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三百五十二章 最后的斗争 (三)

三百五十二章 最后的斗争 (三)

    南宋政权到了后期由于皇帝无能,奸臣当道,总体是步步退却,直至灭亡。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蒲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宋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左丞相陈宜中建议带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自己前往占城,但后来二王数次召其回来都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死在那里。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护卫著赵昺逃到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不久﹐在现时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战结束,大宋王朝宣告灭亡。崖门海战之后一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尸10万。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起来;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元兵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昺,派人寻回,然而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陆秀夫背幼帝投海崖山海战后,宋室覆亡。元将张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御史徐瑁对奇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而陈白沙认为宋亡时死者十数万,不独陆秀夫,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因争辩不下,终未刻成。有传说,陈白沙到崖门凭吊时,在碑首加上一个“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此传不实,陈白沙知张弘范虽属汉人,但从未作宋将。)解放初,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秋,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终于把这饶有纪念意义的碑石树起。

    战役评价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抵抗异族侵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而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宋末三杰崖山之战从战术层面看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中流砥柱。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崖山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义,鼓舞后人。

    ***总理曾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如果纯粹的从战役角度来反思崖山之战,确实有许多值得商讨的地方。宋廷在此设立根据地御敌,从纯军事角度来说看似是明智之举,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恐怕就不是这样了。当时流亡的宋廷人数,可靠的说法为“犹计二十万”。研究者指出,在宋代的募兵制下,军队移屯往往拖带家眷,在国之将亡的极端情况下这种情况应当有增无减。因此,在二十万人中,军队应有几万人。这二十万人的后勤供应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在福建和广南东路各地被元军相继占领的情势下,后勤供应还须仰仗海南岛。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海上交通不如陆上和内河交通安全,存在供应中断、二十万人将不战自毙的危险。如今,崖山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因泥沙淤积,已成陆地。人们不可能再睹当年的海港风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宋军舰船只能屯驻和停泊在崖山西北的港内,不可能将舰队停泊在崖山东南,面向大海。西北的港内虽有南、北两个出入口,但“其北水浅,舟胶,非潮来不可进”,在退潮时只能有一个出入口,实际上也影响军事上的进退和机动。因此,选择崖山作为据点和基地,是多少有些令人困惑的。如果追踪一下流亡宋廷在广东沿海的移动路线,会发现另外一个让人迷惑不解的现象。流亡宋廷一度在更南方的湛江海面硇洲岛上驻扎,如今岛上仍有宋廷修建的行宫、书院等遗址存在。可以推测,如果不是有长时期驻扎的打算,宋廷绝不会在师老兵疲的状态下,大兴土木。但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就掉头北返,前往崖山。从行军路线上看,这是迎向元军追兵的“逆行”之举,而且从季风的角度看,也是逆流、逆风。现今崖门战役的范围已不可考,约位于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五公里,在南海与银洲湖的相接的地方。即指以古井镇官冲村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当地的国母坟有可能是杨太后的陵墓。国母坟西南的碗山相传是宋朝士兵当年曾在这里做饭。离崖山祠约四公里,屹立于崖门对开海面的崖门奇石附近,则相传是张世杰用来作缆趸以大索一字形连贯千多艘宋军船只、陆秀夫背赵昺跳海和张弘范灭宋后在石上大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之处。《元史·张弘范列传》记载“磨崖山之阳,勒石纪功而还”。后来有人在十二字前加了“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是造成后来不少人认为张弘范是汉奸和宋朝叛将的原由。所以从军事斗争的角度来说,大宋选择崖山作为决战之地,确实没有充分的理由。一定要说,那就是大宋政权气数已尽,天要亡之。

    崖山海战的影响实在深远,不但在形式上灭亡了南宋,更是在文化层面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崖山海战之后更是出现了一种说法,那就是“崖山之后无华夏”,对此我们当然是坚决不认同,这个说法也不正确甚至包涵有重大的阴谋。但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崖山海战的惨烈程度,出现此言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崖山之后无华夏”的理论冒出,主要就是说崖山海战后,中国被异族占领了,中国被灭亡了,被蒙古人殖民了!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说法是日本人提出的,日本明治维新崛起后,对中国抛出了很多奇怪的观点,其中就有内藤虎次郎极力宣传宋朝崖山战败后中国就灭亡了,也就是所谓的“崖山之后无华夏”。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对我们中国历史这么感兴趣,还貌似对中国历史很了解一样抛出个新理论呢?因为日本宣传完这个观点后,就开始谋划一系列入侵中国的计划,然后接下来他们端着刺刀进入中国后告诉大家,唐以后的中国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日本,日本才是中国真正的文化继承者。日本入侵中国是继承正统,拯救中国文化,将中国人从异族统治下拯救出来。就差没明说,日本统治中国是天经地义!那么日本人说的“崖山之后无华夏”里面包含的目的和恶意,可想而知!事实上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这一论点没有任何的历史依据,显然是日本人为侵略中国所作的一种吹风和歪理。元朝是否属于中国正统朝代,我们首先要了解为什么元朝作为中国朝代一直颇有争议。将元朝归为中国的朝代正统朝代一直有争议主要是:建立元朝的统治者不是汉人,而是北方游牧民族,蒙古人;其实用是否是汉人建立的朝代来定义是否是中国的正统的朝代,是很站不住脚的。因为纯正的汉人到底指的是谁呢?我们最引以为豪的唐朝,他的创立家族李氏家族就是拥有鲜卑及匈奴血统的家族,如果以这个观点看元朝是否属于中国朝代,那唐朝是否也不是中国正统的朝代?再者汉人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汉王朝国力鼎盛后,打得周边国家服服帖帖,才被周边国家称为汉人。如果以这个观点看,我们总不能将汉王朝以前的夏、商、周、秦等都归类于不是中国朝代?二、判断一个王朝是否属于中国朝代其实可以用以下三点来回答1、元朝是怎么来的;元朝打败宋朝之后建立的,也就是宋恭帝向元朝投降。而宋朝又是传承于五代十国中的后周,后周来源于唐朝,唐朝建立于隋朝之后等等。2、元朝的官方态度;首先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忽必烈在《建国号召》里明确说明了“法春秋之正体”;”绍百王而纪统“,诏书明确承认了元朝是中国正统王朝。并且元朝还修撰了《宋史》、《辽史》和《金史》三部正史,这种为前朝修撰正史的行为本身就是认可传承的态度。3、元朝之后朝代的官方态度;明朝打败元朝后,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说:“昔胡汉一家,胡君主宰”和“迩来胡汉一家,大明主宰”。这充分说明了,朱元璋承认明朝打败和取代元朝,只是普通的改朝换代,同时明朝也修撰了《元史》,这也说明明朝史承认元朝的正统朝代.最后关于朝代是否正统,其实韩愈总结得更透彻,他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意思是判断一个政权属不属于中国,要看它用什么方式治理国家。元朝建国后以儒家为思想,用汉文化,用汉式国号、年号、庙号等就说明了元朝后蒙古族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是中国56个民族中重要一族,元朝也是中国正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