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二百四十六章 女中豪杰(二)

二百四十六章 女中豪杰(二)

    古人常说,诗言志,词言情。谈理想的诗都给唐人写尽了,宋代文人就转向谈爱情了。所以在宋代即使像欧阳修、柳永为代表的这样的大词人,也写过不少描写男女情事的“艳词”,苏轼也不例外。因为有这些词坛的领袖带头,“艳词”之风在北宋非常盛行。李清照的父亲本是苏门学子,她家又与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经常往来,所以受“艳词”风气感染写一两首实属平常。何况她在词中描写的挑逗对象是自己的夫婿又不是外人。

    李清照之所以在词中挑逗丈夫,除了因为上述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夫妻二人结婚后,聚少离多。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李的父亲因犯事下了大狱。当时赵明诚的父亲身居丞辅之位,李清照曾写信央求公公帮忙捞人未果。后来受到父亲的牵连,李清照被赶出京城,于是回山东父母家中居住。而她的丈夫赵明诚却在京城当官。因此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之后,不久就被迫分居两地,这样的时间大约持续了两年。

    她一直独守空闺写下了许多闺怨词,比如《醉花阴》、《一剪梅》。在诗中她为了盼夫婿归家,一直等到“人比黄花瘦”。写《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时,正是他们小别胜新婚的时候,因此李清照才会表现得格外热情。赵明诚在京城当官,自然有的是机会出入风月之地。所以对于夫妻间的事,他是一点也不着急的。可是李清照看到他没有表示自己就坐不住了。所谓: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于是李清照先是演奏音乐撩拨夫婿,结果发现丈夫无动于衷。于是只好化好妆,穿上薄透的纱衣,让他见识到自己的美好。无奈赵明诚还是在那儿学“柳下惠”,于是李清照只好咬着赵明诚的耳朵,对他直说了:晚上帐子里好冷啊,你不来替我暖暖床?

    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说说而已,不要当真),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

    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200两白银啊,大致相当今天20万元人民币)。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

    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

    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

    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

    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

    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

    但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春、夏两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不久即知莱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宣和七年(1125年),李清照42岁。赵明诚改守淄州。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

    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

    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〇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

    李清照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

    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