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二百九十章 孝宗继位之路

二百九十章 孝宗继位之路

    公元1160年,宋高宗在母亲去世后逐渐倦怠,他宣布将老大赵瑗封为建王,正式立为皇子,而赵璩则被定性为“皇侄”彻底与皇位无缘。两年后,宋高宗宣布立赵瑗为皇太子,并将其改名为赵昚。又过了一个月,宋高宗宣布禅位给皇太子,自己退居为太上皇,赵昚因而成为南宋第二位皇帝是为宋孝宗。

    在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登基的那天,天降暴雨。仪式举办完成后,太上皇(宋高宗,下同)一身轻松,要起身回宫休息,新皇帝(宋孝宗)抛下文武百官,执意要冒着大雨亲自护送太上皇回宫,在嘈杂的雨声中,宋孝宗用身体护住太上皇全身都被淋湿了。《宋史》云:班退,太上皇帝即驾之德寿宫,帝(指宋孝宗)服袍履,步出祥曦殿门,冒雨掖辇以行,及宫门弗止。宋高宗非常感动,他想亲儿子也不过如此吧,在宋孝宗走后,宋高宗对身边的宫女太监连声感叹:“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其实,宋高宗选宋孝宗接班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对于宋高宗来说,他在危难中建立南宋,被金人一路追赶卑微求和,他退位后,最想得到的是被认可和尊重,恰巧他需要的东西,宋孝宗都能给他。

    对于宋孝宗来说,他本是一位落魄的“太祖后裔”,有幸被宋高宗养于宫中,并且还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他对宋高宗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所以说暴雨中的“父慈子孝”,并不是逢场作戏,这是南宋新旧两任皇帝用真情实感来各取所需。

    要赶上皇位就像打怪一样要一步一步的前进。让我们看看宋孝宗是如何一步一步迈向最高统帅的宝座的。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赵伯琮被授为和州防御使,改名赵瑗。绍兴五年(1135年)五月,被授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加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绍兴十七年(1147年)六月,任常德军节度使。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赵瑗被立为皇子,改名赵玮。二十七日,被授为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建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南侵,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时年三十五岁的赵玮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军决战。但经老师史浩的提醒,赵玮为了避免高宗疑心,再次上书,请求在赵构亲征时随驾保护,以表孝心与忠心。没有一个好老师估计十个孝宗也早就玩完了。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赵玮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眘。六月,赵构御笔,赐赵昚的字为元永,以“倦勤”而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构自称太上皇帝。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赵匡胤一系。

    据传,赵构早有禅位之意,曾经告诉过赵昚,赵昚流着泪坚决一再推辞,适逢边事爆发没有结果。同年七月,赵昚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颁布手谕,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并且接受史浩的建议,下诏为名将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其原官,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除此之外,赵昚还逐渐开始为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他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

    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赵昚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展开隆兴北伐。宋军于一月之内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威慑中原。后在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宋军主将不和,军心涣散,撤兵符离时遭到金兵的追截,损失惨重,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又名“乾道之盟”。和议主要规定:宋朝皇帝对金朝皇帝改称臣为称侄;改“岁贡”称“岁币”,并将“绍兴和议”商议的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南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予金国。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孝宗皇帝有大志,无奈手下无良将,实大宋之大不幸啊。

    隆兴北伐失败后,赵昚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赵昚吸取权相秦桧长期位居宰相、形成盘根错节势力的教训,大大缩短了宰执的任期。赵昚时刻提防宰执发展个人势力,结成朋党。赵昚还十分严格地遵守外戚不预政的“家法”,成功地防止了如同后来权臣韩侂胄、贾似道以外戚擅权揽政的局面。在宰执集团内部的宰相与执政的关系上,赵昚也力图使参知政事成为牵制宰相的力量。此外,赵昚还加强台谏官的监察职能,其主要目标是针对宰执集团,尤其是针对宰相的。首先,孝宗将台谏官的除授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切断宰相与台谏官之间互相援引、倚为鹰犬的关系。赵昚勤于理政,在南宋诸帝中还是出类拔萃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蚤夜孜孜不敢怠惶,每日灵时已无一则自事,思曰:岂有未至者乎?则求三两事反复思虑,唯恐有失。”以致在他禅位的前一天还在亲自除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