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风云1起兵建唐 » 第四章:童谣背后的阴谋

第四章:童谣背后的阴谋

    没了七姨夫和七姨的关照,李渊的生活和仕途还可以啊!至少现在是安抚大使,这是多少人奋斗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啊!或许我们会有这样一种错觉。

    可是,李渊的生活和仕途真的如此吗?是高枕无忧、平步青云还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答案在一首童谣之中。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民间流行一首叫作“桃李子”的童谣,谶言下一个皇帝姓李。

    据史料记载,《桃李章》谶言至少有两个版本。

    其一,《大唐创业起居注》:“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

    其二,《旧唐书·五行志》:“桃李子,洪水绕杨山”。

    这些话比较隐晦,就看你怎么解读了。然而,往往这种不好理解的话,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做文章的。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此事很快传遍朝野,李姓之人,人人自危:“搞不好要掉脑袋了!”

    彼时的李渊感同深受。

    这谶言是否空穴来风?当然不是。

    那么,问题来了,谶言是何人所为?为什么要构陷?到底要害谁?

    当时,很多人认为这谶言指的是瓦岗军首领李密,即李密就是下一个皇帝。然而,这谶言中的“李氏”指的并非李密,也并非李渊,而是指李浑家族。

    李浑家族是关陇集团三大李姓家族之一,是个手持丹书铁劵的主,另外两个是李敏家族和李渊家族。

    事情要从李浑袭爵说起。

    据《隋书》记载,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申国公李穆病逝于长安。李浑作为李穆的第十子,眼看着老爸要撒手人寰了,心里想着,爵位、家产不能落入其它兄弟之手啊。于是找到了大舅哥宇文述:“大舅哥,咱是正经的亲戚,有个重要的事您得帮我一把啊!”

    宇文述:“一家人,好说,好说。什么事啊,这么着急?”

    李浑俯身双手一拜:“宇文大人,我家老爷子眼看着不行了,这爵位、家产可不能落入他人之手啊。希望大人能帮我在皇帝那里说说,让我袭爵,继承老爷子的家产。成功后,每年收入分大人一半,还请大人多多费心。”

    宇文述微微一笑,要发财了:“原来是这事啊,我试试。”

    在利益的驱动下,宇文述欣然答应,帮李浑成功袭封。可是呢?李浑刚开始还能信守诺言,孝敬大舅哥。但两年之后,便只顾自己奢靡享乐,不再给宇文述送钱奉物。

    “分我家产?想什么呢!”于是,这梁子便结下了。

    宇文述怒了,曾对好友于象贤说:“我竟为李金才(李浑,字金才)所卖,死且不忘!”“敢耍我?”宇文述盘算着怎么报仇。

    人家毕竟有丹书铁劵在手,除非谋反,否则很难扳倒。转眼间这事过去快20年了,要说一般人或许已经淡化此事了,心里的怨气早已烟消云散。可宇文述偏偏记在心里,如吃了苍蝇一般,非得“吐”出来。

    宇文述报复的机会来了!

    《桃李子歌》当时在民间盛传,同样也传到了杨广的耳中。杨广大怒,立即派人彻查此事。“巧合”的是,负责人正是宇文述。

    至此,我们是否可以小心求证、大胆胡说,得出这样的结论:谶言出自宇文述一党。理由有三:

    其一,宇文述被李浑挖了坑,虽说没有什么损失,但受到了侮辱。用现代的话说,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其二,李浑虽有丹书铁劵,但因家族日盛遭杨广忌惮多时,正欲除之;

    其三,宇文述此时官拜左卫大将军,位高权重,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可以说,宇文述一党完全具备了收拾李浑的时机和本事。

    就这样,李浑“躺枪”了,还连带着李敏。

    杨广找了个比较有名的江湖术士为其解读。自然,宇文述也在场。术士说:“当有李氏应为天子”,劝杨广把天下所有姓李的都杀尽。

    杨广大惊:“什么?把天下姓李的都杀了?”而宇文述等得就是杨广这句话。

    且不说天下李姓之人之多,就是朝堂上李姓之人也不少,关陇集团三大李姓家族,在朝堂为官的,加上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也是不计其数。

    杨广还不至于脑残到这个地步,但心中对“李氏家族”的猜忌不免越来越深,加之,离自己最信任的近臣杨玄感起兵造反刚刚过去两年,因此,一定要找到并除掉谶言所指之人。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既然皇帝发话了,不能把姓李的全杀了,那就得有明确的目标。就像射箭一样,找到靶子,才能有的放矢。

    要说宇文述也真是个神助功,料到杨广不会诛尽天下李姓之人,未等杨广开口,抢先解读:“陛下,浑字,带水又有军,洪水绕杨山,不就是指李浑吗?正应了民间的说法,杨花落,梨(李)花开,意思是李浑要夺了您的皇位啊!陛下,微臣罪该万死,说了大不敬的话,但如果能为陛下扫除奸党,那臣死得其所!请陛下恕罪!”言辞极其恳切,全然一副一心为江山社稷着想的模样。

    对皇帝说大不敬的话,是要被杀头的。宇文述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要激怒杨广。在宇文述的挑拨之下,杨广认为李浑就是谶言所指的人,李敏因与李浑过于亲密受到牵连。最终,李浑和李敏等32人以谋反罪被处死,其家人被流放岭南(今两广地区)。

    至此,宇文述大仇得报。

    那么,《桃李子歌》李渊是怎么解读的呢?

    桃李子的“桃”,通“陶”字,上古尧帝的名字叫作“陶唐”,而自己为唐国公,那么“桃李”是陶唐李,讳渊,就是指洪水。这不就是说的自己吗?

    想到这儿,李渊着实高兴了一把,有天下人的认可,自己做天下共主的事儿自然跑不了。但很快新的担忧就来了,“我既然能如此解读,那杨广呢?会不会把自己也除掉?”

    要知道,同样是关陇贵族出身的杨广即位后,竭力打压关陇集团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关陇集团子弟颇为不满、忧心忡忡。李渊有这样的担忧不足为奇。

    虽然这次李渊侥幸逃过一劫,但李敏和李浑死后,当时李姓的三大家族只剩下李渊一家,这使得李渊更加惶恐不安。杨玄感、李敏和李浑的死让他渐渐明白,隋炀帝不会放过关陇集团的核心子弟。如果他不反抗,他将会是第二个李浑。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如此,可以是个好人,但未必是个好皇帝;可以做个好皇帝,但却难做好人。要想守住皇权,就得阳谋阴谋一起上,做两面人,有爱民如子、待卿如亲的一面,也有六亲不认、仇雠骨肉的一面,否则,就会被人夺了皇位。是做个好人,还是做个好皇帝,大多数时候没得选择。历史人物很复杂,其人生不是非白即黑的一生,不是一个词或一句话能为其盖棺定论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以“好”或“坏”评价一个皇帝。

    上面说过,杨玄感造反虽然失败了,但也推波助澜了隋末农民战争的火焰。此时,义军大有星星之火迅速燎原之势,使杨广猜忌之心越来越重,加之听闻大表哥正在招募豪杰,威望越来越高,很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大表哥。

    说来也巧,刚好有诣传关中,于是稍带着去请李渊进宫聊聊,来个促膝长谈,一试忠心。

    使者还没到,李渊就慌了,“这是小表弟怀疑自己与《桃李子歌》有关啊!果真如此,可谓百口莫辨。”

    彼时,李渊的媳妇儿窦氏去世不到两年。李渊的脑袋飞速旋转,如何应对?跑到媳妇儿的灵位前,准备作最后的道别。

    李渊毕竟是李渊,很快办法就有了,“大家都知道我与媳妇儿百般恩爱,媳妇儿走了我自然肝肠寸断,悲伤万分。不如来个伤心过度,大病不起,颓废而终,一定能掩人耳目。对对对,好办法,好办法,咱就用这个瞒天过海之计!”李渊思索着。

    不出所料,使者见到的是一个躺在床上大病久矣、大口咳嗽、有气无力的李渊。同时,从政治斗争中一来走来的李渊,相信这世界上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李渊觉得仅装病还不够,还拿重金贿赂使者,请使者回去之后一定要“如实”禀报。

    谁跟钱有仇啊?使者自然笑纳。要不说,成大事者,都要具备演戏的本领。居然骗过了使者,而且还让使者感觉李渊病入膏肓,恐怕不久于人世了。

    很快,使者返回复命。回复杨广:“陛下,李大人病了,卧床不起,不能进宫了。”

    “病了?”杨广本来就因义军闹心,心情一下子更不爽了。

    “是,陛下,病得厉害。”使者低头道。

    “好吧!”杨广大手一挥,使者退下。

    “收拾李渊?没有理由,不能服众。难道要就此作罢,那朕的威严何在?”杨广琢磨着:“不行,朕得敲打敲打他,给李渊提个醒——小表弟我正值壮年,兵强马壮,连高句丽我都不放在眼里,大表哥你就不要想着搞小动作了,给朕看好家,老老实实待着。”

    上面说过,贵族之间政治联姻十分常见。联姻无非是彼此获取政治利益,巩固自己的朝堂地位。与其说是联姻,不如说是互相安插眼线、传递情报。同样,皇帝身边也是如此。

    很自然,杨广想到了李渊的外甥女。李渊有个外甥女王氏,在后宫充任女官。实际上,就是李渊安插在杨广身边的间谍。

    一天,杨广来到后宫,问王氏:“你舅舅何故几个月不来见朕?”

    王氏行礼:“只怕病重,未曾痊愈。”

    杨广微微一笑,皮笑肉不笑:“病得快要死了?”说完并没有为难王氏,转身离开。

    王氏虽一介女流,但在宫里时间久了,也深谙官海沉浮,政治敏锐性还是很强的。于是,立即通过秘密渠道写信告诉了李渊。

    李渊更加诚惶诚恐。他知道自己岌岌可危,一不小心就会步李浑的后尘,想起心爱的老婆窦氏生前的忠告,于是决定韬光养晦。

    接下来的日子,李渊故意纵情声色,夜夜花天酒地,美酒美女天天不断,不仅如此,还收受下属贿赂,同时行贿他人,做一个贪财好色的赃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此混淆视听,迷惑他人,掩盖自己。正所谓,保存实力才能消灭敌人。

    就像三国时的刘备,为保全自己,屈身曹营,以待时机全身而退,除了喝酒就是养花种菜,一副斗志全无的模样,什么壮志未酬、雄才大略,全然没了踪影,连向来精明又疑心颇重的曹操都被骗了。这样的套路可谓屡试不爽。

    杨广并非白痴,虽说使者的话不可尽信,但做欺君罔上的事儿,他相信使者还没那胆子,那可是杀头的死罪。当时,民间盛传之言并非空穴来风,一致认为谶言所指之人就是反隋的瓦岗军首领李密,加上,李密参与了杨玄感起义,因此,杨广也就没有进一步追究李渊。

    就这样,李渊又躲过了一劫。