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二百九十八章 大宋都城-临安(三)

二百九十八章 大宋都城-临安(三)

    因为南宋的临安实在太舒适,太美好了。杭州城区在北宋中期已达四五十万人口,因金兵屡次烧杀,人口锐减。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后,人口大幅度增长,南宋后期临安已经是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毫无疑问,南宋临安是中国古代人口最多的城市名列12、13世纪世界之首。经过一百多年的扩建和改建,南宋末年除城内规模庞大、豪华壮丽的皇城,还在凤凰山左右翼陆续建造了太庙、景灵宫、万寿观、东太乙宫、郊坛等礼制建筑,周围布满金碧辉煌、巍峨壮丽的宫殿。

    《梦粱录》载,杭州到南宋末年,城中已无空隙之地,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以致巷陌拥塞,街道狭小,行人走路都感觉很不方便。现在的杭州城亦是高楼林立,极目远望犹如水泥森林。其时的临安,已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日本、高丽、东南亚以及某些毗邻的亚非国家和地区,纷纷遣使或派商人到临安。日本、高丽的僧人、文人,更是视临安为心目中的“圣地”。

    临安佛道之盛甲于天下,京城内外寺观庵舍达五百所之多。道教也在定都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先后兴建了近三十个宫、观。僧侣道士人数极为庞大,其中灵隐寺最盛时,寺僧多达1700余人。现在杭州仍有不少寺庙,西湖边经常可见游览的僧人。城市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城郊建设同样一日千里。“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繁,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繁华程度登峰造极。

    临安城西的西湖,经过历朝不断修整和逐渐充实,湖边园林别墅遍布,贵宅宦舍,列亭馆于水堤;梵刹琳宫,布殿阁于湖山,周围胜景,言之难尽。这就是时人诗句中“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风景布局。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瑞雪飞瑶。、四时画舫遨游,歌鼓之声不绝。用苏东坡“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来形容,正谓是也。

    南宋人就说杭州胜景,全在西湖,这地方的居民,颇有闲情逸致。现在的西湖畔仍然是杭州人的消闲之地。南宋临安是全国最大的手工业生产中心。其中丝绸纺织、陶瓷、印刷、酿酒、造船、文具及军器等工业称雄全国,很多行业都有成千上万的工匠。《马可•波罗游记》载:“这个地方经营的手工业,有十二种高于其他行业,每一种工艺都有成千个铺子……”几乎每一类商品都有专门的作坊,如少府监中的文思院分上下两界,上界造作金银珠宝各种精巧器物,下界则专门制造以铜铁竹木为原料的普通用物。其中又根据专业分成棱推作、镀金作、玉作、玳瑁作、扇子作、犀作、捏塑作、雕木作等30余作。私营手工业也是如此。

    南宋初始皇城建筑力求俭省,不事奢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开始大规模礼制建筑修建,杭州太庙遗址广场这个出土的龙纹石柱础,可见当年建筑之豪奢精致。《乾道临安志》记载杭人善于经商,《都城纪胜》记载临安有四百十四行(一作四百四十行,远超出传统“三百六十行”),达到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最高水平,远非前朝所能望其项背。在临安城中流行着这样一句俚语:“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著行在卖酒醋。”这是经商之风盛行的生动写照。

    这里的商业完全突破传统坊市制度,大小铺席,没有一间虚空的房屋,可以说没有一家不做买卖的。居民密集的闹市区更是店铺林立,仅御街中段有店名可考的大店就达120余家。长达数千米的御街,形成了多个商业中心。珠玉珍异、花果时新、异域奇器全部集中在这里,琳琅满目,可谓“万物所聚”。

    繁忙的商业活动,密集的人口,以及各地不断涌入的游客促成了城市笙歌处处,宴饮不断。饭店、酒楼、茶肆、歌馆、瓦子、客栈一应俱全。当时临安的酒店,第一等大型酒店称为“正店”,正店集中在闹市区,主要为上层顾客服务,全部是装饰华丽豪华的高级包厢和雅座。到了晚上,整个酒楼灯烛辉煌如同白昼。太和楼是一家宏伟壮丽的官营大酒楼,设有三百间包厢,完整建筑面积在五千平方米以上,酒楼中有上千名工人在从事酿酒等工作。酒楼每天的高档客人达三千人左右,而要招待好这些挥金如土的豪客,酒楼有“金钗十二行”,她们以舞乐为客人饮酒助兴,让顾客乐不思蜀,满意而归。

    兴旺发达的各色行业为众多的城市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发迹的机会,谋生的、寄食的、钻营的,熙来攘往。当时临安著名的大店铺,不仅经营品种繁多,而且注意经营品种随季节而不断变换,店铺的营业时间已完全突破了过去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会,日入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的规定,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开始稀少;而到五鼓钟鸣,卖早市的人又开店营业了。一些位居热闹区域的饮食店,更是通宵买卖,顾客来往不绝。商人们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十分注意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一些大店铺不仅经营品种繁多,而且注意季节时令变换。茶楼冬天添卖七宝擂茶、葱茶;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等。为了吸引顾客,常请艺人讲史或说书。只要顾客有需要,商家便可以提供,如私人养马,则每天有人提供草料;养狗,则提供狗食;养猫,则供猫喜食的鱼鳅;养鱼,则供小鱼小虾。

    南宋临安汇集豪华、奢侈、高雅等诸多元素,是当时一切雅美精致的中心,现在人们只能凭借断章碎片遥想当年。临安的海外贸易非常兴盛,商人收购国内绫锦奇玩手工艺品,到海外换取珍珠、犀牛角、香药、骏马等物,可获利几十倍。有些人因此成为城中屈指可数的巨商。

    杭州文艺之风极盛,街头时常可见在地上作画的街头画师。南宋临安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绍兴画院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画家,不逊于北宋东京宣和画院。南宋临安既有主管全国文化教育的最高机构国子监,又有全国最高的学府太学,最盛时有学员2000余名。这里还有中央兴办的武学、宗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全国性学校。乡校、家塾、舍馆、书会等教育机构繁荣,达到了家能著书、人知挟册的程度。

    临安城内外有瓦舍二十多处,百戏之人数千,数量和场所的硬件设施等方面,远远超过北宋东京。但仍留有汴京遗风,过去流行的玩意重新发展起来,既适合宫廷贵族、富商豪民的游玩,又投合都会小市民无聊时的消闲,于是话本、百戏、鼓子词、诸宫调、队舞、小说、杂剧、大曲……应有尽有。“百戏伎艺”的总数达到了六七十种。武术、相扑、弈棋、龙舟竞渡、球类、投壶等娱乐性的体育竞技项目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临安的“百戏杂陈”传承千年,今日杭州的戏曲爱好者也会不加粉饰即兴表演。弈棋在临安极为风行,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均喜好这一活动,以致出现了一种专门以陪伴富贵人家子弟下棋等为职业的阶层,就是当时文献中所说的“闲人”(又称“食客”)。舞蹈技艺在南宋达到了新的高峰,《武林旧事》列有宫廷大曲舞103种之多。周密《癸辛杂识》中详细记载了手、袖、眼神、身段、步态和舞蹈队形等9类63项动态舞式,名目繁多,前所未闻,由此可以想见当时舞蹈之盛。杭州山间跑酷的年轻人大概不会想到,早在南宋,临安市民的生活就深受海外文化的影响,曾经有官员向皇帝反映要求禁止“胡风”流行。

    临安的繁荣,促使人口不断地向临安集中。一些富有的地主、商人、官僚和士大夫也纷纷聚居临安。《梦粱录》中多次记述:“杭城风俗,侈靡相尚”,“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当时临安官员、文人一次宴饮费用,往往要花费十金。妇女首饰最差的,价值也要花费十万。不惟富家为之,中产之家亦极力跟风模仿。当时的雅致繁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都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