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风云1起兵建唐 » 第三章:孤家寡人的来历

第三章:孤家寡人的来历

    有七姨夫和七姨的喜爱和关照,有贤内助窦氏的帮助,李渊入朝为官期间,先后在谯(今安徽亳州)、陇(今陕西宝鸡)、岐(今陕西凤翔)三州担任刺史。陇、岐这两个州不是一般的州,都是距京师长安较近的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可见,李渊被列入重点培养对象,如不出意外,前程似锦。

    李渊的事业、爱情如日中天,在旁人看来,着实羡慕。正所谓,朝廷有人好做官。

    可是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就在人们一致看好李渊前途一片光明之时,李渊的开挂人生在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宣告结束。

    这一年杨坚离奇病逝。这一年,李渊38岁。

    在隋朝,38岁的年纪要想在官场上风生水起,没了贵人的扶持实在是难上加难。

    好吧,我李渊也不求当多么大的官,只求这一辈子平平安安,也不把希望寄托在小表弟杨广手上了。

    可运命就是这么神奇,人生就是这么奇妙。

    大业初年,李渊被任命为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山西静乐)二郡太守(从五品上),后来被征入朝任殿内少监(正四品上)。

    隋朝之前,刺史通常是派出官员,用来监督太守政务。至隋朝,杨坚推行“存州废郡”制度,郡为太守,州为刺史。至唐初,李渊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至宋、明、清三朝改称知府。明清小说中也称太守,但已不是正式官职,只是俗称。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春天,李渊调任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事,开始由文官转任武职。卫尉寺主管武器,少卿的品级为正四品上。虽说兜兜转转十多年,李渊又回到了中央,但总归是进步了一些,小表弟杨广还是念及亲情的。而且任职不久,杨广给大表哥李渊安排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去怀远镇(今辽宁辽中县)督运粮草。因为,这时隋炀帝发动了第二次讨伐高句丽(今辽宁、朝鲜一带)的世纪之战。

    按常理来讲,李渊掌管宫廷禁卫事,督运粮草不是他的职责。为什么杨广安排李渊运粮呢?

    这要从一个人的起兵造反说起。这个人的名字叫作杨玄感。杨玄感,礼部尚书,司徒楚国公杨素的嫡长子,人长得体貌雄伟,喜好读书,擅长骑射,为人正直,在朝堂颇有威望。用现代的话说,群众基础比较好。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春天,当杨广亲征辽东,坐镇指挥攻打高句丽、雪洗前耻之时,把后勤保障的重任交给了杨玄感。

    可以说,这是皇帝给予他的莫大信任,对他寄予了很高期许。然而,令杨广万万没想到的是,杨玄感扣压粮草起兵造反了。

    俗话说得好,“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杨玄感领命后,高兴坏了,盘算着机会终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不远了。于是,屯兵于黎阳,准备大干一番。

    这之前,杨玄感一直对杨广的所作所为十分鄙视,加之父亲杨素与杨坚、杨广的恩恩怨怨,本来想乘杨广巡幸之机将其除掉,但被杨玄感的叔叔杨慎阻止了。理由很简单,时机不对。而此时,杨广既不在长安,也不在洛阳,而是去了辽东,并且是带大军去的,大本营空虚,所以杨玄感觉得起兵的好时机终于来了。

    杨玄感为什么屯兵于黎阳?因为那儿有个官署粮仓――黎阳仓,历来地位重要,素有“黎阳收,固九州”的美誉。直到今天,位于黄河流域中心地区的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畜牧业大省,仍在全国享有“天下粮仓”“国人餐桌”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杨坚建立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力得以恢复,粮食实现大丰收。于是,杨坚命各地修建了许多国家性粮仓,除黎阳仓外,还有著名的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广通仓等。这些大的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仓廪充盈。

    在隋朝,“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53公斤。经过现代考古确认,黎阳仓以勘探已确定的84个仓窖平均容积计算,黎阳仓总储量约为3360万斤。而回洛仓是目前已知隋唐时期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可储粮3.55亿斤。

    如果出兵10万,按照成年士兵每人每天消耗2斤粮食计算,且不说大的回洛仓,就是小的黎阳仓大约能支撑半年,这还不包括战斗减员,因此,打个持久战毫无压力。

    这或许是大业末年杨广穷兵黩武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杨广把秦皇汉武作为自己超越的偶像,这二位可以说都是穷兵黩武的主,至少有段历史时期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广为什么先后三征高句丽。

    不久,杨玄感驻兵于东都洛阳紫微宫城上春门,人数达到十几万。

    驻守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民部尚书樊子盖很害怕,于是调兵防御。隋刑部尚书卫玄,率军数万,从关中前来援救洛阳;隋武卫将军屈突通渡过黄河,在破陵(隋河阳南岸、洛城东北)驻军;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发兵继进;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又来增援……

    总之,隋朝大军一波接着一波。

    杨玄感造反的原因、过程就不细说了,咱说的主要是李渊。总之,杨玄感起兵的结果很悲催,杀来杀去始终没跑出河南,起兵不到两个月最终兵败。

    杨玄感造反这一事件,使杨广原本多疑的心,变得更加猜忌,连身边的亲信都不能信,还有谁能靠得住呢?

    杨玄感起兵造反时,李渊在做什么呢?

    据《旧唐书》记载,“李渊奉诏驰援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意思是,命李渊去弘化郡镇守,而且还把弘化周边的军权也交给了他。因为,之前镇守弘化郡的是元弘嗣,他是斛斯政的亲威,而斛斯政是杨玄感起兵造反的最大帮凶。彼时,元弘嗣得知杨玄感快不行了,自知形势不妙、脑袋难保,啥也别说了,跑吧,叛逃到了高句丽。

    一个郡的一把手跑了,总得有人接管才行,派谁去呢?

    彼时,距离长安600公里外的黎阳,杨玄感正带着十万大军干得带劲,杨广正远在高阳(今河北保定)坐镇指挥高句丽战争。潼关以西的很大一片区域,基本都是关陇集团的人把持,尽管有的人持观望态度,但谁也说不准突然出来个“冒泡”的,趁你不在家,给你送把“火”。潼关以西、长安以北的地方若再发生叛乱,长安岂不危矣?

    杨广思来想去,必须派个信任的人,“好吧,就你了,大表哥,带着朕的诏书去看好场子。哦,对了,看场子需要兵马对不?你就节制关西十三郡吧!”

    节制关西十三郡是什么概念?

    隋朝实行郡县制,按照隋朝的行政区划,全国共有190个郡,每个郡辖县若干,共有1255个县。在隋唐,官分品,州分等。一个州根据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地域大小、人口多少、封位高低,分上、中、下三个等级。

    当时的隋朝设置了9个州的刺史,其中最大的州是杨州,下辖44郡269县,地域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上海、安徽、江苏南部和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最小的州如青州,下辖只有4郡36县,地域相当于今天的山东东北部这么大。所以,节制13个郡相当也算不小了,应该是中等州了,关键是兵权在握。

    况且,关西是关陇集团的地盘,李渊真的是犹如巨龙出渊、飞龙腾云、蛟龙入海了。

    弘化郡就处在长安西北的位置。安排李渊镇守弘化郡,不是信任,是因为杨广已无人可用,大将都被调去了辽东。

    “弘化郡是关陇集团的地盘,李渊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派他去能安抚民心,出色完成任务。毕竟是自己的大表哥,与外人相比,还是可以用的,并且现在的李渊还构不成什么威胁,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对,没问题,可以用。”相信这是杨广当时任用李渊的心声。

    这一年李渊47岁。

    杨广本就对关陇集团不放心,又正遭杨玄感叛乱,明明内心里不信任李渊,明明要时刻监督甚至随时打压,可又不得不依靠人家、重用人家。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毕竟,长安的稳定胜过一切。

    在长安和洛阳公干的日子,李渊可谓时刻受到杨广的“关注”,处处被小表弟提防“闹事儿”,过得那叫一个“憋屈”,犹如潜龙在渊。

    对,用这个词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因为,你叫李渊。

    可一纸诏书,彻底改变了李渊的命运。不经意间,李渊从一个小小的卫尉少卿,摇身一变成为封疆大吏(钦差大臣,临时的),而且还手握重兵。

    李渊到任之后,没有让杨广失望,能力得到展现,威望很快树立起来,安抚民心、掌控军队、稳定大局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同时招纳了不少豪杰到手下,加紧进行军备,努力提升战斗力,准备一声令下,作为张须陀的左右翼,钳制杨玄感。

    因为,此时的张须陀正带兵日夜兼程从辽东支援洛阳。

    可是没等李渊行动,杨玄感就成了光杆司令,自知大势已去,便命令自己的四弟杨积善将其杀死,起兵遂告失败。

    杨玄感起兵虽以失败而告终,却标志着隋朝统治阶级的大分裂,动摇了隋末的统治,并且更加推波助澜了隋末农民战争的火焰,为隋亡埋下了种子。

    杨玄感起义失败了,李渊如何安置?

    “大表哥需要被监视、被提防,但眼下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还得重用他。”杨广很大气:“还是让他继续镇守关中吧。”

    就这样,李渊再次被杨广无奈地重用。

    皇帝和大臣的关系就是如此,皇帝身边没几个可以信任的,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对皇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反叛过别人,最怕的是被别人反叛,敏感的神经一刻也未松弛过。如果是个疑心重的皇帝,身边几无可信之人。因此,边用边疑、半用半疑,是历代许多皇帝的宝贵经历。

    皇帝自称“孤人”,或许,“孤家寡人”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