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二百七十二章 宋金议和(一)

二百七十二章 宋金议和(一)

    南宋的收复梦、中兴梦眼看就要实现了,从朝廷大臣到平民百姓,许多人都备好美酒,单等着宋军拿下开封,便开怀痛饮。当然也有人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的也有一大批人,主要是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官员,当然最不愿意看到真正收复中原的就是赵构同志本人了。

    当时的临安并不是南宋的真正都城,所以临时的皇宫由于房屋紧张,赵构办公、上朝、听筵都在同一座宫殿中,此时他召集几个近臣在议事,主要议题当然是汴京正在发生的战事。

    “近日捷报频传,岳飞已经兵临汴京城下,看来收复有望,朕终于要等到还銮故都的时候了。”赵构的脸上已掩饰不住喜悦,一双本来不大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当然说这话时他注意到,身边这些近臣脸上却大多忧虑之色。他知道这些人的心事却并不说破,多年的驾驭之术告诉他,不要率先表态让臣下充分发表意见,他能够从他们的发言中选择最佳时机,顺水推舟或者沉默不语,宰辅如果心有灵犀,就会见风使舵,这正是他需要并愿意看到的局面。赵构的权谋之术更是胜过他的老子和大哥,也就是对内内行,对外外行,就是这么一幅德性。

    首先沉不住气的是殿中侍御史罗汝楫。罗汝楫是位做学问的好手,一般情况下,为学之人往往固执,这也是赵构让他任职侍御史监察百官礼仪的原因。然而赵构很快发现此人并不学究,反而深谙为政之道,很多时候为人做事颇合圣意。

    罗汝楫上前一步,拱手而曰:“陛下,此非福事。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哉!”赵构皱了皱眉毛,装作思考的样子,把头转向宰相秦桧。宰相是百官之首,宰相的表态最为重要。秦桧果然不负所望:“张俊、杨沂中已经退兵,岳飞孤军冒进入危险境地,不可久留,建议下诏命令他班师回朝。”

    这秦桧原是钦宗朝的御史中丞,靖康之难中被掳去金国,受到金将完颜昌赏识,归于帐下。公元1130年秦桧南归,此后职务节节高升,主张宋金和好,各不相侵。关键时刻秦桧总能洞悉和顺从皇帝心意,赵构觉得这样的宰相配合起来得心应手。

    宰相给出了堂而皇之的退兵理由,其实赵构想得更为复杂。赵构从驻跸扬州起就一直试图与金人和议,只是金人没有兴趣。岳飞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足以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没有必要真的赶尽杀绝。再打下去,如果前线获胜功劳是武将的,如果不幸失败,半壁江山也不一定能够保全。权衡之后赵构决定诏令岳飞退兵。

    七月十八日,中原盛夏的天气瞬息万变,方才还是骄阳似火,转眼便大雨倾盆。这几天岳家军将士个个胸中燃着一把火,随时准备扑向故都汴京。火焰正旺之时,朝廷使臣十万火急送来诏书,要求即刻班师!战事当前,皇帝圣旨也分轻重缓急,最快的需用金字牌送达,下令撤兵用的正是这种金牌!岳飞心头一紧他不明白朝廷的心思为何像这不可捉摸的天气一样说变就变。从小父母就教导他精忠报国,后来学习武艺,师傅的教诲是保家卫国,靖康国难,他二十多岁愤而投戎,为的就是雪国耻、复国境、振国威。平生志向眼看就要成为现实,却被一纸诏书彻底粉碎!岳飞不甘,满怀义愤写下奏章:“金人锐气丧失殆尽,粮草辎重遍地丢弃,我军豪情满怀,士卒效命。收复故土就在此时,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岳飞的奏章刚刚上路,不想朝廷第二道班师金牌又紧锣密鼓地到了。原来秦桧知道岳飞收复志坚,锐不可回就怕申辩,于是金牌连发。这一天从临安来的班师金牌多达十二道,岳飞知道朝廷执意放弃故土了,手捧诏书发疯似的冒雨奔出大营,跑到附近一座高坡之上,对着汴京跪倒在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话未尽已泣不成声。岳云等追着跑来勉强将他扶起,岳飞颤颤巍巍地下令:“班……师……”

    第二天岳家军掉头后撤。军队将行之时、惊动了百姓,百姓自发前来送行。一心只为自己的赵构对岳飞如此,对其他的大帅也是如此。朝廷对三大统帅的打压事实上是先从韩世忠下手的,因为韩世忠曾上疏大骂秦桧是投降派,二人不睦已是朝野皆知。五月初,朝廷诏令张俊、岳飞到楚州视察边防。楚州是韩世忠的地盘,朝廷此举很明显是想掀起三大帅的内斗,然后各个击破。张俊本来就是个墙头草,马上对朝廷的用意心领神会,出于自保和忌恨同僚的心理、立即投身于秦桧与之沆瀣一气。

    在楚州时张俊打算加固城池,撤回淮北的宋军,岳飞尝试着做最后的努力:“应当齐心合力为北伐复国做准备,怎么能立足于防守呢?”

    二人意见不能统一,张俊便按照秦桧的授意提出肢解韩世忠军队,以相互辖制,岳飞大惊:“合则力强,分则势弱,这是兵家最浅显的道理,枢密使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的两次提议都不被认同,张俊非常气恼,但秦桧交代的任务必须落实,遂决定一意孤行。

    枢密院有意肢解韩家军的消息传到军营,将士忐忑不安,有一位叫景著的将领性格耿直,直接闯进张俊、岳飞的议事厅。冲着二人叫嚷:“若想拆分韩家军,将士们决不答应!”张俊胆怯了,急忙安抚说:“只是有人这样提议,断不会实施,请将士们放心!”等打发走了景著,张俊恶狠狠地敲着桌子:“这是要造反啊,一定是韩世忠在背后指使!我当禀报圣上与宰相,弹劾韩世忠谋逆!”一听张俊这么说,岳飞心中暗吃一惊:这罪名足以致韩世忠于死地矣。岳飞与韩世忠虽然并无深交,但同为抗金名将,惺惺相惜,不免有兔死狐悲的忧虑,趁着张俊埋头写奏章,悄悄派人回京密报韩世忠。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韩世忠得到消息后再也沉不住气了,急忙进宫面见赵构,号泣投地做检讨表忠心,终于取得了赵构的宽宥。韩世忠自此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兵事。实际上赵构之所以放过韩世忠,一来苗、刘政变中韩世忠有救驾之功,二来韩世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贪财好色,霸占别人妻女,广置土地钱财,这样的将军一般胸无大志,皇帝比较放心,贪点、占点、奢靡点也许是武将最好的护身符,特别在宋朝这个重文抑武的朝代。

    放过了韩世忠,不可能再放过岳飞,朝廷总要拿一个大将立威。赵构虽然对岳飞最不放心,但岳飞并无过失,怎样对岳飞定罪呢?秦桧及其爪牙绞尽脑汁、只想了岳飞三条“罪状”:

    一是没有把刘光世军队让岳飞带领,岳飞颇有微词,其至以辞职要挟君主。

    二是把淮西战役时张俊拒绝岳飞援助的责任强行安放到岳飞头上,污蔑岳飞不肯救援导致濠州之战失败。

    三是把在楚州时张俊企图撤销江北守备的罪责强加到岳飞身上。有了这三条,秦桧指使大臣上疏弹劾岳飞。但是即使这三条即使全部成立,岳飞最多不过罢官而已,这远不是赵构的目标,秦桧必须找出更多的罪名方能置岳飞于死地。

    什么样的大罪才十恶不赦?无非叛逆、通敌!张俊军旅出身,最清楚军队里的勾心斗角,调查军中案件也是枢密使的分内事。秦桧找张俊商议,把岳飞手下将领一个一个过筛子,看哪一个有可能出卖岳飞:同岳飞最为亲近的莫过于长子岳云,以及左膀右臂张宪和王贵、如果能拉拢其中任何一个人就足以让岳飞身败名裂。但三人与岳飞并肩战斗,同甘苦共患难,怎么肯出卖岳飞?

    不过张俊有办法,他早已在岳飞军中埋下一颗棋子,那就是副统制王俊!事实上只要了解到某个个人有关人品上的瑕疵,并且直击其痛处对症下药,不怕其不反水!

    六月,张俊以枢密院召开军事会议为由将王贵召至镇江,与王贵展开了一场唇舌交锋。因王俊掌握了王贵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私,张俊以此要挟,最终王贵也不情愿地成了张俊的帮凶。为了方便王贵、王俊行事,张俊在放回王贵的同时又通知张宪到镇江听命。

    王贵回到军中,立即接到王俊的揭发材料,诬陷说张宪欲裹挟岳家军自立,以逼迫朝廷交出岳飞重新回到军中掌权。王贵被胁迫不得不痛苦地将状词呈交给镇江的枢密府,张俊如获至宝,马上下令逮捕张宪。张俊的如意算盘是大刑之下必有所获,只要张宪招供,岳飞的罪名也就坐实了。谁料张宪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宁死不招当然也不肯指证诬告岳飞,令张俊气急败坏。

    没有张宪的口供,如何为岳飞定罪?秦桧、张俊顾不上那么多了,先把岳飞抓起来再说!十月十三日,赵构亲自下诏将岳飞和岳云投入大理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