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三百四十四章 南宋皇陵

三百四十四章 南宋皇陵

    南宋接连几任君主的荒淫无道,最终不但亡了国,甚至自己死后也不得安宁。南宋皇陵在元朝当时就被公开的挖陵抛尸,也就是被刨了祖坟。南宋皇陵即有名的“宋六陵”,位于浙江省的绍兴市。由于年代久远,饱经战火,宋六陵的地面建筑已经基本被毁坏,惨不忍睹。其实早在南宋灭亡以后,宋六陵就遭受了灭顶之灾。

    南宋共有9位皇帝,但只有6位皇帝埋葬在这里,他们分别是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宋度宗。宋度宗在位时期,蒙古元朝已经占据北方大半江山,对南宋小朝廷形成压迫之势,酒色过度的宋度宗忧郁而死。即位的宋恭宗随即出降蒙古;宋端宗在逃亡中因为惊吓而死;宋末帝与陆秀夫投海而死,因此他们三位幼主均未葬入南宋的皇陵中。

    这是一个悲惨令人不忍回顾的往事,那就是元朝灭亡南宋以后,南宋诸帝陵遭到毁灭性的盗掘,当时江南释教总摄西僧杨琏真伽与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诸陵。据常驻杭州的宋末元初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的记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八月,杨辇真珈驱使“人匠丁夫,前来将宁宗、杨后、理宗、度宗四陵盗行发掘,割破棺椁,尽取宝货,不计其数。又断理宗头,沥取水银、含珠,用船载取宝货”;十一月十一日,又“将孟后、徽宗、郑后、高宗、吴后、孝宗、谢后、光宗等陵尽发掘,劫取宝货,毁弃骸骨。”等到明朝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下诏重修宋六陵,清朝初期也曾予以维护,但之后就慢慢的荒芜,到了民国时期,宋六陵又遭到了汪伪政权士兵的集体盗掘。至元十四年(1277年)二月,即临安被元朝占领的第二年,忽必烈任命西夏血统的喇嘛杨琏真迦为“总摄江南释教”。这位被南宋遗民称为“杨髡子”的家伙,在到临安(杭州)七年之后,在至元二十二年开始大规模发掘南宋皇帝的陵墓。

    本来呢,南宋虽亡但是宋皇陵仍然有人守护,元朝驻浙江的军队也尊重守陵人,没有为难他们,南宋六陵在这七年中保存完好。但到了至元二十二年,绍兴会稽的几个野和尚偷偷跑到宋陵盗采树木,与守陵人发生冲突,于是这帮秃驴连滚带爬跑到杨琏真迦那里哭诉,并且绘声绘色说宋陵里有种种珍奇宝贝,来引诱杨琏真迦。“杨髡子”果然眼红心热,立马派手下河西僧人伙同那帮野和尚带领工匠(注意元朝军队没有参与)前去挖陵,守陵官罗铣被这些番僧手持尖刀携裹而去。

    当年八月,第一批被杨琏真迦挖开的有宋宁宗、杨皇后、宋理宗、宋度宗的陵墓,批开“石藏子”,砍破棺木,从中获得无数金银财宝。宋理宗的永穆陵中所藏的宝物特别丰厚,据说开棺时“白气冲天”(其实就是气化水银)。宋理宗的尸体用水银防腐,开棺后栩栩如生,垫着锦被,锦被下面是竹丝细簟(簟就是竹席)。一个小和尚轻轻拿起竹席,扔在地上,掷地有声,仔细一看,“竹席”竟然是用闪闪发光的金丝编成的!脱脱的《元史·释老传》对杨琏真伽所获的赃物作过一个不完全统计,在对以宋六陵为主的盗掘中,杨琏真伽“攘夺盗取财物,计金一千七百两,玉带九,玉器大小一百有一,杂宝贝百五十有二,大珠五十两,钞一十一万六千二百锭”。宋理宗的尸体被倒挂在树上,沥取有毒的水银,竟达三天之久,有人说皇帝的嘴里含着夜明珠,结果宋理宗的脑袋竟然被剁下来“取珠”。宋理宗原本想用水银保护其尸身不腐,岂知却落得个挂尸倒悬的下场。宋理宗的头骨巨大,比较雄壮,被他们割下来涂上金漆,把他的头颅包金做成精致的酒器取乐。宋理宗在位时期,根据“联蒙灭金”战略派遣孟珙消灭了金朝,后来又发动“端平入洛”想要夺取河南,造成了蒙古与南宋交兵。也许是因为这些原因,蒙古贵族更加憎恨他吧。

    后来杨琏真伽失宠,家产被忽必烈抄没,宋理宗的脑袋也被没收,交给元朝宣政院收藏。元朝覆灭后,北平的番僧有一次在宴会时取出此物,明朝大臣危素看见了,连声叹息,向明太祖朱元璋汇报此事。朱元璋听了也觉得不像话,于是出钱让人把宋理宗的颅骨从番僧手里买了回来埋葬。杨琏真迦食髓知味,在至元二十二年十一月又发掘了隆佑太后、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及其皇后的陵墓。宋徽宗的棺木是绍兴和议之后由金人归还的,杨琏真迦开棺之后却不见骸骨,只有一团黑漆漆像树根一样的东西,于是惊叹说:“南朝皇帝根基浅,竟然化了!”宋高宗的遗骨也全都化尽,棺中随葬的东西很少,只有几件锡器和一方端砚而已。宋孝宗的遗骨也都无存,只找到一小片头顶骨………

    宋朝帝后死后,除了宋高宗之外,棺中都有大量金银钱随葬,实体是金银,形状如同铜钱。南宋皇陵被杨琏真迦发掘后,从棺中取出的金银钱数以十万计,仔细一看,都被尸气侵蚀,遍体污垢,如同铜铁一般,于是弃之不顾。绍兴当地的居民有去检拾的都发了大财,百姓还在这些金钱中找到了不少猫眼、金刚石之类的珍宝。这次盗掘,杨琏真迦一伙人还得到“马乌玉笔箱”、“铜凉拨锈管”、“交加白齿梳”、“香骨案”、“伏虎枕”、“穿云琴”、“金猫睛”、“鱼影琼扇柄”等诸多珍宝。有一个老汉拣到了南宋隆佑太后的发髻,穿着一根短金钗,因为这是先朝太后的遗物,于是取回家虔诚供奉。据元朝脱脱编的《宋史》记载,凡是从宋陵中拾取金钱宝物的当地人,虽然发了一笔横财,但后来都莫名其妙死于非命,只有这个老汉家道逐渐丰裕起来,最后成为一方富户。

    杨琏真迦挖完宋陵后,还不罢休,又把宋朝帝后的骨头全部收拢起来,让喇嘛用铁锤砸碎,和牛马骨头混到一起烧成碎渣细末,然后把骨灰埋在地下,上面不惜重金修筑“镇南塔”,试图让汉人永世不得翻身!6年之后,杨琏真迦的报应来了,他忽然被忽必烈抄家,忽必烈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赶到荒郊野外,因为在他无数次的盗墓中多次碰到了尸体,杨琏真伽在野外的大雨中尸毒发作,一命呜呼了。

    虽然走过了这么多的磨难,但是青山连云雾,玉峰蕴秀色,——江南最大的皇陵区宋六陵在一片青翠之中,仍然散发着独特的气质。这里因汇聚着南宋文化的精华,流淌着浓郁的宋韵,在中华文明的星空中,仍然闪耀着灼灼光华。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北宋哲宗皇后元祐太后孟氏在绍兴卧龙山行宫崩逝。当时局势不稳,战事吃紧。奉隆祐皇太后遗诰:“敛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宝贝,权宜就近择地攒殡,候军事宁息,归葬园陵(指河南巩义北宋皇陵)。所制梓宫,取周吾身,勿拘旧制,以为它日迁奉之便。”宋高宗遵其遗诏,将太后的梓宫暂时安葬在今天的越城区富盛镇宝山南麓,“自四月至六月,甫三十五日而攒宫告成。”这是攒宫营建之始。1141年,金人归还宋徽宗赵佶的灵柩,徽宗灵柩被暂置于孟后陵附近,后修建为永佑陵。此后,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相继营建于此,此外,还有徽宗皇后郑氏、韦氏,南宋高宗皇后邢氏、吴氏,孝宗皇后谢氏,宁宗皇后杨氏等人的陵寝也葬于此。一共“七帝七后”,世称“宋六陵”。

    绍兴自古便是帝乡。大禹治水功成于会稽,在此大会诸侯,死后葬于会稽山下。绍兴是越国古都,越王勾践在此卧薪尝胆,兴越灭吴,成为霸主。越王允常等皆葬于绍。绍兴曾是南宋“行在”,赵构改越州为绍兴,并以绍兴为年号,有“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志,希望在绍兴寻找中兴宋室答案,他将绍兴当成“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立国复业的基地。“帝后陵寝,今存伊洛,不日复中原,即归祔矣,宜以攒宫为名。”这既是当时将孟后陵园名为攒宫之本意,也寄寓着南宋要收复中原、复国兴业的愿望。宋高宗赵构曾在《会稽山诗》中写道:“登堂望稽山,怀哉夏禹勤。神功既盛大,后世蒙其仁。愿同越勾践,焦思先吾身。”表达了他中兴宋室的情怀和发愤图强的愿望。绍兴元年,赵构还刻下“大宋受命中兴之宝”的新玉玺,其志在“兴百年之丕绪”。孟太后是宋哲宗的皇后,赵构即位,尊她为太后,她成为南宋朝廷“主心骨”。孟后葬在绍兴后,绍兴便开始成为南宋皇家命脉所系之地。南宋延续赵宋王朝150多年,宋六陵成为南宋王朝的“阴都”,成为南宋的“精神之都”。

    宋六陵东有青龙山,南有紫云山,西有五虎岭,北有雾连山,中间流有清澈的龙山溪水,更是山水绝佳、风景秀异之地。这里自然风光与山川形势、传统风水文化天然融合,构成了“星辰列网阜”“浩荡龙虎气”的奇特韵味。

    当时人认为,宋六陵一带冈峦怀抱,气脉隐藏,朝揖分明,落势特达,土色黄润,王气秀聚,是“天造地设”的宝地,并认为此“坐壬向丙,与赵姓国音相符”,有利于赵宋皇家之基。攒宫按行使杨烨奏曰:这一带山水“五峰在前,直以上皇青山之雄,翼以紫金白鹿之秀,层峦朝拱。气象尊崇,有端门旌旗簇仗之势,加以左右怀抱,顾视有情,吉气丰盈,林木荣盛,以此知先帝弓剑之藏尽在于此”。宋六陵独特的山水之韵,成为绍兴山水之美的典范。宋六陵的选址及空间布局,充分利用了泰宁寺青山园地的山川形势,营造出优美的环境,实现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具有形胜之美。宋六陵是依照宋朝赵氏皇家“五音姓利”的风水规则来勘定的,俨然是缩小版北宋皇陵区。宋六陵虽经近千年的变迁,依然山清水秀,风光优美,足见先人对皇陵选址、营造之讲究,是宋韵环境美学的重要例证。宋六陵具有建筑之美。通过考古、复原研究,已基本确认,整个宋六陵陵区内包含有若干组“上宫”和“下宫”的宫殿建筑群,场景十分壮观,并已发现了宫殿建筑留下的台基、磉墩、墙址等遗址以及大批瓦当等瓦件和其他建筑构件。这些构件的线条刻画优美,造型丰富,无不为复原研究提供详实的细节和参考。宋式建筑形态美观,宋六陵的建筑更是高等级建筑,通过复原研究,必然会体现宋韵建筑美学之精粹。

    宋六陵还具有器物之美、艺术之美,它所蕴藏的宋韵艺术美学是中国艺术中的精华。宋六陵是宋韵文化最重要的标志物,包含着古人对中华道义的守护,宋六陵的历史蕴含着浓郁的道义美,至今仍激励人心、弘扬正气。“文化者,必须有其精气魂魄,亦须在随物赋形中生生不已。”宋六陵寄予着中华文化的精气魂魄,流淌着山水之韵、文化之韵。宋六陵自然之景如一幅巨大的国画,几株挺立的古松,为宋六陵增添了独特的神韵。

    帝皇陵寝之地,是皇室宗族的根系命脉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南宋帝后葬此后,更显绍兴城市之地位。当时,宋六陵攒宫总护使地位很高,不是宰辅,便是由身为大臣的皇亲国戚担任。宋六陵攒宫还设副使、攒宫修奉使、桥道顿递使、殿前都指挥使、都监、巡检等职位,护陵卫最多时总数在千余人。宋六陵祭祀活动成为一种风俗。当时,宫陵凡遇陵主生日、忌日、每月朔望、每年四时八节,都有祭祀活动,还有官方祭祀活动,如朝陵,由皇帝亲自到此祭拜,有时还有朝廷遣官朝祭诸陵、地方守臣朝谒等,并形成了凡到绍兴任职官员必首朝陵庙的制度。宗室清明祭扫皇陵,成为当时一大景观。宋六陵祭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不绝。

    宋六陵攒宫遭江南浮屠总摄杨琏真伽等人盗掘后,围绕着护陵、守陵、思陵、伤陵等,800多年来,留下了一部独特的宋韵,在这部宋韵里,流淌着家国之忧恨、爱国之情思。南宋名宰周必大撰写的《思陵录》流传至今。在这部两卷本的时政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宋高宗病危、驾崩、丧礼、皇权、党争、外交等多个方面,补正史之不录,是珍贵的历史研究材料。《思陵录》还对高宗丧葬礼仪、永思陵的建筑结构等进行了记载,反映了南宋人民在建筑、礼仪及政治方面的非凡智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清代稿本《六陵劫余志》收录了40余篇文章、50余首古诗,共4册。主要围绕宋六陵被盗一事进行编撰,书中记有山阴义士唐珏的故事。全书散发着浓郁的故国情韵。此外,还有《南宋六陵遗事》《晞发集》等作品集。“六代君王龙气尽,万山松柏画图开。”这些围绕着宋六陵的文学作品,可谓是寄意幽深,800多年来一直情韵流溢,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令人难忘的记忆。“玉辇金舆不可旋,六陵松柏五峰前。愁云暗结黄昏雨,断石空埋白昼烟。楚志欲窥三代鼎,蜀魂空托五更鹃……”六陵情韵中蕴含着千古兴亡的无限之叹。800多年来,宋六陵如谜如梦如雾,但历史的烟云总掩盖不住它的光泽。高宗陵园,其上宫长59米、宽59米,陵园的平面呈正方形,上宫由门殿、享殿、**屋、后院组成。四边围墙遗址基本完整。整个享殿柱网结构完整,三个开间。这与南宋周必大在《思陵录》记载的永思陵规格接近。考古发现,**屋遗迹清晰可辨。高宗墓室即位于**屋正下方。

    “孝宗陵保护区”,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其面积是高宗陵园的3倍。考古发现,孝宗陵园是一个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的殿堂式建筑,结构更精巧、营造方式更复杂,陵园遗址为立体式,经推断是皇陵下宫。南宋每组帝陵都包含上宫、下宫两部分。上宫为帝陵“攒宫”的核心部分,亦即墓室石藏子所在,下宫则是守陵人活动场所。宋六陵高宗陵园、孝宗陵园遗址考古发掘,证明了宋六陵皇陵遗迹尚在,且保存完好。

    “宋六陵不是简单的南宋古迹和绍兴地方的遗址,而是南宋时期中央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集中表现。南宋初年,绍兴一度成为南宋都城。宋六陵考古发掘可向人们展示当时的政治形式、文化面貌和最高礼仪等情况。皇家制度体现在一生一死之中。皇陵是体现国家最高等级的丧葬制度。南宋皇陵相对集中。当时以什么方式呈现从北宋传承的文化和传统,让皇陵连贯着政治意识,这是个重大问题。宋六陵反映着南宋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水平,体现着当时人们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关系。

    从绍兴府衙到宋六陵攒宫,要走三十里运河水路。在这条水路上,至今仍有拱陵桥、延陵桥、护陵桥、金陵桥、五陵桥等5座陵桥。这体现着南宋的航运和水利治理水平,是又一段精致的宋韵风景。“山原互起伏,井邑犹成聚”的宋六陵正从历史深处向人们款款走来。宋六陵不能只看作是皇帝墓葬群,它实际上是中华文脉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延续传承,展示的是中国宋韵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