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三百四十五章 三个小皇帝的最后岁月(一)

三百四十五章 三个小皇帝的最后岁月(一)

    赵显(1271年11月2日—1323年5月31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度宗赵禥次子,宋端宗赵昰弟,宋末帝赵昺兄,宋朝第十六皇帝。咸淳七年(1271年),生于临安府皇宫。咸淳九年(1273年),被授予左卫上将军,受封嘉国公。咸淳十年(1274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德祐,由谢太后临朝称诏,贾似道把持朝政,此时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至临安,赵显退位降元,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被元世祖忽必烈遣送吐蕃(今西藏)学习藏文、佛经,后出家,从事佛经研究和翻译。至治三年(1323年),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享年52岁。

    张世杰等人曾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本名赵显别名宋恭帝、合尊(法号)。

    宋恭帝也实在是一个可怜悲惨的人。三岁的时候被掌权的奸臣贾似道,给扶上了皇位。小小年纪,那些人就要他去承担救国的大任,在他5岁(1276年)时,被元军俘去元朝的上都。他的一生,似乎注定要被人摆布。公元1274年(咸淳十年)七月初九,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度宗赵禥因一生纵欲过度而去世了。他没有看到元军兵临城下,这一辈子他都在贪图享乐中度过,把那些苦,那些该承担救国的任务留给了下一代。原本宋度宗驾崩,理应由他的庶长子宋端宗赵昰继承皇位。可奸臣贾似道却偏偏要立嫡子继位。于是便将才四岁大的赵显(1271-1323)给扶上龙椅,由谢太皇太后和全太后这两位后宫之主垂帘听政。一个三岁的孩子他知道什么,朝廷的一切大小事,还不是凭贾似道以及太皇太后他们说了算。他这小皇帝,不过是这些人手中的傀儡或者大宋招牌罢了。

    小小的龙袍里,包裹着小小的身子,还有一颗什么都不懂的心。任何时期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只会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高兴时哈哈大笑,过着每天睡到自然醒的幸福日子,可他却不得不早早起床被抱着去朝堂。他每天上朝就坐在皇位上,看着朝堂里那些跪拜的身影,看着跟太皇太后和全太后汇报着大宋眼下的情况后又迅速离去。

    他不会懂什么是洪灾什么旱灾,什么是奸臣忠臣,又什么是元军。他不知道大宋被元军拿下的四川在哪里,也不知道被元军夺下的汉阳、鄂州在哪里,更不会知道宋都的建康又在哪里。

    咸淳十年(1274年)八月初十,接连下大雨,天目山崩裂,雨水汹涌流进,安吉、临安、余杭百姓淹死者无法计算;九月初五,发米赈济余杭、临安两县水灾百姓,余杭灾害特别严重,再给米二千石;十五日,免除遭水灾州县当年田租;月底,闽中旱灾;冬十月底,闽中发生地震。咸淳十年九月,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十二月,伯颜率兵进逼鄂州,在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守军,汉阳、鄂州相继陷落。

    朝庭很乱,朝堂又很忙,可他每天只能坐在那宽宽的龙椅上,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引导教学下,点个头说一句“准奏”。他连什么是“准奏”都不会明白,只知道母亲和祖母教他说什么,就按照母亲和祖母教的去说。只要他说了,那就是圣旨。

    与其说是他母亲和祖母教的,还不如说是他母亲和祖母听从了贾似道的话,而遵从了贾似道的意思下的旨。朝堂越来越忙了,朝堂中那些来往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吵闹声、争辩声,那是此起彼伏地。太皇太后和太后耳朵都听起茧子了,却又对此没有办法。

    如果赵显有四岁前的记忆,那他一定会记得一个人,此人就是文天祥,如果他还明白什么是忠臣,那他一定会知道文天祥就是大宋忠臣。然而他不记得,他也不会明白,再说朝堂里来往的人,他又能记住几人呢?又能明白什么呢?终于,有一天他不再坐这尊龙椅了,也不用再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了,虽然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他似乎觉得以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小孩子能想的除了玩和吃,不就是睡吗?

    无知的年纪,不懂何为投降。大宋抵不住元军的猛势,以至于让元军攻破了临安,无奈之下,谢太皇太后只能拿出传国玉玺和降表,向蒙元投降。如果全太后或者谢太皇太后,能够组织兵力与蒙元抗衡,或许不至于投降,可就因为她们心里想着,希望着蒙元能如辽金那样子适应不了南方气候,又或者满足于大宋的称臣纳贡,如此大宋能再次向高宗皇帝那样中兴大宋。又如果朝廷在罢免了贾似道后,不用陈宜中这样的“夸大话实胆小“的人为相,而是任用文天祥那样的贤臣忠臣,或许时局又不一样了。然而这一切没有如果可言。何况蒙元不是辽金,暗弱无主见的太皇太后也没有重用贤臣抗元,另外蒙元的目地就是要灭宋。因此即便任用贤臣,也顶一时,除非顶到赵显长大,赵显长大后,有他祖宗赵匡胤的魄力,有朱元璋的帝心,或许真能让大宋延续百年。

    当然,这不过是后人的推测罢了。公元1276年(德佑二年)正月初,这要是放在以前,必定是家家过春节,全国都沉侵在过年的欢庆中,可是临安城上空却是乌云密布,黑沉沉的。没有一点欢庆气氛,反而是显得有些压抑和沉重,因为元军已经兵临城下,围困住了宋朝都城临安。

    公元1276年,大宋的降将吕文焕率领蒙古兵冲入南宋太后寝宫,见此情景太后惊骇之余怒斥道:“吕氏世代蒙受皇恩,如今为何投敌,助纣为虐?”

    吕文焕讥笑道:“我坚守襄阳长达六年,换来的是朝廷的猜忌,这样的国家如何配得上我的忠心?”虽然吕氏的话不假也算是对得起守城之责,但大宋有文天祥这样的人物存在,所以吕氏的渺小仍然一目了然。

    吕文焕出身于南宋吕氏,世代镇守国门,与堂哥吕文德同为抗蒙名将。吕文焕一生死在他手中的元朝将士不计其数,为何最后却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国家呢?

    公元1267年,元朝名将阿术、刘整率领十七万蒙古铁骑围困襄阳。守将吕文焕急忙向堂哥吕文德请求增援,吕文德认为襄阳坚不可摧、粮草充足,同时驻守十五万大军。蒙军根本无法攻破,况且以之前蒙军的战法来看,不会打持久战,正是吕文德的错误判断,错过了增援襄阳的最好时机。

    吕文焕在无援兵的情况下,积极采取自救,多次尝试解围,并未成功。忽必烈大怒,命阿术等人势必要拿下襄阳。因为此地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襄阳城破,南宋国都临安便无险可守。于是蒙军便在襄阳城西南与东北,修建城堡。在城西和城南立栅,企图长期围困襄阳,可见蒙古想要吞并南宋的野心。然而围困十月有余,始终未能拿下城池。刘整建议阿术,训练水军七万,舰船五千艘,防止宋军从水路增援。此举可摧毁城内守军的意志,襄阳城不攻自破。

    可惜蒙古人低估了吕文焕坚守城池的意志。期间张世杰、夏贵、范文虎等人多次援救未果,公元1270年,城中军心涣散。吕文焕为了激励兵士,率领一万五千人,偷袭蒙古人的造船基地,企图打通水路,可惜被蒙古人击败。就在吕文焕舍命抵御蒙古铁骑之时,宋廷传出让高达替换吕文焕守城的消息。可见朝廷对吕文焕是不信任的,甚至可以说是猜忌他。好在宰相贾似道是个明白人,对其深信不疑。

    吕文焕得知此事后,痛心疾首,对朝廷颇有怨言。但为了忠义二字,吕文焕仍然拼死作战。期间元朝多次派人招降他,刘整甚至在襄阳城下苦劝其归降,被其射伤。忽必烈对其非常欣赏,亲自写信劝降,均被吕文焕严词拒绝。直到襄阳被围的第六个年头,公元1273年,与襄阳唇齿相依的樊城被攻克,襄阳彻底沦为孤城。为了能攻克襄阳,忽必烈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专家,对投石机进行改造。使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阿里海牙正是靠着改良后的投石机,成功攻克樊城。有了成功的经营,阿里海牙便将投石机拉到襄阳城外发起总攻。

    吕文焕坚守襄阳城六年,早已精疲力尽、心力交瘁,已有投降之心。再加上元朝将领的不断劝降,终于在1273年二月二十四日,吕文焕和儿子出城投降,归顺元朝。忽必烈亲自召见了这位抵御蒙古铁骑长达六年的名将,并对其封赏不断。吕文焕大为感动,便请求担任先锋,覆灭南宋。吕文焕所到之处,大多州县守将是其之前的部下、故交,还有很多吕氏族人,所以接收起来毫不费力。树倒猢狲散,南宋败局已定,各地纷纷主动投降。

    不到两年的时间,吕文焕便攻克南宋都城临安,宣布投降。吕文焕奉命接手南宋皇宫,安置降兵、政府官员及后宫嫔妃等。历史对吕文焕的评价争议很大,有人说他投敌叛国、不忠不义。有人说他,坚守襄阳城长达六年,面对蒙古人的不断增兵,自己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坚守六年已经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了。如果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评价,吕氏已尽人臣之责任,如果从一个担负民族振兴的保卫者的角度来评价,吕氏终究是不堪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