称之为画家、书法家的宋徽宗的赏识,邓洵武、温益知道徽宗必将重用蔡京,在进呈绍述新法意见时都力荐蔡京,认为宋徽宗“必欲继志述事,非用蔡京不可”。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左相韩忠彦首先被贬任知府,蔡京升任执政。随后右相曾布也被贬任知州,蔡京升任右相,不久又升为左相,独相达三年之久。其后虽曾二次罢相,但又复相或以太师控制朝政,位在首相(宋徽宗改左仆射为太宰作首相,右仆射改称少宰为次相)之上。宋徽宗末年,致仕已多年的蔡京还以太师领三省事掌握朝政。宋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作为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的幌子。

    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公然明码标价卖官鬻爵,“三千索(“索”意与贯同),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又如征收所谓经制钱,是“取量添酒钱及增一分税钱,头子、卖契等钱,敛之于细,而积之甚众”。

    通过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积累了大量财富,“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大兴土木,不仅在宫城之北建筑稍小于宫城的延福宫和规模更大的艮岳,还乘机利用搜刮的民财大修各自的豪华宅第。为了阻止其他官员的议论,诏书也不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复核、上奏后颁行的正规途径,而是请宋徽宗亲书后即颁行,称为“御笔手诏”,甚至请宦官杨球代书,号称“书杨”,以达到他们任意胡作非为的目的。

    蔡京是北宋末期的权臣,宋徽宗时期五度为宰相,经历了北宋王朝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蔡京也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其生平被记载在《宋史·奸臣传》中。蔡京任宰相时,出台了许多政策,其中包括发行虚币大钱,从民间收敛钱财,用来攻打西夏、镇压方腊起义、联金灭辽等军事行动。蔡京采取的虚币大钱政策,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北宋末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遭受重大创伤,在大宋政权引以为傲的经济上敲响了北宋王朝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