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二百五十六章 大宋第一奸臣-秦桧(一)

二百五十六章 大宋第一奸臣-秦桧(一)

    有一种人需要永远鄙视,那就是只为自己,不为国家民族发展考虑的掌权者。比如直到今天在杭州还有一种小吃叫“油桧儿”。据民间传说,岳飞被秦桧夫妇施计杀害于风波亭,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临安一户饮食摊贩得知消息后也深感不忿,就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人们为了发泄愤怒,便争相购买。随着顾客越来越多,店铺就简化制作工序,直接把两条面缠绕起来油炸,成为现今常见的炸油条。至今,有些地方仍有把油条称为油炸桧或油炸鬼。

    其实,油条的起源要远远早于宋朝。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唐代刘禹锡(一说苏轼)也在诗歌《寒具》中描述过油条的形状及制作过程。但毫无疑问,油炸桧、油炸鬼之名是始于南宋时期,且和秦桧密切相关。

    秦桧(1090年-1155年11月18日),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回到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1138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时年66岁,追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执政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号。以上这些就是有关秦桧的官方介绍。

    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后人的评价非常明确,秦桧就是一个大奸臣。其中非常有名的二句话就充分说明了后人的这一态度——“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元佑五年(1090年),秦桧生于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区)江边舟中,先居住在常州,后徒居江宁(今江苏南京),遂为江宁人。父亲秦敏学,做过玉山县令、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县令。秦桧早年做过私塾的先生,靠微薄的学费度日,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不满意,曾作诗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补为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教授。接着又考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

    当初的秦桧可不完全是投降派的嘴脸。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初,秦桧上奏,认为对南犯的金军不宜显示出太怯懦的态度,使自己的力量削弱。十一月,金兵包围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派使索求三镇,秦桧上书言军机四事:召百官详细讨论、加强守备、将金使安置城外、最多割燕山一路之地。宋钦宗未予答复,任命秦桧为职方员外郎,不久改为干当公事,隶属河北割地使张邦昌。秦桧认为此职专为割地求和,有违自己的主张,三上奏折请求辞去此事。

    北宋政府拟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求宋金双方息兵,宋钦宗派秦桧、程瑀为割地使,护送肃王赵枢出使金营。金朝扣留赵枢为人质,约定割地议和后释放赵枢,秦桧等人行至燕京而返。后经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吴开推荐,秦桧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升为左司谏。王云、李若水再次出使金营,得见金军二元帅,传说金兵坚持要北宋割地,不然就进攻汴京。十一月,宋钦宗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议对策,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桧等三十六人不同意。不久,秦桧升任御史中丞。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汴京失守,宋钦宗奉表投降,被拘于金营。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宋徽宗、宋钦宗被废为庶人,莫俦、吴开从金营回来,传金军元帅之命要推立异姓为帝。留守王时雍召百官共议立张邦昌,监察御史马伸主张共进议状,保存赵氏江山。秦桧表示支持,遂写议状,上书金帅乞立赵氏为帝,被拘押在金营。从以上的种种表现,秦桧还不失为宋朝的一名忠心耿耿的大臣,也算是尽了臣子的本份。

    但是后来,秦桧的所作所为就开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军驱掳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北上,把张叔夜、何栗、孙傅、秦桧、司马朴、陈过庭等都一并押走。到达北方后,孙傅等人都守节不屈,唯独秦桧屈服于威逼利诱,见风转舵。宋徽宗赵佶得到宋高宗即位的消息,叫秦桧起草一封信,向金酋粘罕摇尾乞怜,表示愿派人通知儿子赵构,愿意子子孙孙永远奉金正朔,并向金纳贡。后来秦桧对此事并不完全隐瞒,还进行自我吹嘘。宋徽宗的一纸卖身契,并未使他超脱阶下囚的困境。而秦桧却开始饱享女真贵族的残羹剩炙,粘罕非常赏识秦桧,赐给他钱万贯、绢万匹。据说,秦桧通过“厚赂“,打通关节,此信才得以传送到粘罕手中。

    金太宗把秦桧分赐给挞懒。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陈过庭等人都流放到东北的显州(今辽宁北镇县东南),唯独秦桧却在挞懒的保护之下,留在燕山府,先充“任用“,后任命为“参谋军事“。有一次兀术还特地宴请秦桧,而“左右侍酒者,皆中都贵戚王公之姬妾”。可见,当时的秦桧已经在金人之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所以历史上许多人认为秦桧实际上就是金人的间谍。

    建炎三、四年(1129一1130年)间,挞懒负责淮东战场。秦桧如何当“参谋“的详情,已不得而知,现在所知的,是他曾向被围的楚州(今江苏淮安)写过劝降书。楚州之战是当时最壮烈的保卫战之一,全城军民在赵立指挥下,尽管粮尽援绝,只吃树皮草根,仍死守不屈。城破之日,军民“抑痛扶伤巷战,虽妇人女子亦挽贼俱溺于水“,以英勇就义回答了劝降。建炎四年(1130年),挞懒率兵进攻山阳(今江苏淮安),秦桧随军同行。十月,秦桧携家眷离开金营,取道涟水军水砦,返回行都临安(今杭州)。秦桧归宋后,自称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逃回。朝臣多持怀疑态度,宰相范宗尹、枢密院李回与秦桧关系要好,竭力保荐他的忠心。秦桧此种说法实在是疑点重重,一个文弱书生,拖儿带女,杀了监视自己的敌兵,然后自己毫无损伤的不远千里回到了临安,有点传奇了。

    秦桧返朝入对,提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并呈上草拟的和议书。金军在北方穷于应付游击健儿的袭扰,在南线又接二连三地挫败,使挞懒改变了单纯军事进攻的方针,重新捡起“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南自南,北自北“是挞懒的南北朝方案,也是秦桧在南宋的政治活动指针。高宗认为秦桧忠心可嘉,任命其为礼部尚书,秦桧的随从也都改为京官,就连船工孙靖也补官为承信郎。

    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秦桧升任参知政事。宰相范宗尹建议讨论徽宗崇宁、大观以来朝廷滥赏之事秦桧极力赞成,但高宗坚决反对,秦桧遂附和高宗,并以此为由竭力排挤范宗尹。七月范宗尹罢相,秦桧扬言:“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有人问他为何不说,秦桧说:“现在没有宰相,无法执行。”秦桧的这一波广告效果是非常的好,不久他就如愿升官了。八月秦桧升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首次拜相。九月,吕颐浩二度拜相,与秦桧共掌朝政。秦桧密谋夺吕颐浩权,就让党羽造谣说:“周宣王修内政、攘外敌,故能中兴,今二相应分管内政外政。“高宗诏命吕颐浩专管军旅,秦桧专管政务,吕颐浩遂在镇江建造都督府。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秦桧奏请设修政局,自为提举,与参知政事翟汝文同领政务。随后,秦桧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置堂吏,翟汝文被罢官。秦桧的党羽刘一止、曾统也认为没有必要设立修政局,秦桧不听。不久,有人议论废罢修政局,二人都上疏说不能废。七月朝廷废除修政局,罢刘一止为起居郎。

    吕颐浩自镇江都督府还朝,谋划赶走秦桧,就以朱胜非为助,任命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刘棐为右司谏。黄龟年弹劾秦桧专主和议,破坏恢复,结党专权,不会长久,并把秦桧比作王莽、董卓。秦桧也擢用胡安国、张焘、程瑀等名人,委以要职,以图排挤吕颐浩。

    吕颐浩向席益请求对策,席益献策把秦桧及其党羽看作朋党,首先要除掉党魁胡安国。朝廷诏命朱胜非为同都督,给事中胡安国上书说其不可用,朝廷改命朱胜非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胡安国遂请求辞职,秦桧再三挽留,未果。随后,秦桧党羽张焘、胡世将、吴表臣等,皆被罢出尚书省。八月,高宗召綦崈礼入宫奏对,拿出秦桧所陈二策给他看(河北人还金国,中原人还刘豫)。并说:“秦桧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是北人,将归哪儿?秦桧又说“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朕至今也没看到。“綦崈礼就把高宗的意思写入训辞,布告中外。随后高宗降诏,罢去秦桧相位,任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并张榜朝廷,以示不再复用。这一次,秦桧的牛皮吹破了,主要是秦桧的观点让赵构有点下不了台了,所以第一次被罢了相,夺了权。

    绍兴五年(1135年),金太宗去世,挞懒主政,宋金终成和议。二月,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六月,拜为观文殿学士、知温州。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秦桧改知绍兴府。不久,又被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行宫留守,并暂去尚书省、枢密院参议政事。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何藓出使金国返回,告知徽宗及显肃皇后死讯,高宗重礼发丧,当天任命秦桧为枢密使,地位仅次于抗战派的宰相张浚。当时抗金形势空前良好,在宋廷罢免庸将刘光世之时,宋高宗决定授予岳飞对全国大部分军队的指挥权,说:“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必这项决定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以往岳飞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等军不能协同配合的缺陷,岳飞一时兴高采烈,积极作直捣中原的准备。四月,高宗命王伦出使金国,迎奉回梓宫。

    秦桧一看岳飞的风头太盛,这怎么行?与是和张浚联系两人共同说服宋高宗,不应让岳飞掌握太大的兵柄,以免功盖天下,威略震主。宋高宗一想岳飞可是一心想收复中原,金兵这么牛,万一在一怒之下再向中原发动进攻,我可吃不消再流浪海上了,当即收回成命。岳飞的北伐计划当然也成了泡影。刘光世罢官后,淮西军因无良将统率,八月郦琼等发动叛乱,率军四万余人投奔伪齐(淮西军变)。前沿四大军区之一,顿时成为无兵无防的空白。“淮西之变“震惊全国,张浚不得不引咎下台。秦桧其实也是祸首,却因深藏幕后处处把张浚推在第一线,所以他自己倒是没挨着一支弹劾之箭。他伙同新相赵鼎,利用张浚的个人失策,对抗战路线搞落井下石。他们把“行在”由建康后撤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终止北伐的一切部署和准备,以示苟安一隅。九月张浚引咎辞相,高宗问谁可代替他的职位,张浚不答。高宗又问秦桧如何,张浚回答说秦桧此人昏暗无能,于是高宗任命赵鼎为相。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是第二次拜相了。为什么,因为赵构同志骨子里就想和金军议和,秦桧是议和的力推者,二个是臭味相投,所以秦桧还是深得高宗之心的。五月,金派使者议和。高宗担忧太后年事已高再不议和可能是回不到中原了,实际上是高宗实在惧金,一心想议和。所以高宗以孝为借口,告诉秦桧不惜屈己称臣,希望和议速成。秦桧对高宗考验再三,确认其决心已定,遂奏请若要议和,高宗只和自己商议,不许群臣干预,高宗同意了秦桧的奏请。十月,还算不错的宰相赵鼎因立嗣事件罢相,由此秦桧独揽大权,决意快速推动议和。

    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高宗下诏,传达金国要宋廷屈己议和,百官多认为金国之言不可信。但是秦桧大权在握根本不把百官的建议放在心上,擢升同样也主张和金兵议和的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排挤朝中议论不合主张抗金的其他官员。吕本中、张九成、冯时行、胡铨等抗金派官员皆被贬出朝廷。十二月,金国派张通古、萧哲出使北宋,国书名为“诏谕江南”,秦桧怀疑是封册文书,就与金使磋商,改江南为宋、诏谕为国信。金使行至泗州,要求所过州县用臣礼相迎,态度极其傲慢,沿途有骨气的官员无不感到愤怒许多官员甚至连官位也不要了也不愿意以臣礼相迎金使,但高宗同志没有任何的意见。京、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多次上疏,愿效力死战,高宗不准。金使抵达高宗行都,通告宋廷“先归还河南,册封高宗为帝,余事再慢慢商议”。

    秦桧打算接受金国条件,但高宗实在拉不下这个脸不愿跪拜称臣、接受金国册封,馆职吏员(大宋的外交部官员)也上书反对议和,各地军民义都愤填膺。于是高宗以“居丧期难行吉礼”为由,让秦桧率朝臣去驿馆接收国书。实质上也就是接受了金国的这一要求,只是自我安慰,没有在形式上公开接受而已。赵构无数的行为都表明了他这种虚伪的行事风格。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和议已成,所以高宗是大赦天下,自以为立下千古之功。高宗虽听从秦桧议和,但同时也怀疑金人有诈,故不曾放松边备。三月,金人归还河南、陕西旧地。七月,兀术以谋反罪诛灭金将宗磐和挞懒,拘王伦于中山府。韩世忠请求趁机攻金,秦桧以《春秋》不伐丧为借口反对,高宗也不赞成,出兵一事遂作罢。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背盟,分四路入侵,河南、陕西等地相继沦陷,高宗下诏列举兀术罪状。御史中丞王次翁(秦桧的铁杆狗腿子)上奏说:“以前国事无人主议,若事态稍变就换宰相,未必妥当。“高宗深信不疑,秦桧的相位愈加稳固。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秦桧上奏,和议已变,支持讨伐金国,但终没实行。闰六月,秦桧指使王次翁散布谣言,赵鼎被贬到兴化军,不久,流放潮州。七月,宋军诸路战线捷报不断:张俊攻克亳州,王胜攻克海州,岳飞败兀术于郾城。八月,秦桧力主和议,罢黜反对和议的喻樗、陈刚中等七人。九月,高宗派起居舍人李易晓谕韩世忠罢兵,诸路将帅皆被召回,蔡州、郑州、淮宁府等地再次落入金人之手。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二月,兀术再次南下,宋将邵隆、王德等连战皆捷,收复商州、庐州等地。三月,秦桧传谕张俊、杨沂中、刘锜班师,濠州失陷,金兵北还。四月,秦桧密奏高宗“论功行赏“,收回诸将兵权,韩世忠、张俊、岳飞相继回朝,分别被任命为枢密使和副使,高宗撤掉三个宣抚司。九月,兀术有求和之意,秦桧上奏宋廷,派刘光远、曹勋出使金国,商议以淮水为界,宋割唐、邓二州。随后又派何铸回访,答应金的条件。十月,秦桧让谏官万俟卨弹劾岳飞,张俊又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岳飞父子被押送大理寺。十一月,金帅兀术派萧毅等到临安,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十二月,因岳飞在议和、立嗣等问题上和自己冲突,秦桧便诬告岳飞曾说自己和宋太祖都是三十岁任节度使,谩侮先皇、意图谋反,又以受诏不救淮西等罪名,将岳飞赐死狱中。在岳飞被杀死的前提下,宋金和议终于完成,高宗的心愿终于得偿。秦桧的权势更是如日中天,权倾天下。

    绍兴十五年(1145年)四月,高宗赏赐秦桧府第。六月,高宗到秦桧家,对其家眷都加封官职。绍兴十六年(1146年)正月,秦桧建家庙。三月,高宗赐以祭器,帝王赐将相祭器即始于秦桧。五月,有彗星出现,高宗诏命百官直言劝谏,张浚上疏进言朝廷形势严峻、要早作预备,秦桧大怒,削其兵权,贬到连州。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封秦桧为益国公。十二月,进士施锷上文歌颂时政,永免其文解,从此颂咏献媚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秦桧的种种恶心行为也被许多正直的人士所不齿,正义之士更是想直接刺杀了这个奸臣。绍兴二十年(1150年)正月,秦桧上朝,殿司小校施全刺秦桧不中,被斩杀于市,秦桧自此出门必带侍卫。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秦桧以诽谤朝政罪,兴王庶二子、叶三省、杨炜、袁敏求四大狱案。二十三年,秦桧奏请高宗从台州谢伋家收回綦崈礼所受的圣旨(即秦桧第一次被罢相的圣旨),想消灭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进士黄友龙毁谤秦桧,被处以黥刑,发配岭南。内侍裴咏因指斥秦桧,编管琼州。秦桧独相之权,一时真正的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高宗都害怕秦桧会灭了自己,每天在自己的鞋子中藏了一把匕首,以防不时之需。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三月,秦桧的孙子秦埙以锁厅试和省试第一的身份参加殿试,秦桧奏请由亲信汤思退、魏师逊担任主考。高宗读到秦埙的文章,发现其行文语气与秦桧毫无二致,就擢张孝祥为第一,降秦埙为第三。不久,秦埙被任为实录院修撰,宰相子孙同领史职,前所未有。

    话说盛及而衰,此后不久秦桧因病重不能写字。十月二十一日,高宗去秦桧家探视病情,秦桧无一语,只流泪而已。高宗命沈虚中草拟秦桧父子的致仕制书。当夜,秦熺派秦埙同林一飞、郑木冉见台谏官徐喜、张扶,策划自己的拜相事宜。二十二日,宋廷加封秦桧为建康郡王,进秦熺为少师,皆致仕。当晚,秦桧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申王,谥号“忠献“。在高过手下,奸臣秦桧可谓是真正做到了一个之下,万人之上并且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